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默契上一小節]的個子比別人高了兩三寸,挺挺立著。十個細長的手指頭,抓得又多,動彈得又快。韓和小孫把百貨櫃臺前前後後全看了一遍,明白盤貨已經順利結束,外加打掃得一幹二淨。兩人滿心的歡喜,漫到了嘴邊。回頭去找大聰說話,布匹組那裏卻又沒有了她。店堂裏明燈盞盞,她又鑽到哪裏去了呢?兩人會心一笑,悄悄走到後院,走進東廂房。果然,爐子上熱著兩個銀亮的飯盒。飯盒上邊,齊頭並腦兩雙筷子。韓
和小孫立刻矮挫了半截身子,坐在爐邊的小凳子上邊了。那大聰呢,挺挺地靠牆站著,
靈靈地站著,笑吟吟地站著。她爲獨自盤了貨,不由得高興吧?她緊瞅著兩個風塵仆仆的
,爲給
熱了飯做了菜,禁不住得意吧?
韓呼啦呼啦扒了三口五口米飯,定了定心。“哈——”的一聲,她的嗓子比黃昏時分又見沙啞了一點。她叫道:
“哈——大米飯啊,要有—一”
一語未了,大聰驚覺過來。原來得意之中,卻忘下了最得意的一樣東西。慌忙回身,端出一只紅花碗——
“酸菜!”
立刻,小孫不知從哪裏抓出來紫紅紅的幹辣椒,韓已經一手勺一手香油瓶子。大約一分鍾以後,就有三雙筷子——吃過晚飯的大聰,也拿起一雙,一齊向爐臺上那又辣又香又酸的地方,不住地進攻,邊吃邊哈哈笑著。
趁這工夫,打聽一下她們的“默契”是怎樣形成的好不好呢?她們是怎樣走到一塊堆來的呢?怎樣一心一意幹上了售貨員的工作的呢?
三個人當中,韓來得最早。一九五八年的時候,許多家庭婦女走上了工作崗位。韓
就是其中的一個。剛來,也是有些不慣。她說:
“在家侍候人,出來還是侍候人呀。”
因此接待顧客中間,不免生些閑氣。按她的秉,本當發作發作,可又只能悶著,不久鬧了場病,吃飯不香,睡覺不甜。商店裏的書記,就在這間東廂房裏,給她煎葯、熬稀的,刷洗髒
裳,守著爐子談心。把侍候一個人一個家和爲人民服務,作了種種比較。等她恢複康健,又帶她上了當時熱火朝天的
利工地,那是鍛煉思想的大學校。她這才走出家庭小圈子,跨進了建設的行列。她爲工地上的鐵絲草繩、
碗土筐,四
奔走。她的
勤嘴快,日漸出了名。
利工程結束,大家還是找她,她更加一抓到底,決不半路撒手。好比早晨來的電話,
車缺個牙輪。百貨根本不賣五金零件,商店也從不修理機器。可是生産隊不往別
打電話,徑直來找韓
。聽說有時候,有的隊長爲買點東西意見不合,也來韓
這裏告訴呢。
韓又到哪裏去找牙輪呢?她騎上車先到區裏生産資料門市部,沒有。再到修理合作社,沒法解決。她一點也不奇怪,要是眼面前辦得到的,生産隊還會來找她嗎?又上廢品回收公司尋了一遍,又上建築倉庫繞了一轉,緊跑緊趕,已經晌午了,這才有些著急起來。麥子澆不上返青
,少打多少糧食呀!她這裏問那裏打聽,有人幫她出主意,說改裝了電井的地方,作興還有
車零件閑著。又打聽什麼地方新近改裝,跑出去四十多裏,可是人家的舊
車,已經
理了。人家聽了這一番奔走情況,也很感動,給四
打電話。有的說有,趕緊撲了去,誰知
車牌子不同,牙輪對不上口。又跑了十來裏,才從剛卸下來的一個
車上,現擰下一個對口的牙輪來。等到黃昏路遇小孫的時候,其實兩
早已酸痛。可是一發現化肥問題,精神立刻振作起來,二話沒說,隨手撥轉車頭,開始一場新的奔走。
韓是一員闖將,一員先鋒。遠近知名,來去如風。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
