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橫光利一>雜感

雜感

橫光利一作品

  這是從去過guo外的文學家那裏聽說的一段話:

  在guo外,在一定的時刻朝窗外望去,所看到的無非是,昨天那輛車今天是不是改了型號,人的yi著款式是不是又更換了,以及今天打這兒過去的又是另一撥子人了,諸如此類,看到的盡是這些與人相關的事,而自然的事是不會進入眼簾的。回到日本就不是這樣了,眼睛一天到晚爲自然的事所牽動,天氣是冷還是暖,是yin還是晴,是刮風天還是一片yin霾的天,總是顯得心神不定,忙忙碌碌,真是沒有辦法。總之,guo外的自然變化、季節更換比較緩慢,故而對什麼時候發生變化不那麼敏感。有陽光的地方,什麼時候看去照例總是有陽光在照射。在搖晃的樹葉和風向那裏,日複一日,也看不出有什麼變化。

  就此而言,外guo作家比起日本人來,疏遠自然。專注人事這種生理xing現象,必然要表現得強烈些。

  而且,在表情上,外guo人要比日本人更爲隨心所慾和變動幅度大,因而從外表上就很容易看出其內在的心理。而日本人正好相反,即便是不同的心理,面部神經也會采取同一種表情,因而僅憑外部描寫,是無法把人的心理狀況傳達給讀者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人的寫小說,和外guo人的寫小說相比,有著一重難以比較的困難。

  要是我出生在外guo的話,專心致力于大部頭小說的寫作該不會是什麼難事。

  他這麼說道。

  尤其是,外guo的階級差別明顯,其主張也隨之顯得整齊劃一和一目了然,保守與激進之間的差異也很厲害,討論的對象十分明確,因而兩個人碰在一起,可以在各自主張不受曲解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激烈的爭論,這也是不斷激發作家寫作熱情的一個原因。但在日本,這些變化和外guo不同,非常微妙,因而外guo的論戰方法在這裏是被不加區別地通用並且兼而勝之的。

  我想,日本邏輯不發達的原因,恐怕也在這裏吧。但考慮到日本人在語言變化方面又是極盡微妙之能事,從這個角度講,說日本文學現在正在衰弱,也就意味著它正在取得相當自然的進展。

  在日本人的語言中,若把最常用的第一人稱加以區分,則有“私、仆、俺、依、我輩、吾人”等諸多說法。而在外guo,無論哪個guo家,差不多都只有一個說法。尤其日本的女xing在第一人稱的用法上還有諸多的變化。這種極爲複雜的日本第一人稱,在某種意義上道出了guo民心理的特點。

  這是由于階級之間微妙的複雜xing所致呢,還是由于表情的單一帶來了內在的複雜所致,抑或是作爲民族生成的一種方式,是由于民族的融合所致?

  我覺得問題不能僅僅設想成眼下這三種原因,對寫小說的人來說,有關這樣重要的事,應當持有多種多樣的看法才是。

  我曾向當今各類學者專家征詢過各類意見,但沒有一人能持有個人獨立的意見。因而我覺得文學正在從根本上變得難以理解。我之所以這麼說,那是因爲,盡管文學中也有不用“我”這個詞的時候,但既然作家即“我”,小說就不得不從“我”這個詞開始。凡不是“私小說”就不屬純文學,日本人的這一看法,也即部分地根因于這種“我”的複雜xing之中。

《雜感》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橫光利一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