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現了一批以中日友好爲題材的小說、戲劇、電影和電視片。這些作品中有一些比較真實地描寫了中日兩人民友好交往的曆史和現實,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勵。可是,有的作品卻使人看後很不舒服。我覺得,《最後一幅肖像》就是這樣的作品。
《最後一幅肖像》原是短篇小說,之後改編爲電影文學劇本問世,然後又拍成電視片在全播放。其主要情節是:抗日戰爭末期,一個“畫家”出身的日本憲兵隊長平三郎,在審訊被捕的我軍兩個偵察員(一男一女,兩位畫家)宋欣和米麗時,威逼他倆在兩小時內各爲他畫一幅肖像畫,畫得好的可以活下來,另一個就要被槍斃。他把這叫做“錄取生命的考試”。宋欣、米麗爲了能把情報(且不論這情報有多少實際價值)送出去,屈辱地接受了平三郎的活命條件。結果,米麗慘遭殺害。三十余年後,宋欣(改名宋來雨)訪日,巧遇早已悔罪的平三郎,于是,“最後一幅肖像”便成了中日友好的象征。
雖然作者的創作意圖是要頒揚中日友好,但是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美化了日本法西斯分子。平三郎那樣戲弄、侮辱我軍偵察員,爲的是使自己手中的獵獲物經曆長時間死的恐怖之後,才一口一口地去吃掉,以滿足他的“最高精神享受”。他在下令槍殺米麗時還狂嗥著:“大和民族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雖然,作者是想揭露一個嗜血成的法西斯分子的罪惡,但卻用了並不太少的篇幅對平三郎的不幸遭遇(哥哥在侵華戰爭中被打死,本人失去雙臂,妻死子亡,戰後只剩下一個女兒)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對他的藝術天才和“溫文爾雅的藝術家風度”表示了欣賞,並描寫了他在審訊我軍偵察員時看到了自己過去的“正氣”,聽到殺害米麗的槍聲後神志恍惚並發現了自己喪失殆盡的“良知”等等。這大概是爲平三郎後來的覺醒和在戰後投入“反戰運動”找點什麼根據吧?似乎平三郎也是個戰爭的受害者,還是個正氣尚存、良知未滅的藝術家。這實際上是美化了這個法西斯分子。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當人類的命運
縱在少數寡頭手裏的時候,人們就象江河中的泥沙一樣,任憑洶湧的波濤把他們卷進無底的深淵而不能成爲自己命運的主人。”顯然,這個錯誤的論點是爲了替平三郎開
罪責的,但卻開
不了;戰爭的幫凶和罪犯們,絕不是戰爭的受害者。
《最後一幅肖像》給人的另一個印象,是醜化了我軍戰士。米麗在被捕之後表現得十分驚慌和恐懼。平三郎以一個占領者的狂傲姿態,吹著《支那之夜》的口哨,輕佻地爲米麗作頭像素描,米麗竟任其擺布。宋欣一邊看著平三郎作畫,一邊還在心裏贊歎著他的藝術才能。尤其是我軍兩個偵察員接受了平三郎的“考試”,爲這個法西斯分子作肖像畫的情節(這是作品的核心情節),更是刺傷了讀者和觀衆的情感,傷害了我人民的民族自尊。雖然最後米麗把自己畫得好的一幅畫換給了宋欣,但人們還是要問:她事先並未打算而後來又有多大把握能把這幅畫換給宋欣?而宋欣看到米麗換過來的畫時,爲什麼不作任何表示,卻眼看著戰友被
死?在米麗被日本憲兵架出門時,宋欣撲上去緊緊拉住她的手,心裏想的卻是感謝她用這雙手“保衛了我的生命”,而不覺得可恥。這樣的
理,雖然有一個堂皇的借口,就是要留下一個人活著把情報送出去;但作爲一個愛
的中
人、革命軍人、共産
員,在日本法西斯劊子手的面前,連一點民族自尊心都沒有了,還算得什麼英雄?!
作品最後對兩幅肖像的理,也是嚴重損傷了我們的民族感情的。米麗爲平三郎畫的“最後一幅肖像”,留在日本展覽;平三郎爲米麗畫的“最後一幅肖像”,交給宋來雨帶回中
,而這兩幅肖像,無論怎樣解釋,都是日本法西斯殺人的罪證,都是中
人民被屈辱的證明,怎麼可能會成爲兩
人民之間友好的紀念和象征?!
文藝作品要反映生活,而不是編造生活。美化敵人,醜化自己,總是不行的。生活中存在的大家都應遵守的原則,文藝創作也應遵守。即使生活中有過宋欣、米麗這樣的人,但絕不是英雄;生活中也可能有平三郎這類雙重人格的人,但絕不是我們同情的對象。對于平三郎這類贖罪人物,我們是應該歡迎的;但若把他們作爲日本人民的代表,把雙手沾滿中人民鮮血的戰爭罪犯化作中
人民的朋友,作爲表現中日人民友誼的主要內容來寫,就歪曲了中日友好的本質。對平三郎這種改邪歸正的人不咎既往,並不等于要爲他們過去的罪惡開
,更不能借口“向前看”不分是非,抹去一切,向他們好友“企求”。隨著時間的流逝,中日戰爭的曆史將愈去愈遠,但曆史的面目並不會愈來愈模糊。只有在尊重曆史、分清是非的基礎上,著眼于未來,才能向前看,才能建立起真正平等的中日友好關系。
《最後一幅肖像》(從小說到電影文學劇本,又拍成電視片)爲什麼能在我們文藝界一部分同志中引起這麼大的興趣?爲什麼對其中存在的十分明顯的問題視而不見?這種創作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應該看到,在一部分同類題材作品中,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類似問題。真正好的,象中日合拍的電視片《望鄉之星》那樣比較真實反映了中日友好的曆史特點,感人較深的作品,爲數還不多。有些作品過多地描寫了日本人民的生離死別、妻離子散的悲劇。當然,日本侵華戰爭並沒有給日本人民帶來幸福;但是,如果我們的作品一部接一部的都是這樣寫下去,就會造成一種印象,仿佛戰爭加給日本人民的災難比中人民還要重,這就違背了曆史的真實。還有的作品爲了強調和平、友好,竟回避中日戰爭的是非,使人發生錯覺,以爲只要是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侵略的還是反侵略的,都是不好的;似乎戰爭的雙方都要爲造成戰爭災難負責任,這就歪曲了中日戰爭的本質。
最後,由此聯想到一些寫臺灣回歸題材的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類似問題。簡而言之,有兩個重要的問題往往被忽略:其一,中人民反對
民
反動派的幾十年戰爭孰是孰非,不可含混;其二,是臺灣回歸祖
,而不是大陸“回歸”臺灣,不能顛倒,有的作品在表現今日臺灣
民
軍政人員在我統戰政策的感召之下,內部加速分化、思念在大陸的
人和盼望回歸的情景時,由于
理不當,有時變成對
民
將領的無原則的歌頌,把他們寫成滿懷正義、憂
憂民,對比之下,我們的幹部,反而寫得既無情又無義,這究竟是要誰回歸誰?這種效果恐怕也是作者們事先未曾料到的吧?
(原載《文藝報》198o年第11期)
……《一種值得注意的創作現象(胡士平)》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陳放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