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夏衍>野草

野草

夏衍作品

  

片頭

  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季節。

  以“社會主義好”爲基調的民族音樂伴奏,歡愉融洽的調子。

  一個剛能走路的小女孩迎著鏡頭奔來。很快地轉到一個“合家歡”的畫面。一家人:

  陶珍──六十四歲的老太太,硬朗,但已滿頭白發。

  正紋──四十六歲,機關幹部。

  小鶴──三十七歲,幹部。

  正紋的丈夫──五十歲。

  正紋的長女──二十二歲,航空學院學生。

  正紋的次女──二十歲,女學生,穿西式衫裙。

  正紋的兒子──二十歲,軍人。

  小鶴的愛人──二十八歲,知識分子。

  小鶴的兒子──九歲,紅領巾,穿兒童海軍服。

  小鶴的女兒──即奔向鏡頭的小女孩。

  整潔的客堂間,陳設簡樸,桌上花瓶內cha著一束鮮花。陶珍坐在中間沙發上。她身上依靠著小鶴的兒子;正紋的女兒站在她後面;小鶴的女兒奔向祖母,坐在她膝上。小鶴正在一架自動照相機前對焦點,大家的視線集中,准備拍照。

  窗紗隨著春風飄進畫面。《革命家庭》字幕出現,以後是職演員表。……

  “合家歡”拍完,大孩子們散開,唯有小女孩還纏著祖母,鬧著還要拍照。她的mama指給她看大孩子們正在仰望挂在壁上的舊“合家歡”,小女孩這才奔了過去,伸著小手要拿照片。

  孩子們拿下鏡框,大家爭著看。他們看到nainai、爸爸年輕時的照片,互相耳語了一陣,帶著崇敬的心情跑向nainai,小鶴的九歲的兒子在催著nainai講故事。(字幕隱去)

  字幕完畢後,音樂繼續著。

  慈祥的nainai瞥了孩子們一眼,她在幸福的氣氛裏回憶起以往的生活,開始講故事。

序曲

  音樂換了一個調子。這是一支古風的、牧歌情調的、多少帶有一點哀調的曲子。

  陶珍:“我兩歲上就沒了爹娘,是幹娘把我帶大的。辛亥革命前一年,我十六歲,幹娘就叫我出嫁……”

  (溶入)

  陶珍十六歲,還帶著稚氣的臉上淌著眼淚。幹娘給她梳好了頭,給她戴上一頂鳳冠。

  (音樂轉爲以中guo舊式結婚時用吹鼓樂爲基調的曲子)

  鏡頭拉開,一群人(四、五個)催擁著陶珍上了花轎(也只是在舊式的轎子上面紮上一點紅綠彩綢而已)。轎子被擡走。

  (溶入)

  新房裏。陶珍坐在chuang上,紅燭擺晃著,喜娘走開了,一個青年的背影走近她,陶珍羞怯地擡頭。

  江梅清,比她還小,這一年才十五歲。一個俊秀、瘦弱的青年人,留前“劉海”,穿著不稱身的袍子馬褂。

  旁白:“他比我還小一歲,還在長沙第一師範念書;他也是父母雙亡,由祖母養大的。”(推到江梅清特寫)“那時候他和我一樣,什麼也不懂,還是孩子氣……”

  梅清把陶珍的鳳冠除下,放好,慢慢地坐在她旁邊,臉上露著稚氣的微笑。

  (溶入)

  夜間,陶珍在保險燈下刺繡,梅清伏案讀書。

  (溶入)

  春天,他們的院子裏,陶珍在竹竿上晾著yi服。梅清從外面回來,摸出一個小紙包,來逗她;她要看,梅清故意不給她,小夫妻爭奪;梅清打開,一雙小孩鞋子;陶珍羞得背轉了臉。

  (溶入)

  冬夜。梅清和兩個青年人在談話(其中一個即張浩),似乎在爭論。陶珍拿一件yi服給他披上。(推近)梅清桌上幾本《新青年》、《解放與改造》等。(搖)陶珍回過去,到chuang邊,一個小孩已經睡著了。

  (溶入)

  陶珍提著一只箱子,送梅清出門,身邊是三個孩子:理安十三歲、正紋十二歲、小鶴三歲。梅清qin了孩子們一下,揮手向他們告別,提著箱子,走了。

  旁白:(從陶珍刺繡的時候開始)“多謝老天爺給了我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他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可是,對我這樣一個人,一點也不嫌棄,他還教我念書,識字。家裏窮得很,可是過得很愉快。他畢業了之後就去教書,認識了許多朋友,他們討論guo家大事,有時爭論得很厲害。一九二四年,他離開了家,他說,是爲了尋找真理。(歎息似的)日子過得真快,那一年,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孩子。”

  (溶入)

  在龍家大屋前的塘邊,三個孩子在捉蜻蜓。小鶴差一點掉進shui裏,理安一把將他抓了起來,狠狠地教訓他;小鶴要哭了;陶珍出來,哄著三個孩子回去。理安和小鶴等三人的特寫。

  隔著池塘,離開幾十步外的公路上,一隊兵士走過。

  旁白:“日子過去了,孩子們長大了,我開始覺得,這個世界在變化。我帶著孩子苦苦地過了兩年。忽然有一天,我從街上回來……”

  這是七月中旬,天氣很熱。

  音樂至此淡出。

第一章

  一

  (溶入)

  陶珍在街上,忽然站住,往前看。又向前走了幾步。通過她的背影,可以看到:巷口全叫人堵住了。她走到人群後面,踮起腳來看。

  大街上人很多:大隊穿著短yi、卷著褲tui的農民在跑著;還有拿著小旗子的工人;農民手裏拿著梭標,昂首前進;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在演說。

  街面上的商人、掌櫃的,有點怕,但也好奇地望著。有人跟著鼓掌。

  陶珍:“這裏怎麼啦?”她向旁人問。

  路人:“你還不知道?北伐軍進城了。”

  另一個人附和:“這下子,窮人可翻身了,你看……”

  一個學生在宣傳:“革命軍進了城,日子好過了,生意好做了,……帝guo主義、北洋軍閥,都要打倒!”

  陶珍被人一擠,退到一家米店門內。她有點膽怯,米店老板笑著:

  “大嫂,進來坐。”

  陶珍夾緊包袱往前擠出。忽然,有人喊:“讓開,讓開!”一些挑擔、提桶的人沖過來了,陶珍被卷在人叢中。

  一隊士兵經過,背著鬥笠,穿著短褲;還有“鴨尾巴”頭發的女兵。幾個農民和士兵並著走,顯然是向導。幫士兵挑軍器和辎重的農民。

  群衆給士兵喝開shui。女兵散傳單。陶珍起初不敢拿,看見別人拿了,也接過一張。

  她正想念一下那張傳單,被後面的人擠著走了。前面一大群人站著聽演講,她擡頭看,一個穿長衫的人在講話,很象梅清。她眼睛一亮,擠上去,擠到正面,一看,原來不是梅清,但有點象。

  這個人說:“吳佩孚、趙恒惕,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他們手下還有大大小小的官僚、買辦、土豪……”

  陶珍看見一群小學生唱著歌擠進來。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guo民革命成功……”

  帶頭的是一個漂亮年輕的、剪了發的女教員(陸老師)。理安也在裏面。陶珍想擠過去,可是不行,只能喊:“理安!理安!”

  她的聲音被……

《野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野草》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