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康熙大帝35 說弊政郭琇升禦史 藐欽襲施琅主中軍上一小節]琅和姚啓聖就抓緊了戰備工作。那個高傲自大的將軍賴塔,按期交上了十門精製的紅大炮和十萬支火箭,帶著妻妾奴仆,調任四川去了。施琅和姚啓聖都是主戰派,各項籌備工作進展得十分順手。戰爭的濃雲,彌漫在福建沿海。魏東亭的海關上,又送來了五十萬兩饷銀,還有酒五千壇,生豬兩千頭,活羊五百只,和三十萬石白米。有饷有糧,士氣大振,軍營裏從早到晚,喊殺練兵之聲不絕于耳。姚啓聖看到這情景,不禁暗自興奮,便打馬揚鞭來見施琅,商議下海東征之事。
姚啓聖來到督軍府時,施琅正獨自一人在默默地察看海圖。姚啓聖一進門就大聲贊道:“施兄,你瞧,咱們軍隊的士氣多高啊,你老兄真不愧是治軍有方啊!”
施琅一邊讓座,一邊笑著回答:“哪裏,哪裏,姚兄過獎了。不過,軍士們懂得了‘以戰致太平,以戰求一統’的道理,心存報之念,
有必勝之志,這才是可貴的哪!唉!可也有膽小的,前天晚上,我就見到一個兵士,在磚上刻了自己的姓名籍貫,悄悄地埋在地裏……”
“啊,有這等事,殺!”
“哎,哪能呢。軍剛調到福建之時,有人自殺,也有人自斷胳膊
的,我們殺了十幾個,還是不頂用。可見,要想鼓勵士氣,光靠殺人不是辦法。”
“那,你是怎麼置的?”
“照皇上的教誨辦。我把那個士兵叫進府來,著實的誇獎了一番,說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東下寶島,舍身成仁,爲家建功立業,他也就高高興興地走了。”
“哈哈,施老兄。真有你的!”
二人正在說話,中軍來報:“欽差大人,文華殿大學士李光地奉旨來到。”二人一聽此言,不敢怠慢。施琅下令,“開中門,放炮,迎接欽差天使。”
例行的叩拜、恭請聖安之後,李光地手捧聖旨,昂首闊步走到正廳,站定南面,說了聲:“施琅接旨!”
施琅連忙上前跪下:“臣施琅恭聽聖谕!”
“進剿臺灣逆賊之事,朕已數下诏谕,惟因渡海作戰,勝負難決,朕雖期之甚切,亦不便遙定,今特著李光地奉旨前往,務期爾等早日興軍東渡,以免曠師持久,贻誤戰機。著加封施琅右都督職銜。欽此。”
施琅聽罷,連忙磕下頭去:“臣,謝恩!”
李光地上前一步,攙起了施琅,當下三人分賓主坐下。李光地這趟差,雖是皇上派遣,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盤。他是朝中爲數不多的主戰派之一。臺灣若能順利拿下,在他就是大功一件,進上書房唾手可及。若拿不下來,他還真的不好交代。說白了,臺灣一戰,是關系著李光地的升遷榮辱,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個大賭注。所以他拿到聖旨,便馬不停蹄,星夜兼程地趕到福建。此刻,他剛一落座,就言歸正傳了:
“二位大人,聖谕上說得已經十分明白了。施大人曾連上奏章,說是要相機渡海東征,但至今卻仍是按兵不動。所以聖上急不可耐,才命學生匆匆趕來問一下,不知施大人作何打算?”
施琅一聽這話,心裏不痛快了。他心中隱隱地覺得,面前這個盛年得志的書生,一定是在皇上面前說了些什麼話,才惹出這場事的。便幹笑了一下說道:“哦?聽李大人話音,聖上加封施某右都督職銜,是爲了督促施琅盡快用兵。如果真的如此,這職銜下官絕不敢受。打仗的事,兵凶戰危,沒有絕對把握,不全勝之道,怎可草率進兵?施琅自受命之日,夙興夜思想的只有一件事,絕不爲報私仇而意氣用事,也絕不讓皇上
諒臺灣蒼生之心付之東流。怎敢擁兵不進,養敵自重?求李大人明察。”
這幾句話說得直率,也說得有分量。李光地一聽。臉騰的一下紅了。不錯,剛才宣讀的那道聖旨,是他李光地起的草,如今,被施琅一言捅破,倒像是他李光地心存偏見,以小人度君子了。他的自尊心被刺得一痛,忙說:“哎——施將軍,您不要誤會嘛。加封右都督職銜的诏谕,是皇上朱筆書的,不信,你一看就知道了。”
姚啓聖見倆人一見面就談僵了,也連忙出來和稀泥:“施兄,小弟之見,還是聖上想得周全。咱們這師,北方人、南方人都有,你拿了都督的職銜,指揮起來也就方便了,包括我的福建
軍和我本人在內,全聽你的調遣。”
李光地見有人幫助說話,又來勁兒了:“哎,姚總督這話說得對。練兵嘛,本來就是爲了打仗,總這樣拖延時間,不進不退的成何統。去年冬天,皇上就有旨,催你們進兵,不知爲什麼你們卻按兵不動?”
