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李澤厚的<中現代思想史論>,是在1988年此書剛剛出版的時候。在他那一代的學人中,李先生算是最有獨立思想,也最深刻的一位了。當時的知識界傳言,想成名無
重溫舊夢,依然覺得清新。抄幾段有關魯迅的論述,讓幾只蒼蠅感到點不舒服:
比較起胡適和陳獨秀以及其他五四時期的風雲人物來,魯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和陳獨秀一樣,魯迅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胡適一樣,魯迅搞過專門的學術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
魯迅盡管自1918年起在《新青年》發表了《狂人日記》等一系列小說、隨感,猛烈地抨擊著舊道德舊文學,但他所呐喊的所鼓吹的所反對的,如果從思想角度說,盡管深度遠
……他的力扛九鼎叱咤千軍的著名雜文,盡管在狠揭爛瘡的思想深度和喜笑怒罵的文學風采上,始終是鶴立群、無與倫比,但在思想實質和根本理論上,與當時瞿秋白、馮雪
然而,魯迅卻始終是那樣獨特地閃爍著光輝,至今仍然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裏呢?除了他對舊中和傳統文化的鞭撻入裏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魯迅一貫具有的孤
這當然與他早期接受尼采哲學作爲人生觀有觀。貶視庸俗,抨擊傳統,勇猛入世,呼喚超人,不但是魯迅一生不斷揭露和痛斥民
麻木的思想武器(從《示衆》到《鏟共大觀》
網上貴族教訓我們:李澤厚的《中現代思想史論》有不同版本,他看的是第二版,我讀的是第一版,版本不同,以他的爲主,所以還是我的嘴歪。至于這第二版何年何家出版社
好在圖書館離我家並不遠,不必象人家可憐兮兮跑幾百裏路,我就再去查一下李書的其他版本,痛打一下落狗又何妨?只見1990年《中
現代思想史論》修訂本(臺灣風雲
閑話少說,繼續抄李先生的論述,用的是我從前讀過的首版本,若有景潤與修訂本作個對照,發現字句、標點有所不同,而再罵我嘴歪,本人不再理會。=====
……魯迅對世界的荒謬、怪誕、冷感,對死和生的強烈感受是那樣的銳敏和深刻,不僅使魯迅在創作和欣賞的文藝特
和審美興味(例如對繪畫)上,有著明顯的現代特征,既
……魯迅雖悲觀卻仍憤激,雖無所希冀卻仍奮立前行。但正因爲有這種深刻的形上人生感受,使魯迅的愛愛憎憎,使魯迅的現實戰鬥便具有格外的深沈力量。魯迅的悲觀主義比陳
事實上,這裏有兩種不同的因素或方面的融合,構成了魯迅特有的孤獨和悲怆(悲涼)。一個方面是形上的人生意義的感受和尋求,魯迅認真鑽研過佛經,魯迅從尼采到安特也夫
然而,正是這兩者結合交融才構成了魯迅的個特
。因爲有後一方面,魯迅才不會走向純粹個人主義的超人幻想,才不是那種純粹個人的失落感、荒謬感、無聊厭倦和
離現實
但魯迅即使在激烈的戰鬥中也仍時時撫摸著生和死,驚心目睹著生命的逝去和滅亡的總將來臨。魯迅不象周作人,用*醉和麻木來抵擋和掩蓋深刻的悲觀,用苦茶和隱士的自我解
正因爲“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戀”;正因爲死亡之後會希望有“墳”,即使不久它也將被踏平;也正因爲“問題是從此到那的道路”;所以,生命和死亡于魯迅便不完全同于
也許,這是儒家“知其不可而爲之”,“惟其義盡,所以仁至”的傳統?也許這就是“中的脊梁”,“民族魂”?它畢竟不同于加缪的西西福斯的無謂勞動。但魯迅已經把傳統
所以,魯迅的孤獨和悲涼才有這強大的力量。
把驗著生和死、背負著一切苦難和黑暗、面對著曆史的廢墟和荒墳的情感心理,化爲形上本
,它將哺育著人間。他也就是人的主
,他也就是那“使造物者也羞慚”的人間
這就是現代人的“參天地,贊化育”。這是一種尼采和中傳統精神的奇異的融合。這是人的主
的超人式的昂揚,這也就是藝術所呈現的巨大的心理本
。
魯迅思想和文學的潛在力量就在這裏。
魯迅與陳、胡迥然不同。魯迅是深沈銳敏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滿了愛憎強烈的情感彩和活生生的現實氣息,他的情感充滿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
《李澤厚論魯迅》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魯迅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