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民國演義第38回上一小節]肅之時。浙江民政長屈映光,電稱浙省自治會,侵權違法,屢形自擾,請停止進行,另訂辦法各等情,本大總統深維致治之道,貴在無擾,革命以來,吾民兩丁困厄,滿目瘡痍,每一念及,惄焉如搗。
似此骫法亂紀之各自治機關,若再聽其盤踞把持,滋生厲階,吏治何由而饬?民生何由得安?著各省民政長通令各屬,將各地方現設之各級自治會,立予停辦,所有各該會經管財産文牍,及另設財務捐務公所等
項,由各該知事接收保管。會員中如有侵蝕公款公物者,應徹底清查,按律懲辦。其從前由各該會擅行苛派之瑣細雜捐,諸凡不正當之收入,並著各該縣知事,詳晰查報內務部,酌量核定。至于自治不良,固由流品濫雜,亦由從前立法未善,級數太繁,區域太廣,有以致之。著內務部迅將自治製度,從新厘訂,務以養成自治人才,鞏固市政基礎,爲根本之救治,庶符選賢與能之古旨,漸進民治大同之盛軌。其自治製未頒定以前,各該地方官,尤宜慎選公正士紳,委任助理,自治會員中,亦不乏賢達宿望,並宜虛衷延訪,勤求民隱,不得誤會切,致違本大總統懲除豪暴,保良善之本意。此令。
地方自治,既已取消,各省都督民政長,又推趙秉鈞領銜,呈請將各省議會議員,一律停止職務。恐仍由老肅授意。
袁總統複有所借口,又續下一令道:
據署直隸都督趙秉鈞署直隸民政長劉若曾等電
稱,各省議會成立,瞬及一年,于應議政事,不審事機之得失,不究義理之是非,不權利害之重輕,不顧公家之成敗,惟知懷挾私意,壹以見爲前提。甚且當湖口肇亂之際,創省會聯合之名,以滬上爲中心,作南風之導火,轉相聯絡,胥動浮言。事實彰明,無可爲諱。有識者潔身遠去,謹願者緘默相安。議論紛纭,物情駭詫,而一省之政治,半破壞于冥冥之中。推求其故,蓋緣選舉之初,
民
勢力,實占優勝,他
與之角逐,一變而演成
派之競爭,于是博取選民資格者,遂皆出于
人,而不由于民選。雖其中富于學識,能持大
者,固不乏人,而以擴張
勢,攘奪權利爲宗旨,百計運動而成者,比比皆是。根本既誤,結果不良。現自
民
議員奉令取消以來,去者得避害馬敗群之謗,留者仍蒙薰莸同器之嫌。議會之聲譽一虧,萬衆之信仰全失。微論缺額省份,當選遞補,調查備極繁難,即令本年常會期間,議席均能足額,而推測人民心理,利
福民之希冀,全墮空虛。一般輿論,佥謂地方議會,非從根本解決,收效無期;與其敷衍目前,不如暫行解散,所有各省省議會議員,似應一律停止職務,一面迅將組織方法,詳爲厘定,以便另行召集,請將所陳各節,發交政治委員會議決等語。該都督所陳各節,自系實情,應如所請,交政治會議公同議決,呈候核奪施行。此令。
看官!你想政治會議諸公,都是一班明哲保身的人物,就時論勢,已覺得各省議會,存立不住,索撤掉了他,使老袁得稱心如願,因此呈覆上去,只說各省電呈,實是不錯。袁總統非常快活,遂名正言順的將各省議會取消了。自是民意機關,摧殘殆盡,就是司法一部分,也說因財政艱難,將初級審檢廳,盡行裁去,並歸縣知事帶管,于是行政權擴充極大,官僚派乘時得位,複借幾種古聖先王的政治,緣飾成文,曲爲迎合,如祭天祀孔製禮作樂等議論,盛倡一時。袁總統一一照准,說甚麼對越神明,說甚麼尊崇聖道。大祀典禮,概用拜跪,大有希蹤虞夏,淩駕漢唐的規範。東施效颦,適形其醜。
惟內閣總理熊希齡,起初是一往無前,頗慾展施抱負,造成一法治,所以一經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針宣言書,擬向
會宣布。偏偏
會停止,變爲政治會議,熊複將大政方針,交政治會議審定。政治會議諸公,以內閣將要推倒,還有什麼責任內閣政策,可以施行,隨即當場揶揄,加以譏笑。京內外人士,又因袁總統種種命令,多半違法,熊總理不加可否,一一副署,既失去官守言責的義務,有何面目職掌首揆,侈談政治?從此第一流內閣的名譽,又變做落花流
,蕩滅無遺。熊亦心不自安,提出辭職呈文,極力請去。何不早去?遲了數日,反害得聲名塗地。袁總統批示挽留,只准免兼財政,另調周自齊署財政總長,仍兼代陸軍總長,所有交通總長一缺,命內務總長朱啓钤兼理。熊希齡決計告退,再行力辭,袁總統乃准免本宮,令外交總長孫寶琦,兼代理
務總理。司法總長梁啓超,教育總長汪大燮,因與熊氏有連帶關系,依次辭職。袁複改任章宗祥爲司法總長,蔡儒楷爲教育總長,余部暫行照舊。小子有詩詠熊鳳凰道:
不經飛倦不知還,鳳鳥無靈誤出山。
古諺有言須記取,上場容易下場難。
煎內閣既倒,熊希齡相率出都,忽有一急電到總統府,說有一現任都督,竟致暴斃了。究竟何人暴亡,俟下回再行揭載。
中兵力,戰強俄則不足,平庫倫則有余,當庫倫獨立之日,正民
創造之時,設令乘南北統一,即日發兵,遠征朔漠,內以掩活佛之不備,外以製俄焰之方張,則庫倫不足平,而俄入自無由置喙矣。乃專爲自謀,竟忘外患,因循久之,卒致俄人著著進行,不惜棄外蒙辦瓯
地,與彼定約。夫老袁既慾取威定霸,何對于外人,畏葸若此?而對內則又悍然不顧,肆行無忌,自
會停止後,而地方自治,而省議會,諸民意機關,如秋風之掃落葉,了無孑遺。然鳳凰身爲總理,不能出言匡正,且又戀棧不去,以視唐少川輩,有愧
矣。一失足成千古恨,熊亦自知愧悔否耶?
《民國演義》第38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39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