施琅不屑地一笑說:“嘿,我在等候戰機。時機不成熟,叫我怎麼用兵啊?”
“等,等什麼?”
“等風!李大人你可知道,海上行船沒風是不行的。”
“哈哈,施大人你說得好,不瞞您說,學生我就是福建人。這裏冬有朔風,夏有薰風,秋有金風,春有和風,可以說,四風俱全。光地此次出京,一路行來,天天有風,將軍爲何不進兵呢?”
施琅聽他這麼一說,有點上火了,冷冰冰地回了一句:“李大人,咱們今天說的是打仗,不是你們文人秀才在吟風弄月,有風沒風,風大風小都能作出詩來。下海打仗,一個不謹慎,就要全軍覆沒,那可是關系社稷安危和十幾萬生靈的大事啊!我告訴你,福建四面來風一點不錯,可並不是什麼風都能用的。請李大人明察。”
李光地以欽差的身份來到這裏,想不到,一上來就碰了這麼個大釘子。他心裏不痛快,可又不便當場發作,便忍了口氣問道:
“哦,光地一介書生,不懂軍事,今日正好請教施將軍,要什麼風才能渡海作戰呢?”
“南風,我要的是南風。沒有南風,決不能下海!”
“哦——如此說來,我李光地倒要在這裏一直等下去了。海上風向,變幻不定,倘若軍艦下海時刮的是南風,走到半道上又轉了東風,那就只好班師回來。如此反複,這收複臺灣的事兒,豈不成了兒戲嗎?”
這一下,可把施琅給惹火了:“李大人你可知道,爲將者,若不識天文,不明地理,不辨風候,那是個庸才、笨蛋!這幾年,你李大人竭力主張收複臺灣,又在京師爲我渡海大軍籌糧籌款,你的遠見卓識,施琅打心眼裏佩服。如今聖上命大人前來督師,聖命所在,施琅不敢道半個不字。但是,若像你剛才說的那樣,管它東南西北風,皆可下海,施琅不敢附合。既然如此,施琅願上表交出軍權,由你李大人統兵作戰如何?”
一聽說施琅要撂挑子不幹,李光地猛的吃了一驚。他不是傻瓜,這次康熙只是讓他來巡視軍情,並沒有讓他督戰。如果他真的擔起督戰的挑子,那便是違旨行事,要吃家夥的。再說,李光地熟讀史書,前明朝動不動就派太監監軍、督戰,鬧到亡的程度,這曆史教訓,他李光地知道,康熙皇上也知道。要是爲一句話鬧意氣,再這樣與施琅僵持下去,贻誤了軍機,他李光地可吃罪不起。想到這兒,連忙換了一副笑臉:“哎一——施將軍,你言重了,學生我可吃不消啊。我這個欽差,是奉命前來站在岸邊上擂鼓助威的,決沒有越俎代庖之意。請施將軍千萬諒我的一番苦心,學生年輕,言語不周之
,務請海涵。”
其實,在一旁坐著的姚啓聖,對李光地也沒有好感。姚啓聖和陳夢雷是好朋友,他一向看不慣李光地的爲人,更看不慣這拿毛當令箭的派頭。今天,讓施琅這個倔老頭頂他一下,出出心中悶氣,覺得十分痛快。可是,人家今天畢竟是欽差大臣啊,事鬧大了,也不好收場,只好還得和稀泥:“哎,我說施將軍,李大人,你二位不必再爭了。以下官之見,大家同事一君,共辦一差,心裏想的都一樣,光地兄身負聖命,自然要催促進兵;施將軍呢,是老謀深算,成竹在
,怕萬一辦砸了差事,辜負了聖上的期望。好好好,現在不說這些了,來人,辦酒,爲欽差大人接風!”
《康熙大帝》35 說弊政郭琇升禦史 藐欽襲施琅主中軍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36 馳帆樯三軍敢用命 拔矢箭大將勇啖睛”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