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務總理段祺瑞,勘定亂禍,重造民
,中外已多數贊同,惟
民
中人物,仍擬扶持黎元洪。黎既去職,
人失主,勢不能無所觖望,于是唐紹儀、汪兆銘等,同詣上海運動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怿,否認
會解散後的政府,即于七月二十一日,宣告獨立,電文如下:
中華民海軍總長程璧光、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怿,謹率各艦隊暨各將士,布告天下曰:自倪嗣沖首揭叛旗,毀棄《約法》,蹂躏
會,而中華民
之實亡;自張勳擁兵入京,公然僭竊,而中華民
之名亦亡。今張勳覆滅,中華民
之名,已亡而複存矣。然《約法》毀棄,
會蹂躏,
家綱紀,蕩然已盡,豈中華民
僅以存其名爲已足,而其實乃可置之于不問耶?夫綱紀陵夷,則
宄橫行,故一切假托名義者,乃得悍然無所顧忌,竟至罪惡貫盈之倪嗣沖,亦複當安徽督軍之大任,益以南路司令之特權,頤指氣使,叱咤四省,天下皆指爲首禍,而顧以首義自居,天下皆指爲元凶,而顧以元勳自居,循是以往,中華民
不複爲
民之公器,特爲權
之面具而已。應加指摘。長此隱忍,何以爲
?魚爛之兆已見,陸沈之禍安逃?所爲中夜斫劍,臨流擊楫者也。夫我海軍將士,既以鐵血構造共和,即以鐵血擁護之,未免過誇。當丙辰之際,帝製已消,
命未續,我海軍將士,以三事自矢,一曰擁護將士,二曰恢複
會,三曰懲辦禍首,蓋所求者,共和之實際,非共和之虛名,耿耿此心,可質天日。今者以言《約法》,則已滅裂矣,以言
會,則已破散矣,以言禍首,則鸱張者淩厲而無前,蟄伏者呼嘯而競起矣,
基顛簸,人心震撼,愕眙相顧,莫敢誰何!
嗚呼!我海軍將士,豈惟初心之已戾,亦惟責任之未盡也。用是援枹而起,仗義而言,必使已僵之《約法》,回其效力,已散之會,複其原狀,元惡大憝,爲
蟊賊者,無所逃罪,然後解甲。自《約法》失效,
會解散之日起,一切命令,無所根據,當然無效,發此命令之政府,當然否認。謹此布告,鹹使聞知。
自發表電文後,便率同艦隊,開往廣東,唐紹儀、汪兆銘相偕同行。廣東督軍陳炳焜,早與中央離關系,見八十四回。當然歡迎海軍,無庸細表。惟段祺瑞聞海軍獨立,急電告馮
璋,請褫奪程璧光職。
璋也即允行,免璧光官,另派海軍總長劉冠雄,暫行兼領,一面使人慰谕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饒懷文,及練習艦隊司令曾兆麟,還算籠絡得住,由饒、曾通電中外,謂:“此次滬上海軍宣言,我等絕不與聞,現在海軍第二隊暨練習隊,一切行動,惟有禀承馮大總統意旨,以服從中央、保衛地方爲職志。”段祺瑞稍稍放心,暗思海軍宣言文中,未嘗無理。惟第一條是懲辦倪嗣沖等,這項是不便照行的。嗣沖爲安徽颍州人,與祺瑞籍隸同省,本來是互通聲氣。及張勳得勢,嗣沖乃與他聯絡,徐州會議,首表同情,勳既失敗,又複向段輸情,賣張助段,段意本不甚恨勳,自然不致恨倪,若非他一場複辭,段亦安得重任總理?其無憾也固宜。況系多年的同鄉朋友,應該推誠相與,引爲臂助。倪既攫得張勳遺缺,格外感激,服從段氏。段正要賴作外援,如何肯加罪示懲?只第二條大意,謂《約法》宜循,
