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陳國凱>文藝作品必須堅持典型性和真實性——對《我應該怎麼辦?》的一些意見第2小節

文藝作品必須堅持典型性和真實性——對《我應該怎麼辦?》的一些意見

第2小節
陳國凱作品

  [續文藝作品必須堅持典型性和真實性——對《我應該怎麼辦?》的一些意見上一小節],然而有我們偉大的dang在,有偉大的人民在,對他們的鬥爭一刻也沒有停止,天安門廣場爆發的偉大四五運動,正是這鬥爭的集中ti現。即使在那黑雲壓城城慾摧的時刻,人民也沒有失去信心,有dang的領導,人民的團結一心,黑暗只是暫時的。同時,不管“四人幫”打出怎樣“革命”的旗號,把億萬人民衷心追求的真理和美好目標歪曲、糟蹋得不成樣子,人們仍然堅信社會主義好,堅信無産階級專政不可少,堅信共産dang偉大、光榮、正確,堅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必勝。不管當時的空氣是多麼壓抑、低沈,人們仍然相信社會主義的中guo會奏出自己的最強音。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我應該怎麼辦?》吧。主人公薛子君,是作者選中的一個與世無爭的青年,文化大革命中的“逍搖派”。這樣的人物,當時是存在的。但是,她不問政治,政治卻在找她,實際上她已經被卷進運動當中了。丈夫和姑母被迫害致死,自己也走投無路,險葬魚腹,怎麼逍搖得了呢?作爲個人,她可以對現實無可奈何,誰也不會強求她單槍匹馬地去反抗。不過,她總該有反抗的願望吧!然而,在作者的筆下,她原先是“美好的願望被扯得粉碎”,現在則更加麻木絕望、萬念俱灰,投江遇救後,活生生的現實並沒有使她覺悟,反而“對這場政治鬥爭的複雜背景,我沒有去深入思考過。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我現在所關心的是我的孩子如何生活下去。”在和亦民結婚後,她又滿足于眼前的“和諧幸福”,“把整個的心,全部的熱情都交給了亦民”,甚至唯恐前夫的“痕迹”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傷疤”,直到李麗文重現之前,她早已忘記了過去的仇和恨。這樣一個渾渾噩噩的人物,我們怎麼能承認她是一個中guo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形象呢?

  至于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則更加令人遺憾。薛子君投江前後,幾乎未遇一個好人。飛揚跋扈的專案組長、清查辦公室負責人,是“四人幫”勢力的代表,自不必說。接著我們又看到:新來的房客“砰”的一聲把她關在門外;共事多年的設計組負責人喟然一歎,假意寒暄;投江後醫生和護士又堅決地把她逐出醫院;街坊組長幸虧是亦民的姨ma,否則難保不去揭發。一個個都是那樣虛假僞善,冷酷無情,明哲保身。難道這就是七十年代我guo人民群衆的縮影嗎?這裏,我們不僅看不到中guo共産dang的真正代表者,連敢于鬥爭、頑強不屈、誠懇熱情的中guo人民的基本xing格都沒有了。不錯,小說的後半部分對唯一的好人劉亦民作了褒揚的描寫。但是,在救人的前前後後,也看不到他究竟有什麼樣的思想基礎。面對那一大堆“芸芸衆生”,不免使人憂慮:假如投江的是個老太婆,而不是“美得太過分”的子君,會不會有人救?救了以後,子君如果不是“沒有摧毀”容顔,會不會受到那樣的照撫呢?

  反映在“四人幫”高壓下的人民生活的作品並不少見。話劇《于無聲chu》既揭示了“四人幫”一夥的卑鄙、凶殘,也鮮明地表現了我們的dang和人民的力量。舞臺上一個強烈的效果就是:“真正孤立、虛弱的是何是非,而不是歐陽平母子。看後人們認識了這樣一條規律,壞的只是一小撮,他們早已人心喪盡、衆叛qin離,等待他們的只能是人民的審判和曆史的懲罰。這就是曆史的真實,社會的真實。然而,《我應該怎麼辦?》卻只能使人得出相反的結論:在“四人幫”的婬威下,出賣靈魂的壞人多,堅持原則的好人少。等待七十年代中guo人民的只能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任人宰割,死路一條。這不是對曆史的篡改、對事實的歪曲又是什麼呢?

  我們堅信,只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以唯物史觀正確地觀察、認識社會,我們的藝術家就一定會創作出反映dang和人民真實面貌的好作品來。

  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原載《作品》1979年第6期)

……

《文藝作品必須堅持典型性和真實性——對《我應該怎麼辦?》的一些意見》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陳國凱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