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科幻小說>外國科幻>上帝的指紋>第五十章 皇天不負苦心人第2小節

《上帝的指紋》第五十章 皇天不負苦心人

第2小節
外國科幻作品

  [續上帝的指紋第五十章 皇天不負苦心人上一小節]顧了我。時間爲1993年夏,經過連續數月的旅行,我不但身ti疲憊,精神也陷入低chao。一塊如大陸一般大的土地不可能消失于無形的地理學理論,逐漸讓我信心動搖,使我對自己挖掘到的資料産生懷疑。就在這時候,我接到一封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小鎮那奈摩(nanaimo)的信,提到我先前寫的一本書《奇迹與象征》(the sign and the seal),以及書中提起的亞特蘭提斯理論,和“從shui中存活、散播文明”的英雄形象。

  1993年7月19日

  qin愛的漢卡克先生:

  在研究了17年失落大陸亞特蘭提斯後,我和內人完成了一本書——《天塌下來的時候》(when the sky fell)①。我們非常沮喪地發現,少數幾位我們接觸過的出版社,雖然對書的寫作有興趣,但是對亞特蘭提斯這個話題卻非常排斥。

  在《奇迹與象征》中,你提到“洪shui下存活的人,傳承了萬物開始的秘密”。我們的書針對那些殘存的人可能移居的地方做了一番調查。他們很可能搬至高緯度、有淡shui湖的地方。的的喀喀湖和坦那湖(tana lake位于埃塞俄比亞,《奇迹與象征》大部分便以此爲舞臺)的天候恰巧適合,而且這個地區環境安定,有很好的條件讓這些人再度開展農業。

  同信附上《天塌下來的時候》的概要。如果您有興趣,當將寄上原稿。

  蘭德·佛列姆亞斯(rand flemath)敬上

  我開始翻閱概要。讀了開頭的幾個段落後,我發現已找到我一直在尋覓的那塊失落的拼圖。它和我研究的古代全球地圖完全相合。那些地圖,不但正確地描繪出冰河chuang下的南極大陸(見本書第一部)。從其概要中,我可以看出各地的古代神話中出現的大洪shui和全球xing大災害,對環境的影響的確存在過。而且,佛烈姆亞斯還合理地解釋了爲什麼北西伯利亞和北極圈內,會發現大量似乎爲“瞬間冷凍”的哺ru類動物;爲什麼現在北緯90度以上,草木不生的永久凍土層中,會發現高達90英尺的果樹化石等謎題。他對于公元前15000年以後,北半球最後的冰河期的突然化冰,以及和化冰同時産生的全球xing火山活動成因等提出了解答。他回答了懸在我心中的一個大問題:“好端端的大陸,怎麼會消失?”其實,他的說法建築在哈普古德的“地殼移動”理論基礎之上。對于哈普古德這個激進的地質學假設,我早有所聞,而佛列姆亞斯將它摘要如下:

  南極大陸,可謂最不爲人所知的一塊土地了。我們大部分人都假設這塊海上的大島,已經被冰雪封閉好幾百萬年。但是最新發現證明,南極中有一部分的土地,至少在幾千年前還沒有爲冰覆蓋。而就地質學而言,那是非常近的事了。我們可以用“地殼移動”理論,來解釋爲什麼南極大陸的冰chuang,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成爲今天的形狀。

  佛烈姆亞斯所指的“地殼移動”解釋,其實就是指哈普古德所提出的假設:南極大陸塊一直到公元前11000年以前,其實並不位于南極,而是在距離它現在位置至少要北2000英裏(氣候比較溫和)的地方,但是在經過一次地殼大變動以後,才移動到現在的位置②。

  佛列姆亞斯還繼續寫道:

  地殼移動,使大塊土地漂移至死亡圈(阿拉斯加、西伯利亞一帶),這現象至爲明顯。凡是動物大量絕滅的土地(尤其南北美和西伯利亞),顯然都是因爲緯度激烈變化的結果……

  地殼變動所帶來的結果當然是激烈異常的。地殼隨地球內部的激烈變化,而發生激烈的地震、洪shui。大地呻吟,位置改變,天空好像要塌下來的樣子。海洋深chu,地震頻繁,造成的海嘯沖擊海岸,淹沒土地,有的地塊被擠沖到比較溫暖的氣候帶,有的則被打進南北極圈內,永遠被冰塊所覆蓋。冰原溶化,使得海平面節節上升。所有的生物必須要適應環境,要不然就移居他chu,否則便被淘汰……

  在閱讀中,我聯想到哈普古德對地殼的一些描述:硬而薄,一旦剝離,“就好像剝橘子一樣,皮與肉分離後,橘子依然完整,只是表皮打散了而已”。

  看到這裏,我還對內容相當熟悉。但是兩名研究者繼續提出了兩個我沒有想到的關鍵問題。

  驚人的引力

  他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引力(如本書第五部中所述地球公轉軌道的形狀變化一樣)在地殼移動的機製下,對冰河期的興起與衰退造成的影響:

