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陀司妥耶夫斯基>簡介

簡介

陀司妥耶夫斯基作品

  作者介紹: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guo19世紀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一位小說家,他的創作具有極其複雜、矛盾的xing質。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醫生家庭,自幼喜愛文學。遵父願入大學學工程,但畢業後不久即棄工從文。在法guo資産階級革命思chao影響下,他醉心于空想社會主義,參加了彼得堡進步知識分子組織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與涅克拉索夫、別林斯基過往甚密。

  1846年發表chu女作《窮人》,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驿站長》和果戈裏《外套》寫“小人物”的傳統,對他們在物質、精神上備受欺淩、含垢忍辱的悲慘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喚醒他們抗議這個不合理的社會製度。

  《雙重人格》(1846)、《女房東》(1847)、《白晝》(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幾個中篇小說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別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劇,乃至關系破裂。後者認爲上述小說流露出神秘se彩、病態心理以及爲瘋狂而寫瘋狂的傾向,“幻想情調”使小說tuo離了當時的進步文學。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沙皇政府逮捕並流放西伯利亞。十年苦役、長期tuo離進步的社會力量,使他思想中沮喪和悲觀成分加強,從早年的空想社會主義滑到“xing惡論”,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義和宗教反對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以溫順妥協反對向專製製度進行革命鬥爭的矛盾世界觀。

  他流放回來後創作重點逐漸轉向心理悲劇。長篇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1861)繼承了“小人物”的主題。《窮人》裏偶爾還能發出抗議的善良的人,已成了聽任命運擺布的馴良的人;人道主義爲宗教的感傷主義所代替。《死屋手記》(1861~1862)記載了作者對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說描寫了苦役犯的優秀道德品質,控訴了苦役製對犯人肉ti的、精神的慘無人道的摧殘,無情揭露了沙皇俄guo的黑暗統治。

  《罪與罰》(1866)是一部使作者獲得世界聲譽的重要作品。

  《白癡》(1868)發展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主題,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亞強烈的叛逆xing和作爲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與純潔,使小說透出光明的se調。但一些用以攻擊革命者的“虛無主義者”形象,削弱了小說的揭露力量。

  在《群魔》(1871~1872)中已沒有被侮辱與損害者的形象,而只有對革命者的攻擊了。

  最後一部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學思考的總結。作者以巨大的藝術力量描寫了無恥、卑鄙的卡拉馬佐夫家族的墮落崩潰。對顛沛流離、生活在shui深火熱之中的人們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極的一面,例如認爲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價值,只有寬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類社會等說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長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內心分裂。他對人類肉ti與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寫是其他作家難以企及的。他的小說戲劇xing強,情節發展快,接踵而至的災難xing事件往往伴隨著複雜激烈的心理鬥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以此揭露資産階級關系的紛繁複雜。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劇xing。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惡矛盾xing格組合、深層心理活動描寫都對後世作家産生深刻影響。

《簡介》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陀司妥耶夫斯基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