卻說黃興既受了大元帥的職任,正擬派兵援鄂,忽聞清廷降旨,命袁世凱爲議和全權大臣,料知停戰在即,因此從緩。這袁大臣恰委任尚書唐紹儀,作爲代表,南下議和。唐奉命至漢口,先由駐漢英領事,轉告黎都督,黎不便力拒,允與熟商,當由雙方暫時停戰。唐紹儀進見黎都督,交換意見,議了兩天,黎以黃興在滬,已任爲大元帥,一切取決,當就上海開議。于是唐紹儀又從漢口乘輪到上海來,是時上海各代表,已公推博士伍廷芳爲外交總長,議和事亦委他主持。會議地點,就在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廳。兩下列座,除兩大代表外,尚有參贊數員。晤談後,各取委任書交閱,互驗屬實,然後討論和議。議至四點多鍾,伍代表提出四事:一,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三,給清帝年金。四,量恤旗民。唐代表瞧這四條,不便承認,只答稱須電達內閣,方可定奪,當下散會。看官!你想“清帝退位”四字,簡直是要將清室河山,歸還民
,清廷王大臣,焉肯即日允從?袁大臣自然不能代允,但慾峻詞拒卻,必致決裂,弄得戰禍綿延,終非良策。恰是兩難。想了又想,只好把君主民主兩問題,熟詳利害,複電唐代表,令他再行辯駁。唐紹儀乃續約伍廷芳,申議兩次,伍廷芳決立民主政
,方可休兵,彼此幾至決裂。當由德領事出爲調停,德領事名婆黎,系上海各領事的領袖,他奉駐京德使命,有意排解。遇開領事團會議,招集英美法日俄五領事,詳述意旨,五領事自然樂從。那時德領事即將意見書,交與伍、唐兩代表,其文雲:
駐紮北京德公使館,曾奉本
政府訓令,向各議和使陳述私見。德
政府,以爲中
如果繼續戰爭,不特有危于本
,並有危于外人之利益安甯。現德
政府,依舊嚴守中立,但不得不盡義,爲私交上之忠告。願兩議和使設法將戰事早日消滅,從兩造之所自願者,辦理一切事宜,有厚望焉。
伍、唐兩代表接書後,只得共表同情,再事磋商。會聞山東都督孫寶琦取消獨立,山西省城太原府,又由清軍占領。清廷一方面,似乎有些生。嗣由革命
大首領孫文,航海歸來,滬上各民軍代表,個個歡迎,一片舞蹈聲,喧呼聲,與吳淞江
聲相應,熱鬧的了不得。過了兩三天,各代表遂開選舉大總統會,投票選舉。啓箱後,孫文票數最多,應任爲大總統。續舉副總統,是黎元洪當選。大衆遂歡呼“中華共和萬歲”三聲,隨由各代表通電各
,于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西曆一千九百十二年一月一號,組織中華臨時政府于上海,建號中華民
,即以此日爲民
元年元月元日。是民
一大紀念,故大書特書。孫文赴南京受任,火車上面,遍
旗,站旁軍隊林立,專送孫總統上車。由滬至甯,每到一站,兩旁皆列隊呼萬歲。午後抵南京,
旗招展,軍樂悠揚,政學軍商各界,統來站相迎。駐甯各
領事,亦到來迎接。各炮臺,各軍艦,各鳴炮二十一門,表示歡忱。別開生面。孫總統下車後,改坐馬車至臨時總統府,早有黃興、徐紹桢等,站著左右,迎迓入內。是晚即在公堂行接任禮,各省代表,與海陸軍代表,齊呼“中華民
萬歲”,聲振屋瓦。代表團報告選舉情形,請臨時大總統宣讀誓詞。孫文即朗聲宣誦道:
顛覆滿清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圖謀民生幸福,此
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
,爲衆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
內無變亂,民
卓立于世界,爲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
民!
讀畢,由代表團推舉景帝召,捧呈大總統印信,由孫總統接受如儀。各代表又推徐紹桢讀頌詞,讀後,孫總統答稱:“誓竭心力,勉副民公意。”大衆更歡呼而散。孫總統遂立中央政府,爲行政總機關,中央設參議院,各省設省議會,爲立法機關。並提議改用陽曆,交參議院公決。參議院議員,暫以各省代表充選,即日通過改曆議案,以十月十三日爲正月一日,並爲中華民
紀元,通電各省公布。又議定政府製度,暫仿美
成製,不設總理,但設各部總次長如下:
陸軍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海軍總長黃锺瑛、次長湯芗銘,司法總長伍廷芳、次長呂志伊,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教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總長張謇、次長馬和,通總長湯壽潛、次長于右任。
南京政府成立,民軍聲焰愈張,遂創議北伐,傳檄遠迩。各省踴躍起應,連一班女學生,也想大出風頭,組織北伐隊。這也可以不必。上海名優闊妓,都借著藝,募捐助饷,似乎直搗黃龍,指顧間事。各洋商見時勢危急,恐礙商務,遂聯名發電,直致清廷,要求早日改建
,妥定大局。先是攝政王載澧,因袁大臣已任內閣總理,自己無權無勇,正好借此下臺,辭退監
重任。經隆裕太後允准,令他仍醇王爵號,退歸藩邸,不再預政。此後一切政務,都責成總理大臣。至保護幼帝的責任,歸太保世續、徐世昌。此旨頒後,全副重擔,都肩在袁總理身上。袁總理倒也不怕。有大受才。惟南北和戰事宜,所關重大,且疊接南方各電,不得不與清皇族會商,遂奏請隆裕太後,開禦前會議,把民軍提出各條,令皇族自行酌奪。皇族多半反對,袁總理再電唐紹儀,征求意見。紹儀複稱應速開臨時
會,解決政
。袁總理複轉達皇族,皇族仍是不從。唐遂辭職,議和事由袁總理自行直接。
會四川省殺了總督趙爾豐,新疆省殺了將軍志銳,甘肅省殺了總督長庚,蒙古、西藏,也居然獨立起來。袁總理未免著急,仍奏請隆裕太後,如前代表唐紹儀議。太後躊躇未決,袁總理也奏請辭職,願退居間地。急得太後束手無策,只好溫詞慰留。袁總理仍是固辭,太後複封他一等侯爵。清已不臘,還有什虛名虛位,可以籠絡袁總理。袁複懇切上表,不願就封。做作耶?真心耶?太後只得再與老慶商議,要他至袁總理邸第,竭力挽留。袁乃辭封就職,再與伍廷芳往返電商。奈民軍得步進步,先爭論
會地點,兩方辯駁的電文,差不多有數十通。至南方政府成立,竟將
會一說擱起,定要清帝退位,才肯幹休。山窮
盡,奈何奈何?
斯時清廷已無兵無饷,勢難再戰,只得由隆裕太後出場,再開禦前會議。皇族等統已垂頭喪氣,隆裕太後也垂著兩行酸淚,毫無主見。獨軍谘使良弼抗聲道:“太後萬不能俯允民軍,愚見決計主戰。”只你一人主戰,如何成事?太後道:“兵不效力,饷無從出,奈何?”良弼道:“甯可一戰而亡,免受漢人荼毒。”皇族見良弼非常決裂……
清史演義第100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