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身無片傷之謎上一小節]戰術,具有特殊的價值。當然我把這種遊擊戰經驗同我從書本上和學校裏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了。我帶兵的特點是:我本人身強力壯,所以能和士兵們一起生活,與他們密切接觸,從而得到了他們的信任。不論戰鬥大小,我事先都要查看地形,精心計劃。因爲細心理問題、
自領導部隊,我的戰術通常是成功的。我總要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敵人的陣地。我同老百姓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從而獲得了不少幫助。”(《紅
中
內幕》)
後來,朱德在外求學,仍念念不忘打仗的事。在德
,他回憶說:“我那時旅行還帶有軍事的眼光,不論走到哪裏,一想就想到‘這兒要是打起仗來該怎麼辦’,于是腦子裏慢慢地就布置起來了。”幾年後,朱德從德
來到莫斯科,進入一個短期訓練班專學軍事。講課的人是有遊擊戰的實際經驗的。
朱德在訓練班當了隊長。蘇聯教官只是講一些戰術原則。朱德給學員具講解小部隊如何同大部隊作戰,如何騒擾敵人,講戰術上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以及如何偵察等。教官還講蘇聯內戰時期遊擊戰的經驗。這些對于朱德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了。所以在學員中數他領會得最深最好。曾有人稱贊說:“朱德不是從表面而是從本質上真正懂得什麼是遊擊戰。”有一次,蘇聯教官問朱德回
後怎樣領兵打仗,他回答說:“部隊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拉隊伍上山。”可見,遊擊戰的思想早已深深植根于朱德的心田。當他後來帶領起義軍上井岡山打遊擊的時候,真好比是如魚得、得其所哉!
朱德曾言:“中的土匪和地主製度一向是互爲依存的,地主製度造成了貧困和無知,因此農民往往每年至少有一個時期去當土匪。”在井岡山時,朱德走遍了整個山區,勘察地形和防禦工事,與當地農民領袖王佐和袁文才談話。他們對他講起土匪朱老聾子的故事。老聾子說過“你用不著知道怎樣打仗,只要知道怎樣包圍敵人就行了。”他們按照朱老聾子的話辦事,井岡山在他們這一生中從未被攻破過,盡管他們手中的武器非常原始,甚至還有弓箭。朱德說:“我學了朱老聾子的很多戰術,
民
軍隊完全采用經常見到的日本軍事戰術,永遠以一路縱隊前進,前有前衛,旁有側翼。除了這些,他們就什麼都不懂了。可是我們分成了小
的快速部隊,進入他們的後衛和側翼,把他們切成幾片。這種戰術並沒有什麼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學會,軍閥們後來也想用來對付我們。他們卻失敗了,因爲遊擊戰術不但需要熟知戰鬥地區的地形,還要有老百姓的支持。”1928年5月至6月,朱德
自指揮紅軍三打永新,三戰三捷,他和毛澤東一起打開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新局面。當時他用以克敵製勝的法寶,不是別的,正是流動遊擊戰術。一篇題爲《紅軍總司令朱德》的文章寫道:“前任白軍官官,在自願投入中
蘇維埃區以後,常驚歎說,他們生平才第一次遇見這樣一位指揮員,具有戰略上這樣敏銳的才智:敵軍的器械非常精良而充足,而他與敵軍作戰,決定理論上最複雜的軍事任務,卻極容易,極高明,也極清楚。”這樣評價是完全合乎實際的。沒有這種軍事家的雄才膽略和大智大勇,也就沒有朱德身無片傷的今天。抗日戰爭中,有一次,朱德和
民
將領龍雲同乘一架飛機去南京開會。在機上,他們談論起戰略戰術問題。龍雲認爲遊擊戰術對內可以,用來打日本,恐怕不行。朱德則侃侃而談,先談了正規軍在正面作戰的作用和必要
,最後說:“共産
有正規軍,也有遊擊兵團。我們的遊擊大軍,將以華北、東北、東南的敵戰區爲大戰場。遊擊大軍,集散迅速,兵員衆多,要十萬有十萬,要百萬有百萬,將使敵寇陷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打
