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虛無的追尋——評中篇小說《到美國去!到美國去!》上一小節]得眷戀,這個環境中依然存在的落後與愚昧對她從此不再意味著某種責任與使命,這片土地上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的改革與她已毫無關系。她要“咬著牙”離開這片即使是有負于她然而畢竟是養育了她,給了她“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的土地,投到“一聽使命感就頭疼”的人群中去,不再回來。
于是紐約市曼哈頓的麥迪遜大道上出現了“自慚形穢”的伍珍小。
如果說陝北時期爲了一點自尊拼命勞作的伍珍尚令人同情,甚至敬佩;農大時期爲了一己私利機關算盡的伍珍令人反感,那麼麥迪遜大道上那個挺著假鼻子、穿著不協調裙,又頓覺“寒酸”的伍珍,簡直令人厭惡了。
在轉學、聚會、房租等問題幾個回合碰壁以後,面對那個她曾經寄予無限美好願望的花花世界,她感到茫然,感到無以名狀的孤獨無告。她的人生哲學,也從“三人行,必有我敵”的極端懷疑,到了“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狠毒了。
歌劇院售票廳臨時工的工作,使她那顆本已脆弱的靈魂又一次受到震動。她不時“噢著大廳裏那綽約漫延的香味,看著大腹便便的男人們殷勤地爲高
豐臀的女士們拉門讓道,伍珍凝望的目光充滿露骨的敬慕與羨嫉”。她多麼希望“她自己變成他們中的一員,而且是最富有,最迷人的一員”!
“每當伍珍沈浸于這種白日夢中時,她都本能地想像出一個意外而突然的機遇,這機遇在一夜之間改變了她整個生活:或者中了lottery的頭獎;或者嫁了一個百萬富翁;甚至突然繼承了一筆巨大的遺産;甚至鼻梁增高,眼睛變藍,胎換骨,成了一個高貴的美
人。”——她把能想到的都想了,唯獨沒有想到憑自己的奮鬥,去獲得向往的一切。哪怕是黃土高坡上那點可憐的自我奮鬥精神,到這時也已蕩然無存了。至于祖
,至于事業,早已飛到九霄雲外去了。
她果然爲自己的“理想”“先苦後甜”地身力行了。先是與那個貌似開放的柴榮品嘗了第一顆“禁果”,“品嘗到自由與解放的同時,也品嘗到一絲惆怅”。繼而便宜奔“主題”,宣稱“出來時就沒打算再回去”,因而要“找個美
丈夫”。有了丈夫才能有錢;有了錢才能有綠卡;有了綠卡才能永遠不回那個她所厭惡的環境。這一招兒非同小可,連“開放”的柴榮也爲這“赤躶躶的實用主義婚姻宣言”嚇了一跳。因爲他“還是要回到中
去,否則玩命幹的一切就沒有終極的意義”。當伍珍發現柴榮並不能幫她達到目的時,她與柴榮的短暫“愛情”也宣告結束了。
至于和末流畫家山姆的“一見鍾情”,幾近于逢場作戲。一俟山姆的窮光蛋身分暴露無遺,也就“氣急敗壞”地“拜拜”了。
然而初戰的失利並未改變伍珍追求“幸福”的執拗勁。爲了獲取獎學金,不惜將生日從五月改到二月,然後大請其客,結果還是惘然。
一連串的碰壁依然沒有引起伍珍的思考。反而“認定了她自己未來的幸福之地就在美並且爲此而不擇手段地全力奮鬥”。
憑著女人特有的那種直覺,她像籠中的困獸一樣,經過幾番掙紮,終于找到了約翰王。盡管這個腰纏萬貫的富翁不過是個明裏冠冕堂皇、暗中納妾的無能者,可是爲了“每周必給的一小筆錢”,她還是由秘書而成爲公關小
,又成爲情婦,一步一步地投入了約翰王的懷抱。
是的,她的確從此不再爲裙子和皮鞋不配套而遭人白眼,不再爲房租糾紛受“小上海”的窩囊氣。然而,“從相識的第一秒鍾開始,這個老巨猾的富翁就是在利用她、欺騙她。什麼結婚、什麼綠卡,不過是煙霧彈。在這場交易中,她真正所得的,僅僅只是那些無足輕重的‘禮品’。而她付出的代價呢?她像是他私養的一個妓女!”伍珍似乎從一開始就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切,甚至看到了這一切的結局。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投入了自己的全部人格和肉
,就像往臺面押上全部的賭注。
然而這一次她又失敗了,而且敗得那樣慘!代之以全部人格的失落,她得到的是那張五位數的支票。
小說到這裏本該收筆了。出人意料的是,作家這時又把余寶發那紙皺巴巴的短箋提了出來:“我還是想你。有時候想得很厲害。不過你只管放心學習,往前走吧。總要往下流,人總要朝上走。只要你活得好,我在這邊總是替你高興,替你祝福……”讀到這裏,不僅伍珍“眼淚冰涼地淌了一臉”,連我的眼睛也不禁
潤了,這個癡情又可憐的男人!這一切,值得嗎?
這篇精彩的小說使我感到壓抑!因爲我的同學朋友中不乏伍珍式的人物,而更多的伍珍們正爲簽證四奔波。那些流著淚在機場衛星廳作別的遊子們,我不懷疑他們報效祖
的那份真誠。然而誰能否認他們當中不少的人,是只願“留”,而不是“學”呢!一批又一批學有所長的人去了,走了就不再回來。這已是無庸諱言的事實。而更令人憂慮的是:伍珍們抱定信念、“咬著牙下決心”要離開這個環境!如果說一個民族一個
家的年輕人,對這個民族和
家不再抱有希望,不再抱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那麼這個民族和
家也注定是沒有希望的,大概不會有人認爲這是危言聳聽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查建英同志運用毛姆式的洗煉手法,使這篇小說寫得很富于變化。心理描寫和細部描寫尤爲出,顯示了一定的創作功力。與兩部類似作品《又見棕榈,又見棕榈》和《世界大串連》相比,前者描摹的是心態,後者描摹的是世態;而這篇《到美
去!到美
去!》則二者兼而有之。使得伍珍這一藝術形象塑造得十分豐滿成功。我不贊成伍珍們的價值取向,但對作家的這部力作,卻不能不歎爲觀止。如果沒有作家的潛心製作,我們就無從結識這樣一位讓人愛也不是、恨更不是的複雜人物。自然,也就失去了一次欣賞美文的愉悅
驗。
如果一定要說作品有什麼不足,我認爲這篇小說在結構上,下篇不如上篇那麼集中、緊湊,略顯散亂。不知查君以爲然否?
(原載《作品與爭鳴》1989年第1期)
……《虛無的追尋——評中篇小說《到美國去!到美國去!》》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查建英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