一九六一年,小孫高小畢業。本來進工廠學車工,可是廠裏一時用不著那麼多人,轉到商店來了。她雖說不吭聲,可是不高興,悶著頭走進走出。韓幾次拉著手問她,也只說了個:
“頭疼。”
後來著了涼,真正頭疼發燒。也就在東廂房裏,這回是韓給煎葯、熬稀的,刷洗髒
裳,守著爐子談心。小孫沒有家庭的牽挂,她們談的是勞動,社會主義的勞動。不論是坐著寫字,或是站著于活。站在車
跟前,或是櫃臺裏邊,都不分高低貴賤。她們談的是前途,只要爲人民服務,都有光榮前途,行行出狀元……
小孫的思想一打開,就堅守崗位,穩穩當當,到現在也有幾個年頭了。可是要搜集她的先進事迹,又很不容易。仿佛只不過韓的許多奔走,有她在後邊替班吧。替班站櫃臺,替班進貨盤貨,替班出車。你看剛才一場風,她一蹬一個勁,一身的汗
。可她想著什麼呢?想著家裏要盤貨,撂給大聰一人太繁重。韓
跑來幫著推車,她叫韓
快往回趕。你看她回到店裏,跟大聰盤著那一架子玻璃東西,卻又想著黑夜野外的韓
,跑完了二隊,准還得跑三隊,她頂著風沙接應去了。論在外邊跑牙輪跑化肥,是韓
跑的。論家裏獨自盤了貨呢,是大聰。可是裏邊
邊,少得了這位藍布
服青布鞋,不多言不多語的小孫嗎?
小孫是一員硬裏子,一員守將。她的事迹,往往藏在別人的事迹裏邊。今年百貨組選組長,選的是她。
大聰是一位中學畢業生。去年來到商店,挺拔利落,蔥一般。可是她的腦子裏,有不知從哪裏來的一副對子:
十年寒窗賣針線
一生事業站櫃臺
有這麼兩句話作怪,蔥一般的人,也得三天兩頭頭疼腦熱呀。韓
常不在家,這回是小孫在東廂房裏,爲她煎葯、熬稀的,刷洗髒
裳。她們三個,日常守著爐子讀毛主席的書,聯系實際,討論爲什麼賣針線,櫃臺又是個什麼崗位。大聰的筆頭也快當,能把三人的心得寫下來,漂漂亮亮貼到牆報上邊去。你看現在,韓
、孫
一不在家,她就是店堂裏領頭撣土開張的人。你看站櫃臺才多少日子呀,一個人頂一攤,一清二楚盤了貨,還擠在布匹組裏量布頭呢。
這是一員心靈手巧的新人。她的面前,展開了廣闊的天地。可是究竟是怎樣的一員將呢?目前好像還不能定型。前些日子,推選她進城去參加售貨技術比賽大會。這位“初生之犢”,竟只用了十八秒鍾,把四個玻璃瓶捆紮牢固,還帶有手提環,榮獲第三名。可是高高興興往回走的時候,竟又用了九元多錢,買了一雙鹿皮紮花手套。這要在農村裏戴出去,一不合用,二來也太顯眼了。
當天晚上,爲了這十八秒鍾的捆紮瓶子,也爲了這九元多錢的紮花手套,三個人圍在爐邊,談了小半夜。聽說這個“活思想”還是抓在點子上哩。這兩樣很是大聰的特點呀,還聽說最後又是三雙筷子,一齊向又酸又辣的酸菜進攻一番,東廂房裏好不熱鬧。
她們就是這樣走到一塊堆來的。這中間有煩惱,有克服,有奔走,有堅守,有鼓勵也有批評。當她們一步步明白了一切工作都是爲了革命、爲了人民的時候,三個人才一心一意起來了。如果這中間真有那叫作“默契”的東西,那麼這東西在奔騰的運動場上,博得了千萬人的喝彩。這東西在萬裏長空,英雄戰鬥的長機僚機之間,又如驚雷急電,振奮人心。在鄉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勞動中間,這東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讓人心醉。
……《默契》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林斤瀾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