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古今中外,也無分那種行業,一個人能在他從事的行業中,超越同侪,開創風氣之先,就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開了風氣之先,而更能在此一行業中,久領風騒,維系其聲譽和成就不墜,就更爲難得了。
在近半個世紀以來,臺、港武俠文壇中,擁有此風光、享有此尊榮的大概也只有金庸、臥龍生和古龍三數子而已。
本篇談的就是臥龍生和他的力作《新仙鶴神針》。
本名牛鶴亭的臥龍生,是河南人,三十年代以流亡學生參加軍旅,一九五七年解甲退役。這個時期正是臺灣式俠小說的萌芽期,郎紅浣、伴霞樓主揮筆倡議在先,算得上是臺灣武俠天地的拓荒開發的英雄。
臥龍生初離行伍,雖由于戰亂未能接受完整教育,卻是一位天才橫溢的人物,蟄居臺中時就替玉書出版社寫了第一部女作——《驚虹一劍震江湖》,由于廣受好評,遂再寫《風塵俠隱》。
這兩部“牛”刀小試的作品,雖然是小試,但卻佳評如,不過若論寫作的藝術,則仍深受朱貞木、鄭證因等前輩的影響,還保留著說書的風味。
一九五八年,臥龍生挾《驚虹一劍震江湖》及《風塵俠隱》的聲威,以《飛燕驚龍》北上問鼎,在臺灣第一大晚報的《大華晚報》發表,立即風靡了臺灣讀者,今又重新修訂,幾近改寫,改名《新仙鶴神針》,遂在香港《武俠世界》雜志連載,更被東南亞多家華文報紙競相轉載,造成一“臥龍生旋風”,也使他的聲譽光燦如旭日之升,與香港的金庸遙相輝映。
平實據論,《新仙鶴神針》在創作的藝術上,不僅擺了說書的格調,完全以清新、隽永的新面貌與世人見面,更難能的是,作者在書中有多方面作了“開風氣之先”的發明和啓迪,而被後繼的作者奉爲圭臬,稱之爲經典之作,實在是當之無愧的。
金庸、臥龍生以及稍後的古龍,他們三位都是重寫武俠小說新裏程、新紀元的開宗立派的奇才。金庸的“羅萬有、學貫中西”,既精且博,古龍則浸婬新文學又受西洋文學的熏陶,宜乎有此巨偉成就。但臥龍生就不然了。
誠如各界人士所知、臥龍生當時不過是位“失學”、軍中“退役”下來的青年,居然就能仗著一支筆,躍馬武俠文壇,搴旗斬將,會盟諸侯,成爲問鼎武俠天下的霸主,這番功業,若以他的學曆而言,簡直不可思議,除了承認天縱英才外確實無法解釋。所以名評論家葉洪生先生曾經戲喻說:“臥龍生是‘小本錢’做‘大買賣’。”甚爲至論。
臥龍生的成就全靠得天獨厚的才情,他無法和別人一樣,掉書袋子,也不屑鑽故紙堆,翻名勝大辭典,所以在他的作品裏,對山川名勝、古都重鎮,絕少引經據典的扮述,盡管著墨不多,而要表達營造的氣勢、意境自現,不唯匠心的配合,烘托出那種境界和氣氛,也讓讀者臥遊到他筆下的景之美。
現試摘幾段如下:
第一章介紹藏真圖,描繪山景——偈話下面畫著連綿山,夾峙著一道幽谷,谷內
回路轉,曲折盤旋,幽谷盡
,蒼松林立,一松特高,宛如撐傘,月光透松下照,滿地碎鋪銀星,一道清溪繞過巨松下,直向一個深澗中流去,溪
不大,如一條
簾下垂,只是那深澗深不見底……
再如馬君武偕李青骛返裏省,寫村景——擡頭一看,只見三面淺山環抱著一座小村,村前一溪清流,
聲潺潺,村西邊山腳,佳木郁蔥中,隱現出一堵紅牆……
再如第五章,馬君武騎靈鶴降至大岩石上,他打量四周形勢——看四周都是壁立高,當中是一片兩裏方圓的盆地,也許四周都有山壁阻擋的原故,別
是冷風刺面,這盆地中卻暖和如春,遍地綠茵中,雜生著各種奇花,五
缤紛,芳香襲人。
以上三數小段,只不過隨手由書中摘出,看作者輕描淡寫,文字用得極爲簡煉,但那一幅幅的景已然宛在眼前,作者的寫景手法,宛如西畫中的速寫,
畫中的白描,其寫江南風光,則旖旎秀麗,寫深山大澤,則奇絕深遠,寫江河溪泉,則奔騰動魄,細泉淙淙,無不妙到毫巅,這不但證明作者的文字功力,也看出他想象和經營的匠心。
在本書中,作者似仍然承接幾位前輩作家的余緒,故事中出現了不少奇禽異獸,如赤雲追風馬、黑鱗鐵甲大蟒、獅、鷹、萬年火以及靈鶴玄玉。
寫它們的奔馳、飛翔、橫擊,善解主人心意的靈趣,無不躍然紙上而令人驚奇、喜愛。
作者當然不可能接觸過這些動物,也無法獲致“筆本”,這全賴海闊天空的豐富想象。
中人的名字,不但饒有趣味,也大有學問,是一項很有研究價值的東西。此說並不是指“論命談運”的“姓名學”和“筆畫論”。
一般讀者不太喜歡看翻譯的西洋小說,也有不太喜歡看秦以前的典籍,或多或少與那些人名有關,洋名字譯過來往往有六七個字,三代、春秋戰時代的名字有很多冷僻古怪的,不像《三
演義》、《
浒傳》這些書中人物名字來得好記、好念又傳神。
金庸小說中人物的名字起得雖有含意,也有人贊譽其有學問,但筆者卻以爲那些人的名字有點怪怪的,不合實際。雖然是武俠小說,但寫的還是人,而且是中人,試問中
人裏面會有人叫任我行、包不同、丁不三、丁不四和東方不敗、獨孤求敗嗎?
何況名字多半是祖、父、長輩所起,誰家尊長會替孩子起那樣的名字?
臥龍生作品中的名字,起得都相當高明,當你熟悉了書中人物之後,幾乎已能從名字中看出這個人的格、身份、地位來。因爲他起的名字一點也不直,有很真實的人化。
喜愛臥龍生小說的讀者,不妨稍加留意,就知在下言之不虛了。
可能有人會問:臥龍生爲什麼能起出這麼多好的人名來呢?筆者在此透露一個小秘密——他起人名是很下苦功的,絕非馬馬虎虎草率從事。
電話簿上的用戶、各級學校考試發榜的名單,就是他的參考資料,他找姓、配名,然後在口中念上多遍,試試順不順口,發聲好不好?然後才作決定。
不馬虎而慎重敬業,也正是他得享盛名的成功因素之一。
由于筆者是副刊的編者,臥龍生是作者,我們有過近二十年的合作,友誼頗深,有時也探討一些問題,對他寫作的過程知之頗深。在此稍稍泄漏他一點寫……
新仙鶴神針評論:開創風氣領風騒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