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科幻小說>外國科幻>上帝的指紋>第三十六章 潘朵拉的盒子

《上帝的指紋》第三十六章 潘朵拉的盒子

外國科幻作品

  從基沙古迹西南角的高地,往三座大金字塔的方向看去,金字塔在尊嚴華麗中,帶著幾分怪異。

  曼卡拉的金字塔最接近我們,而卡夫拉和胡夫的金字塔則在我們的東北方,三者幾乎卻不全然地,可連成一條正對角線——從卡夫拉金字塔的西南角,通過東北角,往東北方向延伸,直至胡夫大金字塔的西南與東北角。這應該不是什麼偶然。不過,從我們坐著的地方看去,這條想象的對角線如往相反的西南方向延伸,再怎麼也不會與第三座金字塔相會,因爲第三座的曼卡拉王金字塔坐落在這條延長線稍微偏東的位置上。

  古埃及學者拒絕承認這中間有什麼不規則xing存在。關于這一點,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學者們從來就不認爲基沙高地的建築,是計劃xing蓋成的①。在他們眼中,金字塔只不過是法老王的陵墓,三位法老在前後75年間,爲主張各自的個xing,建造了自己的金字塔,相互之間並沒有任何關聯。如果曼卡拉選擇“出線”,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不過,古埃及學者們錯了。在1993年3 月的那個早晨,我並不知道這方面的研究已有極大的突破,基沙高地的建築是經過事先規劃而造成的事實,已不容我們再懷疑了。不僅三座大金字塔本身的位置,甚至金字塔與基沙高地以東幾公裏外的尼羅河的關系,也是經過仔細的規劃而成的。規劃不僅規模恢弘、野心勃勃,而且是以天空的星座爲師——也許這就是古埃及學者無法辨識出來的原因(學者們向來以腳踏實地,只往下看,不往上看而自豪)。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還會對星座與金字塔形勢之間的關系,做更詳細的說明,不過這裏我們首先要說明的是,每個金字塔整ti計劃雖然龐大,但是每個細節都反映出建造者在測量方位和方法上,表現出最嚴謹的態度。

  驚人巨物

  ●埃及共和guo,基沙地區,1993年3 月16日,早晨8 時。

  第三金字塔高僅200 英尺多一點(基座的邊長爲356 英尺),高度不及大金字塔的一半,重量也比大金字塔小很多,但是它的外觀堂堂,予人一種特殊的莊嚴感。從沙漠的陽光踏入其巨大的幾何yin影下的同時,我蓦然想起伊拉克作家阿布爾·拉提夫(abdul  latif )的話。拉提夫在12世紀參觀第三金字塔後,寫道:“與其他兩座金字塔相較,它看起來渺小許多,但是走近後單獨仰看時,不但感覺到它巨大無比,還有一gu強烈的壓迫感迎面而來……”

  12世紀的當時,小金字塔最下面16階石塊的覆面石仍然存在,拉提夫記載他看到紅se玄武岩的覆面石——“異常堅硬,即使用堅實的鐵器,長時間在上面用力敲擊,也難以造成痕迹”。石塊有的非常大,但因做工精巧,使得它們連結得非常緊密,形成一幅複雜的拼圖,令人聯想到在遠方秘魯的庫茲科、馬丘比丘等地的建造奇觀。

  第三金字塔的入口,和其他兩個一樣,開在北面離地表相當一段距離的地方。進去後,迎面的是一條26度2 分的下斜坡道,如弓箭一般筆直地通往下面的幽暗世界。這條從正北通向正南的道路,部分地方呈長方形,而且狹矮到人必須彎腰蝦行才能通過。金字塔的內部,從天花板到牆壁,全都密實地被玄武岩包圍,更令人感到驚異的是,從入口一直到地下相當深chu,均能維持同樣精細的做工。

  約莫從入口走進70英尺後,道路轉平,屋頂也升至適合人走的高度。稍往前行後,便可進入一間小房,周遭貼著雕石板,牆壁上則有構槽的痕迹,顯然是爲填石板而挖的。到達房間盡頭後,我們必須再度縮身,以進入另外一條回廊。將身ti縮至身高的一半,走了約40英尺後,便到達三間主要墓室(如果真的是墓室的話)的第一間。

  這幾間yin暗而靜默的墓室建築在堅硬的地盤基礎上。第一間呈正長方形,坐東朝西,約30英尺長、15英尺寬、15英尺高,天花板平坦,但內部構造複雜,西面牆壁上有一個形狀不規則的小穴,從洞口可進入一個如隧道般的空間。約莫正中央的房間地板上,也有一個開口,走進銜接一條通往地下更深chu的西向下坡道。我們沿著坡道向下,但走了沒多遠,便進入一條shui平的回廊,並從它右側的狹門,進入另外一個小房間。這個小房間的牆壁上挖有六個小穴,四個在東面,兩個在北面,樸素到好像中世紀修道士的臥房一般。古埃及學者推測這些小空間可能是“櫥櫃……用來安放法老王死後希望置于身邊的物品”。

  從小房間出來,我們再度轉身回到剛才的shui平回廊,走到底後,發現了另外一個空房間,其內部設計在埃及的金字塔中可說是絕無僅有的②。房間約12英尺長、8英尺寬、坐北朝南,牆壁和已經破碎不全的地板上鋪設的,是非常濃郁的巧克力花崗岩,似乎有吸收光線和聲音的功能。屋頂也鋪了18塊同樣花se的花崗岩,9 塊一列,兩列左右對稱,做成山形牆的形狀,形成一個完美的凹狀天花板形式,令人聯想到羅馬式大教堂的地下室。

  離開這個羅馬間後,我們再度走回斜坡道路,這次是回頭向上走,不消多久,便來到一個屋頂平坦、牆壁及地板用岩石鋪陳的房間。從這個房間西面牆壁的間隙中,可以看到構成剛才的羅馬間天花板的18塊花崗岩石板,和排列成山形牆狀的天花板的頂端。令人費解的是,古埃及人如何將這18塊石板運到這個地方,而且如此完美地將它們吊挂在現在的位置上?石板每塊少說也有好幾噸重,不論在什麼環境下,都難以搬運、chu理,更何況在這個狹隘的地下空間中。古埃及的建造者似乎專門會替自己出難題(或者他們認爲這些工作簡單到不足挂齒),故意不在地板和天花板的石板中留下任何作業空間。我設法爬進牆壁的間隙,測量了一下這房間的地板和羅馬間天花板的間隔距離,發現南面大約2 英尺,而北面則只有幾英寸高了。因此,從理論來看,當時的建造者非得從羅馬間的地板上將天花板舉起不可,但是實際上,這工作要如何執行呢?下面的羅馬間本身十分窄小,一次至多只能容幾個工人在裏面作業。但是光要靠幾個人的腕力將石板舉起是不夠的。而滑輪技術,在金字塔建設的當時還沒有發明(就算已經有滑輪技術,那麼小的空間內,也沒有辦法搭建起一副滑車)。難道當時已經有了什麼我們不知道的杠杆系統?或者古代埃及傳說的巫術和魔法術,比現代的古埃及學者所知的更管用,只要輕輕一念咒,再重的石頭也會浮起③?

  再一次,我發現自己面對了另一個金宇塔中許多“不可能”的工程技術之一。金字塔工程技術之精良細膩,令人不得不……

上帝的指紋第三十六章 潘朵拉的盒子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三十六章 潘朵拉的盒子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