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十九日,是中文化巨人魯迅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紀念日。值此紀念日來臨之際,筆者走訪了位于北京阜成門附近的魯迅博物館。
博物館內的“魯迅故居”,原址在阜成門內西三條二十一號,是魯迅在北京四故居中唯一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
遺址。
一九二四年,魯迅離開與周作人合居的八道灣寓所後,尋覓到這座小四合院,自設計改建,攜母
及原配朱安夫人遷居于此,一直居住到一九二六年八月離京南下。在這所簡樸的住宅內,魯迅創作了大量散文詩、小說、雜文。著名的《華蓋集》、《華蓋集續篇》以及《野草》、《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這裏完成的。
如今,七十年時光流逝,這座故居中的一切卻都保存完好。在那間有名的“老虎尾巴”———不足九平方米的魯迅工作室內:一張普通的三屜桌上,高腳煤油燈、“金不換”毛筆、硯臺、文具……一一擺放如昔,令觀者睹物思人。庭院中,兩株魯迅當年手栽種的白丁香樹,雖已年近古稀,仍然枝繁葉茂。故居的管理員介紹說,每到四月,丁香花開,院子裏便清香縷縷,更加宜人。
一九五一年,毛澤東批請郭沫若爲“魯迅故居”題了字,鑲嵌在此故居門旁。五年後,即魯迅逝世二十周年之際,魯迅博物館在故居東側建立,並從此合二爲一,對內外開放。不過,今日坐落在博物館院內氣象一新的博物館主
建築,是去年才落成的新館,新館內的魯迅生平展,也是重新設計的新展,剛剛完成,在魯迅逝世六十周年紀念日正式揭幕。
據博物館陳列部負責人王惠敏女士介紹,“新展”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個化。魯迅是最具個
特
的文化偉人,其生平展無疑應當追求與之相應的鮮明的個
特
,所以,突出魯迅特
,在新館新展的總
設計思想中被置于首位。其次,“新展”重在客觀地展現曆史。如展覽中的解說詞之類都采用魯迅的自述及一些重要曆史人物的評述,引觀者自己去思考、評價,而不似以往,用今人的結論或評價直接告示觀衆。又如胡適早期與魯迅的交往,周作人、朱安在魯迅生活中的位置,都在今次展覽中如實顯現。有的照片,據知是首次在魯迅生平展中出現。此外,這次展覽還陳列出魯迅收藏的許多文物,這也是“新展”的特點之一。
在魯迅博物館大門左側,近年來開辦了一間“魯博書屋”,顧名思義,這間隸屬于博物館的書屋首要經營魯迅作品及有關魯迅的書籍。從《魯迅全集》到《魯迅知識入門》,林林總總大致有數百種之多。其中有些書更是此間獨有。如新面世的《魯迅墨寶真迹》就是這小書屋獨家發行的一套珍品。
爲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魯博書屋”還推出多種新書。
《近訪魯迅博物館》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魯迅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