  博物學家兼地質學家路易·阿加西斯(louis agas siz),1837年首先提出了冰河期的概念。當時的學術界對他的看法很不以爲然。不過,當越來越多對他有利的證據出現後,連原來抱持著懷疑態度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地球曾經曆過一段冗長而恐怖的冬季。至于爲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使萬物停滯生長的冰河期,無人能夠理解。一直到1976年,世人才找到直接的證據,證明冰河期確實在地球上存在過。現在大家都用地球公轉軌道的各種天文學特征,以及地球軸的傾斜度,來說明冰河期的形成。的確,天文學的要素,對冰河期的發生有非常直接的關系。不過,那可能只是關系之一,同樣重要的,恐怕是冰河的地形,而地殼移動說將是解開這個謎題的重要關鍵。

  愛因斯坦對南北極地殼上厚重而分配不平均的冰塊,是否可能造成地殼移動,曾經做過研究。他寫道:“地球的自轉在重量不平均的兩個冰帽影響下,産生了一種離心力,而離心力的力量又傳達到了堅硬的地殼上,強度不斷地增加,聚集到一定的力量後,便會製造出一種地殼與地球本身之間的反動,而造成兩極的地塊往赤道方向移動。”

  當愛因斯坦1953年寫下上述這段文字的時候,世人還不十分理解天文對冰河成因的影響。當地球的公轉軌道偏離正圓1%,太陽引力的影響就會增加,對地球和上面的冰塊産生更大的張力,冰chuang的重量對地表施與重壓,加上地球的傾斜(對軌道形狀的另外一個影響因素),迫使地表改變位置,地殼變動……

  引力與冰河時代的開始與衰退有什麼關系?

  關系至爲明顯。

  地殼變動之際,原來在南北極的地塊(和現在的南極大陸一樣完全被覆于冰塊之下)突然移向氣候比較溫暖的低緯度地帶,冰塊快速溶化。同樣,原來在溫暖的低緯度地帶的土地,突然之間被移至南北極地帶,氣候異變下,很快便消失于冰原之下了。

  換句話說,在我們認爲的所謂上一個冰河期,北歐和北美的大部分土地,並不是因爲某種神秘的因素,使得天氣逐漸轉寒,而被覆于厚重的冰塊下,主要還是因爲當時的地塊,比今天要更接近北極圈,所以才冰雪遍地。同樣,如第四部中所述,威斯康星和烏姆冰河期于公元前15000年開始溶化,並非地球天氣異變,而是因爲冰原移動到溫暖的低緯度地帶……

  也就是說,冰河期現在仍chu于進行階段——在北極和南極圈內。

  失落的大陸

  佛烈姆亞斯提出的第二個問題,與第一個在邏輯上息息相關:如果地殼移動是一個周期xing的現象,而上一個地殼變動,將一塊原在溫暖地帶的巨大陸地,移動至南極圈的話,那麼我們只要在南北極,從冰塊表層往下挖開個2英裏,應該可以在那厚重的冰塊下,找到許多失落文明的遺物才對。

  突然間,我頓悟到,一塊曾經有好幾十萬人居住,並孕育出繁盛社會的大陸地塊,怎麼會如此突然之間消失于無形?正如佛列姆亞斯在結論中所說的:“我們必須從南極洲下手,去尋求有關文明起源的答案。而這些答案可能至今仍藏在凍原最下方冰塊的深chu。”

  我再一次從檔案中找到研究助理的辭職信,並開始檢查他提出有關高度文明存在的先決條件:大山脈、大河流shui系,加上“至少占地二三幹英裏的廣大陸地”。而且,他還提到,一個文化的穩定成長,必須仰賴至少10000年的溫和氣候。

  南極大陸絕對不是大海中撈針的那根針:它幅員廣大,比墨西哥灣還要大,相當于7個馬達加斯加島,與美guo的土地面積幾乎相等。而且,根據地震波的測定,我們已知冰原下的南極大陸上有高山。而好幾幅古代地圖都似乎證實,非常理解經緯度的太古地圖製作者,描繪出消失于冰原之前的山脈、大河,從山脈中流出來的河流,如何潤澤了廣大的山谷和平野,而注入于大海之中。這些河流的存在,我們已經從南極的羅斯海底,采集到足夠的地層資料,並加以證明。

  最後,我還想要聲明的是,地殼移動說,和安定的氣候持續10000年以上的必要條件並不矛盾。在地殼突然變動之前,也就是在上一個北半球冰河末期時,南極大陸的氣候應該安定地持續維持了10000年以上才是,而且如果當時南極大陸的緯度,如這個理論所推測的,在比現在位置還要北2000英裏的話,那麼南極大陸的最北部,應該在南緯30度附近,居住在上面的人應該終年沐浴于地中海或亞熱帶的氣候中才是。

  但地殼真的曾經移動過嗎?失落文明的廢墟,真的在南極大陸的冰塊之下永眠,等待我們去挖掘嗎?

  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發現上面的問題都不止可能,而且是十分可能。

  注釋

  ①《天塌下來的時候》,1995年。序由威爾遜(colin wilson)撰,跋則由魏斯特(john anthony west)撰。when the sky fell,with an introduc tion by colin wilson and afterword by john anthony west,is published by stodart,canada,1995.

  ②見本書第一部。

……

《上帝的指紋》第五十章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五十一章 榔頭與鍾擺”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上帝的指紋》第五十一章 榔頭與鍾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