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先生自民元年五月抵京之日始,即寫日記,從無間斷,凡天氣之變化如
晴 風雨,人事之交際如友朋過從,信劄往來,書籍購入,均詳載無遺,他日付印,足 供參考。故年譜之編,力求簡短,僅舉荦荦大端而已。
二、先生著作既多,譯文亦富,另有著譯書目,按年排比,故本譜于此二項,僅記 大略未及詳焉。
三、先生著譯之外,複勤于纂輯古書,抄錄古碑,書寫均極精美,譜中亦不備舉。
四、先生工作畢生不倦,如編輯各種刊物,以及爲人校訂稿件之類,必忠必信,貢 獻亦多,譜中亦從略不述。
五、本譜材料,有奉詢于先生母太夫人者,亦有得于夫人許廣平及令弟作人、建人 者,合並聲明。
(民)二十六年五月許壽裳記
民前三十一年(清光緒七年辛已、西曆一八八一年) 先生一歲
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至三 十八歲,始用魯迅爲筆名。
前二十六年(十二年丙戌,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前二十四年(十四年戊子,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笃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 答曰:“爲
啦。”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 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其五六歲時,宗
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前二十年(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 而對于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爲安橋 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 《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
,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莊、 小臯步等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前十九年(十九年癸己,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産
中落,出入于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前十六年(廿二年丙申,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前十四年(年四年戊戌,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師學堂。
前十三年(廿五年己亥,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于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辄列前茅。 課余辄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前十一年(廿七年辛醜,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前十年(廿八年壬寅,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 尤注意于人及
民
問題。
前九年(廿九年癸卯,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爲《浙江》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前八年(三十年甲辰,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臺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前六年(三十二年丙午,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山朱女士結婚。同月,複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前五年(三十三年丁未,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绌未印,後爲《河南》雜志撰文。
前四年(三十四年戊申,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爲“光複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前三年(宣統元年己酋,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前二年(二年庚戌,一九一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前一年(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複,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 始發表于《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注:以上月份均系曆。
民元年(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于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五月, 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 科長。八月任命爲教育部佥事。 是月公余纂輯謝承《後漢書》。
二年(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余校《嵇康集》。
三年(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余研究佛經。
四年(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是 年公余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五年(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 志拓本。
六年(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張勳複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 搜集研究拓本。
七年(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爲筆名,載 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製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爲文學革命思想之急 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八年(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于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 後收入雜感錄《熱風》。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 弟作人俱移入。十月發表關于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 父》,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 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九年(一九二零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笃著戲曲《……
《魯迅年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