際戰有什麼不行?”這一席話說得對方連連點頭稱是。
朱德後來將他在平定匪亂的戰場中實驗出來的遊擊戰術歸納爲十六字訣,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有人曾認爲這是毛澤東提出來的。據一位老同志回憶,朱、毛井岡山會師不久,在1928年5月中旬,他自聽宛希先說,朱軍長有打遊擊戰的十六字訣。朱德自己從來不談他的貢獻。他只是說:“只要對革命有利,誰提的都一樣。”
根據我們在上文中講的情況,說朱德最早提出十六字訣,似乎言之有據,比較可信。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爲我集
智慧的結晶,朱德自然也有一份貢獻。
美記者史沫特萊曾寫道:“在社交場合,朱將軍象一頭貓一樣,沈著、自在。他在任何時候都是個可以混雜在農民集市裏的人,在那裏,人們可以出售蔬菜,閑話家常。他渾身上下,從平凡的面貌到行動,都是個農民的樣子。”《偉大的道路》我們在上文中也說過,不僅老百姓和戰士常常誤認他爲“老夥夫”,就是追蹤他的敵人也不止一次把他當作“夥夫頭”。在
民
圍剿紅軍期間,蔣介石在各個村子裏貼出告示,告示說,凡交來朱德首級者,賞洋二萬五千元。朱德看後,沒有撕掉,而是讓人取來一支筆,在告示上面用大字寫上:‘凡交來蔣介石腦袋者,賞洋一元。”朱德的樂觀和無所畏懼固然因爲他有智謀,有膽略,有人民大衆作堅強後盾,然而從客觀上講,他的“夥夫裝扮”也象一層保護
,一種迷彩服,多次使他虎口
險,死裏逃生。
1928年12月,朱德率領部隊在資興駐紮,敵人聞訊來抓朱德。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朱德見逃不敵人的包圍,使走進一家祠堂的廚房,隨手拉了一條圍裙系在腰上。敵人沖進來就問:“你們的總司令在哪裏。”朱德指指身後:“在後面。”
敵人又問:“你是幹什麼的?”朱德幹脆地回答:“我是夥夫。”
但幾個敵人仍有些不放心,把這“夥夫”拉到燈下上下打量了一番,見他穿得破破爛爛,胡子老長,真是一副夥夫樣。于是信以爲真,便急忙到後面搜索。朱德趁機打開窗子,逃之夭夭。
1929年2月,民
劉士毅部乘黑夜包圍了駐紮在項山的紅四軍軍部。此時,朱德的妻子伍若蘭要朱德先走,隨部隊突圍,自己掩護,朱德不肯扔下妻子不管,正在爭執之時,房門“嘩啦”一聲被踢開,十幾個黃蜂似的敵人揣著槍,氣勢洶洶沖了進來。伍若蘭迅速奪過朱德手中的槍,隨即故意對沖進來的敵兵呵斥說:“你們不在前邊打仗,跑到我屋裏來幹什麼?”說著,回頭對站在一邊的朱德大聲命令:“老夥夫!
還不出去打一桶來給軍長洗臉!”朱德“唔”了一聲,點頭答了個“是”,抽身慾走。一個瘦猴模樣的家夥用槍攔住朱德,另一個敵兵用槍口對准伍若蘭,第三個敵人旋即奪下伍若蘭手裏的駁殼槍。
“他是你們什麼人?”敵人逼問道。
“他是我和朱德的夥夫!”伍若蘭異常鎮靜地答道。敵兵見朱德滿臉胡須、身著普通士兵裝束,覺得不象當大官的樣子,也就將主意力轉向伍若蘭:“的!朱德睡在哪裏?”此刻,朱德乘機提著一只小桶走出房門。
“他在後邊那間屋裏睡覺,”敵兵爲搶頭功,爭相往裏邊那間屋沖去,伍若蘭扭身飛出房門,飛也似的朝村外跑去,由于她當時身懷有孕,加一顆流彈射穿她的腳踝,不幸被敵人抓獲。1929年2月8日,伍若蘭英勇就義,敵人還將其頭顱解送長沙示衆。
伍若蘭的死是朱德終身的一個遺憾和隱痛。然而,如若不是不起眼的普通相貌和裝束作護身符,即使有伍若蘭的機智勇敢,朱德也難以身。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夥夫式的形象特征再一次幫助他出
了危難和火海。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朱德的平易近人,與士兵打成一片,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潛在的護身符,在危難時候大顯身手……
《身無片傷之謎》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中國人物紀實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