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血玲珑》是畢淑敏繼引起轟動的小說《紅方》之後創作的又一個複雜故事:蔔繡文的女兒夏早早患上了絕症,骨髓停止造血,醫生提出了名爲“血玲珑”的醫療方案:讓蔔繡文再生一個與夏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新生兒的骨髓挽救夏早早。在“血玲珑”方案的實施過程中,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篇小說將母愛、戀情、倫理、高科技等諸多現代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糾結在一起,形成一對對複雜的矛盾,書的結尾也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
核心是倫理道德
問: 您做過醫生,小說中的“血玲珑”方案在醫學上是否成立?
答:我1993年開始寫,那時我還沒有聽說過生一個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骨髓的作法。其實它在治療上非先例。
兩難的結尾
問: 聽出版社方面講,您本來爲《血玲珑》設計了一個完滿的結局:民間偏方救了夏早早,不必抽取新生兒的骨髓。但是在出版社編輯的建議下,您讓小說在抽骨髓的針指向嬰兒的一刻結束了,一切懸而未決。
答: 曾有讀者說我的小說太沈重,希望能有個樂觀的結尾。最初我也覺得人應該有自我警醒的能力,就寫了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我覺得編輯的意見很有道理,未知的狀態更符合生活邏輯。
問: 您把難題留給了讀者。如果從您的人生經驗和道德准則出發,您認爲小說結尾,抽骨髓的針應不應該紮呢?
答: 我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一切都是如此矛盾。
問: 《血玲珑》包含了倫理、科技、言情等多種因素,還有一個通俗曲折的故事外殼,您如何爲這部小說定位?您估計讀者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答: 出版社編輯評價《血玲珑》是“大雅大俗”。有的讀者會被故事的懸念牽著走;也有讀者能領會其中生命的內涵、科學的兩難境等話題。我希望傳達出自己的思索和憂患。
母愛:永遠的創作主題
問: 生命思考和母愛主題一直貫穿在您的小說創作中,《紅方》、《血玲珑》都很典型。
答: 我是女、母
,還做過多年的兒科、婦産科醫生,總能感到母
們在生死抉擇之際不可理喻的母愛。醫生的職業使我看慣了生命更疊,一次次被觸動。在西藏的經曆加強了這種感受:生命本身是特別複雜的過程,人類遭遇挑戰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看待生命。
畢淑敏簡曆: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會的西藏阿裏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 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
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長江日報》 2001 年3 月27日
《畢淑敏談她的新作》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畢淑敏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