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民國演義>第116回第2小節

《民國演義》第116回

第2小節
蔡東藩作品

  [續民國演義第116回上一小節]我皖系排去,排去皖系,就是排去督辦,樹铮一身不足惜,恐督辦亦將不免了。”膚受之愬。

  段祺瑞被他一激,禁不住怒氣上沖,投袂起座道:“我與東海交好,差不多有數十年,彼時改選總統,我願與河間同時下野,好好把元首位置,讓與了他,哪知他年老昏瞆,竟出此非法舉動,彼既不念舊情,老夫何必多顧,就同他算帳便了。”說至此,即出門上車,一口氣驅入京都,徑至總統府中,見了老徐,說了幾句冷嘲熱諷的話兒,面目上含著怒容,更覺令人可怖。徐總統從容答道:“老大哥何必這般憤怒?又铮籌邊使,本與籌邊督辦,一事兩歧,犯那重chuang疊屋的嫌疑,今將又铮調任,無非掩人耳目,暫塞衆謗,一俟物議少平,便當另予位置,目前暫令屈居將軍府,閑散一二月,想亦無妨。”老段聞言,怒仍未解,且反chun相譏道:“曹锟、吳佩孚,擁兵自恣,何勿罷免?乃必罷徐樹铮。”徐總統複道:“曹吳兩人,克複長沙,鎮守湘南,全guo輿論,一致推崇,若將他無故罷免,必致輿情反對,說我賞罰不明。況有功加罰,將來如何用人?難道曹、吳等果肯忍受,不致反動麼?”老段見話不投機,悻悻起座道:“總統必慾寵任曹、吳,盡管寵任,休要後悔!”說著,拂袖自去。好似鄉曲武人,但事搶白,不顧ti裁。老徐送了幾步,見老段全不回頭,只好歎息而返。

  段祺瑞既出總統府,複回至團河,與小徐商決發兵,即由小徐帶了衛隊,入逼公府,迫令罷斥曹、吳,一面調動邊防軍第一第三第九各師,用段芝貴爲總司令,向保定進發,與曹、吳一決雌雄。京、保一帶,戰雲驟起。張作霖聞報,匆匆回奉,也去調兵入關,援應曹、吳。可憐京城內外的百姓,紛紛遷避,一夕數驚,這豈不足殃及池魚,無辜遭害麼?徒喚奈何。

  京中方擾攘不安,東南亦幾生戰事,險些兒亦飽受虛驚,說將起來,也是與直、皖兩派互生關系。江蘇督軍李純,原是直派,署浙江督軍盧永祥,乃是皖派,永祥本爲淞滬護軍使,自調署浙督後,仍念念不忘淞滬,但淞滬系江蘇轄境,李純慾收爲己有,獨永祥謂舊有護軍使一職,不歸江蘇節製,應仍劃出區域,由自己兼管。這問題互相抵觸,爭論不休。仍然是直皖之爭。吳淞司令榮道一,與李、盧二督俱有師生情誼,特出爲調停,漸得兩方諒解,共保旅長何豐林充任。事早就緒,不意中央忽下一明令,特任盧永祥爲浙江督軍,裁撤淞滬護軍使,改設淞滬鎮守使,即命何豐林調任。何豐林雖系李督門徒,但得此護軍使一席,全然由盧督幫護,一力造成,若叫他改任鎮守使,是要歸江蘇節製,不但官職上顯有升降,就是盧、何兩人聯絡的作用,亦盡付東流,何豐林原不甘受屈,盧永祥亦豈肯幹休?當下由永祥授意豐林,令豐林代發通電道:

  恭讀大總統命令,特授盧永祥爲浙江督軍,淞滬護軍使著即裁撤,改設鎮守使,調任何豐林爲淞滬鎮守使,此令等因。當此南北爭持之際,guo是未定,人心未安,政府失其重心,大局日趨危險,淞滬地方重要,未便驟事更張,除電呈大總統外,現仍以盧永祥兼任淞滬護軍使名義,由豐林代行,維持現狀。謹此電聞,即請查照爲荷。

  何豐林複自發一電,轉向中央辭職,文雲:

