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牛仔時代的序幕:“瘋狂而致命的垃圾”
14盎司的帆布仔褲連同釘了銅釘的皮靴和方型領巾,這本來是美牛仔們的工裝。 "實用"曾是它存在的全部意義。當鮑伯·迪倫、馬龍·白蘭度和"貓王"穿上這條褲子, 它就變成了反叛、革命的旗幟。
舊照片發黃了的時候,牛仔褲的主人換成了著名的時裝設計師拉爾夫·勞倫、卡爾文·克萊恩、山本耀司,名模克勞迪亞·希弗、凱特·莫斯,演藝紅人王菲、梁朝偉、日本流行樂隊"人氣偶像smap"……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個崇拜明星、名模、名牌的年代,牛仔褲竟然又成了堅固的"傳統經典"的象征物。
沃特·範·拜倫東克(walter van beirendonck)解構了這一切。1996年他帶著自己的品牌--誕生僅一 年的"w & lt"來到亞洲的日本和中香港。這位在歐洲還不被接受的時裝設計師受到了空前熱烈的歡迎-- 就像歡迎一位締造了新時代的
王。"w & lt"是 "wild and lethal trash"的縮寫--"瘋狂而致命的垃圾",按新生代的說法, 單是這個名字就"酷斃"了。
沃特的確樹立了嶄新的穿標准:沒有什麼顔
、什麼款式、什麼風格不可以相互搭配, 沒有什麼材料不可以試著穿在身上。從傳統的針織滑雪帽、嬰兒帽到好像外星人戴的帽子以及硬塑料假發、菠蘿頭,從紅、黃、綠到冰藍和粉紅,從針織、棉布、透明塑料到多種合成纖維面料,從各種商標字樣、有"未來"感的卡通圖案到拼接圖案,從雪地棉靴到底部安上了小球的木屐……在該品牌1996~1997年秋冬的小型發布會上,年輕的亞洲模特就穿著這樣的
服,沿電動扶梯"降落",好像在上映一部關于未來的電影。
發布會後,設計師興致盎然地走到年輕的w & lt迷中間當起了評委--看那些年輕人如何把 w & lt 的服飾和個人物品搭配出屬于個人的味道。這個品牌也有自己的home page(website:http//:www.walt.de)
應該說,沃特是時裝界開創"後牛仔時代"的先鋒。
1997 、1998年,香港青年設計師尹泰尉也因一系列獨具特的時裝發布而獲"香港最有創意的青年設計師"稱號。在北京的首次時裝發布"第一個唱"讓人耳目一新。牛仔布被用來製作禮服,幾輩香港人一直在吃的"生命面包"以及即食面和m&m”s巧克力的包裝紙圖案也被移植到年輕人的
裙上。模特中還有些是"特
"--矮或者胖,但個個精神抖擻。同年,位于北京
貿的尹泰尉服飾專賣店開業,長了"天使翅膀"的皮便鞋和女人連身內
形狀的手機套
銷。
那一年時尚界還有一件趣事:時尚雜志《哈潑斯市場》(harper”sbazaar)請包括尹泰尉在內的5位香港設計師改造牛仔褲。作品刊登在該雜志上--尹泰尉的牛仔褲上白塗料像屋檐滴下的融雪,爲夏季注入涼意;另一位設計師花了12小時的手工,將牛仔褲拆開,然後釘上法
珠片和蕾絲花邊,立
裁剪,製成了一件禮服裙。
到了1999年春夏,一向象征傳統、經典和優雅的品牌如夏奈爾、古奇也生怕落伍似的推出"後牛仔時裝"。後者的牛仔褲不知是否受了街頭時裝的啓發--褲子下擺縫了一圈羽毛。
後牛仔時代的序幕在一片歡呼聲中被拉開。時裝是社會生活的晴雨表。在那些被重新建構的牛仔服線條後面,是怎樣的生存狀態?
成人社會看起來"多元"的生活方式吸引正在成長的一代人躍躍慾試--在暫時還不屬于他們的領域裏急著初試鋒芒。
《“後牛仔”時代》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劉君梅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