會宜複,這乃是應行條件;但從前
會議員,與段反對,此時若仍然召集,必致照舊牽掣,許多爲難,乃特想出一法,說是:“
會已經解散,憲法尚未成立,今日仍爲適用《約法》時代。《約法》上只有參議院,應該仍召集前時參議院各員,製定憲法,並修正
會組織法等,然後憲法可得施行,
會再當成立。”這番言語,明明是弄乖使巧,別有會心。當下通電各省,征集意見,除嶺南反抗外,皆複電贊成。段祺瑞又故示大度,並未責及兩粵,但任劉承恩爲廣東省長,朱慶瀾爲廣西省長,且雲:“劉承恩未到任時,令陳炳焜暫行兼署。”
獨四川兵亂未靖,特派周道剛代理四川督軍,率兵平亂。原來戴戡兼署四川督軍後,劉存厚暫時退出成都,應八十二回。至複辟事起,戴戡所部黔軍,與劉存厚所部川軍,複因爭議北伐事,大起沖突,連日在成都激戰,開放槍炮,焚毀民居。前總統黎元洪,尚主張和平辦理,叫他雙方息爭,靜候中央查辦,未幾元洪去職,京城且鬧得一塌糊塗,還有何人去顧四川?戴、劉總相持不下,徒苦生靈,至此段總理已有余暇,所以特派周道剛就近代任,勒令劉存厚撤圍成都,又免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怿職,命林頌莊署第一艦隊司令,升第二艦隊饒懷文爲海軍總司令,另派杜錫珪署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旋複任鮑貴卿爲黑龍江督軍,暫兼省長。他如陝西督軍陳樹藩,亦令暫兼省長;回應上文,故特別提敘。撤去討逆軍總司令部,所有未盡事宜,統歸陸軍部接辦。並令張敬堯督辦蘇、皖、魯、豫四省剿匪事宜。此外政令,猶難悉舉,統由段祺瑞遙商馮璋,公同議決。
轉眼間已是七月將盡了,祺瑞屢促馮璋入都,馮卻遲遲吾行,心下含著許多疑慮。馮爲直隸人,段爲安徽人,馮有馮派,段有段系,本來是各分門戶,自懸一幟。此次攜手同登,無非爲除去張勳,討逆有名,一個可代任總統,一個可複任總理,以利相聯,並非以誠相與。馮恐段系複盛,一或入都,仍不免蹈黎覆轍,爲所牽製,因此慾前又卻,備極躊躇,暗思江西督軍李純,前時常從征漢陽,隱相投契,辛亥革命,馮嘗受清命攻漢陽,純爲北洋第六鎮統製,隨馮同行。現不若調令督蘇,踵接後任,庶幾長江下遊,仍占勢力,且可聯絡沿江諸省,爲己後盾。計劃已定,乃著心腹將弁,潛往江西,與李純商量就緒,然後安排啓行,隨身帶著十五師爲拱衛軍,渡江登車,北行入都。是時已是七月三十一日了,提要鈎玄,爲下文馮段交惡張本。越日即已抵京。京中大小官吏,共至車站迎候,由馮下車接見,偕入都門,便至黎元洪寓邸中,面請複職。虛循故事。黎當然辭謝,決意讓馮。馮乃至
務院,與段祺瑞商議,言下猶有謙辭。段提出當仁不讓四字,敦勉
璋,
璋才入總統府治事,由
務院電告各省,聲明馮大總統莅府任職。各省統馳電稱賀,惟兩粵不肯附和,仍主獨立,還有雲南督軍唐繼堯,亦電致各省,擁護《約法》,不願服從馮政府。
略雲:
民主政治,其運用在總統、會、內閣,其植基在法律。自段氏免職以來,疆吏稱兵,
會解散,元首引退,清帝複辟,數月之間,疊遘奇變,法紀蕩然,
已不
。顧念大局阽危,不忍
之過蹙,冀其後悔,猶可徐圖補救。乃日複一日,禍首趁勢弄權,……
民國演義第88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