  大總統guo務院參陸部鈞鑒:恭讀大總統令,淞滬護軍使一缺,著即裁撤,改設淞滬鎮守使,調任何豐林爲淞滬鎮守使此令等因。奉令之下,惶悚莫名。伏念淞滬地方重要,绾毂東南,自民guo四年裁並上海、松江兩鎮守使,特設護軍使一職,直隸中央,當時設官分職,用意至爲深遠。數年以來,疊經事變,用能本其職權,隨機應付。至去歲盧督調任後,學chao震蕩,工商辍業,人心搖動,闾裏虛驚,豐林一秉成規,幸免意外。現方南北相持,大局未定,忽奉明令,改設鎮守使,職權驟縮,地方既難維持,事機尤多贻誤,對內對外,鹹屬非宜。豐林奉職無狀,知難勝任,惟guo家官製,必須因地製宜,不能因人而設。惟有退讓賢路,仰懇大總統准予免去淞滬鎮守使一職,以重舊製而維大局,不勝屏營待命之至。

  兩電既發,複囑第四師第十師全ti軍官,拍電到京,籲請收回成命,並任何豐林爲淞滬護軍使。京中方爲了直、皖決裂,兩下裏備戰洶洶,連徐總統俱吉凶未蔔,尚有何心顧及東南?一時未及答複,何豐林越疑到李純身上,以爲中央命令,定是李督嗾使出來,彼乘直、皖交爭的時候,要想收回淞滬,擴充地盤,所以有此一舉,遂不待探明確信,即電致李督一書,語多憤懑,並有解鈴系鈴、全在吾師等語。一面商令吳淞司令榮道一,亦拍電诘問李純,內有:“同人等群相诘責,無詞應付,私心揣測,亦難索解,非中央欺吾師,即吾師欺學生”雲雲。當由李純電複何豐林,略謂:“中央命令,如果由兄指使,兄無顔見弟,無顔爲人。”語本明白痛快,偏何豐林尚未肯信,聯同浙督盧永祥,暗地戒嚴,密爲防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浙滬各軍,既四chu分布,如臨大敵,免不得謠言百出,傳入江蘇。李純也不得不疑,並因直、皖紛爭愈競愈烈,恐滬軍亦趁勢襲擊江蘇,爲此先事預防,特派兵分布蘇州、昆山一帶,並掘毀黃渡至陸家浜一帶鐵道,阻截滬軍。何豐林聞滬甯鐵路被蘇軍拆斷,越覺師出有名,遂也派軍直上,與蘇軍相犄角。彼此列陣相持,摩拳擦掌,專待厮殺。只江蘇一班士紳,已嚇得心驚膽裂,慌忙奔走號召,結合各界團ti,呼籲和平。再加外交團保護僑民,力爲調解,電文絡繹,送達江浙。李純本無心開戰,對著南北紛爭,尚日日把和平二字,挂諸齒頰,怎有江、浙毗連反致輕自開釁?若盧、何二人目的但在淞滬,得能將淞滬一方,仍歸掌握,此外自無他望。結果是李督讓步,盧、何罷休,總算雙方訂約,江蘇不侵淞滬,淞滬也不犯江蘇,撤退兵備,易戰爲和。江浙人民,幸得苟安。後來中央亦收回成命,特任何豐林爲淞滬護軍使,這還是李督軍愛惜蒼生的厚惠。小子有詩詠道:

  绾領軍符貴保邦,如何仗戟自相撞?

  罷兵獨爲甯人計,贏得仁聲滿大江。

  東南幸不鏖兵,北京難免戰禍,慾知誰勝誰負,且至下回敘明。

  ----------

  民guo戰爭,無一非爲私利而起,南北之戰,公乎私乎?顧南方猶得以護法爲借口。若直皖之戰,全爲私利起見,小徐之慾擴張安福部勢力,私也;即吳佩孚之反對小徐,不惜一戰,亦安得謂爲非私?一則挑撥段氏,一則煽動曹使,各求逞志而已,與guo家之凋敝,民生之痛苦,固視若無睹焉。張雨帥亦好動不好靜,本以調人自居,反致激成戰禍,是豈不可以已乎?若淞滬護軍使一職,贻禍者爲袁項城,袁因鄭汝成有功于己,特劃淞滬一隅,俾鄭自主。而鄭竟死于非命。及盧何之與李純龃龉,幾至宣戰,微李純之顧全東南大局,甘心讓步,江浙人民,甯有幸乎?guo民苦兵革久矣,好戰者民之賊也,主和者民之望也,觀乎江浙之言和,安得不感念夫李督軍?

……

《民國演義》第116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118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民國演義》第118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