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僅三千多字的小說,讀上去也不見什麼驚心動魄之事,但當年一發表就贏得了衆家好評,而且被評爲該年度的全優秀短篇小說獎。細讀之下,發現這篇小說在當時來說確實非常新鮮,帶來一
清新的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這篇小說沒有具
而完整的故事,情節淡化到了極點。似乎通篇只寫兩個孩子的片言只語、玩什麼遊戲,而且就連玩遊戲也沒玩完整,時斷時續。其次,這篇小說的語言很奇特,似乎很平淡,又似乎有
抓人的魅力。《白
鳥》的這兩點影響還挺深遠,在它問世後不久,真就出現了不少情節淡化、造句奇特的小說,一時似乎蔚然成風。其實,《白
鳥》並非淡化到了“餐風飲露”、“羽化成仙”的地步,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窺到許多“世俗”的東西。小說中的兩個少年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代,這個時代是人們受苦受難的時代,誰都不願提及的時代,這一信息是從外婆打起包袱到鄉下,和打發兩個少年去玩,“莫出事,沒斷黑不要回來”等片言只語,以及“鬥爭會”的鑼聲幾
傳達出來的。因爲幾
加起來也不過幾十個字,而且
在兩個少年的幸福玩樂之中,不易被覺察,或者說人們甯願將它們忽視掉。在《白
鳥》之前,很多作家都寫過“文革”,寫過“文革”給人們——包括孩子——帶來的心靈上的痛苦,那些作品往往以寫實的手法,描繪生活的苦難,從而進一步揭示人物內心所受到的傷害。但《白
鳥》沒有落入這個俗套。“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幾乎遊離于那個時代之外,對現實的殘酷一點也不知曉,他們的世界就是那個河灘,是“晴朗”而“寂寞”的,充滿了“野花的芳香”;像河灘上的卵石一樣潔淨;像白
鳥一樣“美麗、安詳,而且自由自在。”孩子的世界和大人們(外婆她們的)世界之間的反差如此強烈地
現出來,我們從中看到的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悲哀、看到了人類的悲哀。這樣
理“文革”,更加突出了它的悲劇
。而這篇小說也正是通過這“世俗”的片言只語,走向哲理的深層。有厚度,有份量。
這篇小說的象征意味非常濃厚,那片河灘象征童年,那野花芳香象征童年,那片“汪汪的”、“無涯的”的綠蘆葦林象征童年,那輪“陡然一片輝煌”的夏日的太陽象征童年。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複述這篇小說,這句話就應該是:人的童年“幾多好”!這些象征中,最核心的一
便是以“白
鳥”來象征兩個少年、象征人的童年、象征童年的心。“雪白雪白的兩只
鳥,在綠生生的
草邊……美麗、安祥。而且自由自在。”“那美麗和平自由生命,實在整個的征服”了少年。“那鳥恩恩愛愛,在淺
裏照自己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的摩擦著長長的頸子。便同這天這
,同這汪汪一片靜靜的綠,渾然的簡直如一畫圖了。”兩個少年也正如這對恩愛的白
鳥一樣,與那河灘,與那蘆葦林、與白
鳥“渾然的簡直如一畫圖了。”但是,現實是殘酷無情的,那鑼聲、那喊聲便是現實與成人世界的象征,它們“驚飛了那兩只
鳥”,也打破了兩個純潔少年的童年夢幻,他們的童年似乎隨那白
鳥一道“悠悠然悠悠然遠逝了”,等待他們的是現實,是成年人的社會,他們在一年年地長大,一年年地遠離童年。小說題目起做“白
鳥”,意味也就在此吧。除此以外,“白
鳥”這一意象和人聯系起來,似還有些哀愁的意味,這也是何立偉小說中一貫的情緒。這篇小說的語言是很有特
的,很美,很奇,既有濃重的“鄉音”,又有“唯”、“遂”這些怪而古的詞摻雜在一起。有人曾說過,何立偉語言的特
是“寫直覺,沒有經過理智篩濾的,或者超越理智的直覺,故多奇句。”偶有奇句是好的,但這篇小說中較多的文言副詞的使用,也對整篇作品語言的平實起了副作用。這篇小說的詩意很濃厚,
現在重感覺、重意境這方面。曾有人說何立偉的小說“不重故事,追求的是一種詩的境界,一種淡雅的、有些朦胧的可以意會的氣氛。”“與其說他用寫詩的方法寫小說,不如說他用小說的形式寫詩。”這段話用在《白
鳥》上再妥貼不過了。
(穆言執筆)
《白色鳥賞析》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何立偉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