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8年起,外報紙和
民
的報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稱朱德、毛澤東爲“朱毛”。毛澤東也曾說過:“他(朱德)是豬,我是豬身上的毛。”
但兩人關系到後期卻發生了種種微妙的變故,以致朱德感慨萬千地說:“這哪象在一個鍋裏吃飯的人?”
1928年以來,朱德和毛澤東就有了非常密切的關系。爲此,外報紙和
民
的報道在很長一段時期裏,一直把他們並稱爲一人“赤匪匪首朱毛”、“土匪頭目朱毛”,把紅軍叫做:“朱毛軍。”從井岡山會師的一刹那起,他們兩人及其軍隊(即毛澤東指揮的小型農民軍和朱德指揮的高舉反蔣旗幟的
民革命軍)便渾然成爲一
,好象同一身
上的兩只臂膀,在中
革命史上,是一件具有曆史意義的大事。經過軍事整編,朱德當選爲軍長,毛澤東當選爲政治委員,從此,被譽爲“朱毛軍”的共産
武裝力量便成了馳騁在中
土地上所向披糜的一支隊伍,而朱德、毛澤東也成爲中
土地上叱咤風雲的英雄人物。在長時間的並肩戰鬥和密切合作過程中,二者的關系也是比較微妙的。
朱德與毛澤東有許多相似之。兩人都是農民出身,具有中
農民固有的毅力,富有實踐精神,對工作都有旺盛的精力,兩人身上都有一種農民情結;戰爭年代,兩人都身無片傷,沒有患過大病;兩人都有過無數的傳說,報紙上分別報道過各自死亡的消息;兩個人都不願談自己的身世,兩人
格中都有幽默的一面等。
然而兩個人又有很大的不同。毛澤東比朱德年輕七歲,在理論知識和總結革命經驗方面要勝過朱德。朱德在實踐方面占的比重大一些,他首先是軍隊的組織者和實際的指揮者。毛澤東則是中革命最大的理論家。朱德混在農民群中不引人注目,毛澤東則仿佛萬綠叢中一點紅,有一種難言的風度。朱德身上的農民情結沒有成爲一種負擔,反而使他貼近農民群衆,形成一種精神寄托;毛澤東身上的農民情結則使他受累,隱入一種封建
個人崇拜的迷霧之中。史沫特萊曾以敏銳的洞察力談及朱德與毛澤東的異同之
,她說毛澤東:“是一個文筆具有雷霆萬鈞之力、觀察深刻的作家——一個政治鼓動家、軍事理論家,並且時常賦詩填詞。從風采與氣質兩方面來看,朱德比毛澤東更象農民。兩具人都坦率爽直,和他們所出身的農民一樣,講究實際,但毛澤東基本上還是知識分子,他那與常人不同的深思熟慮的思想始終考慮著中
革命的理論問題。毛澤東一方面具有女
的敏銳觀察力和直覺力,另一方面也具有斬釘截鐵的男子漢所有的一切自信心和果斷力。兩個人都勇敢倔強,堅韌不拔。這些特點在朱德尤爲顯著,他雖然在政治上有高超見解,但更是一個行動家和一個軍事組織家。
朱德的格存在著一種奇特的矛盾:在他剛強的外表裏,蘊藏著極度的謙恭。這種謙恭的作風並不僅僅出于他貧苦的農民家庭出身,出于他作爲一個農民對有文化有學問的人的敬重,而且,也許還因爲做了多年軍閥,不自覺地産生了以贖前愆之感。”(《偉大的道路》)毛澤東在偉大的五四運動中曾起過領導作用,朱德則
在運動的外圍,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參加了共産
的創建工作,朱德在壯年時期才加入中
共産
;當朱德第一次見陳獨秀要求加入中
共産
時,陳獨秀曾因爲朱德參加過護
軍而拒絕了他的請求。陳獨秀冷落地看著朱德,並且問他:爲什麼一個遠自華西專出軍閥的省份而來的將軍要加入中
窮人的
呢?朱德不知道怎樣回答才好,他陷入一種絕望的情緒之中。陳獨秀說,要參加共産
的話,必須以工人階級的事業爲自己的事業,並且准備爲它獻出生命。對于象朱德這樣的人來說,就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真誠的申請。朱德失望地聽著,不發一言。他敲了未來的大門,而它拒絕爲他打開。
後來,朱德痛苦的回憶說:“那些日子真難過,我感到絕望、混亂。我的一只腳還站在舊秩序中,另一只腳卻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那時,上海有很多從雲南逃來的難民找不到工作,無法生活。他們每天都找我要錢,不相信我並沒有多少財産。我作了解釋,可是他們不信。他們每天都圍著我。我真覺得自己象個罪人。”朱德正是帶著這種心理創傷去外尋求真理的。
有一張1929年給朱德拍的照片,一連人圍坐在地上,大家將步槍夾在膝頭中間,仰起臉聽他講話。朱德正站在圈子中心,頭上未戴帽子,光頭,穿著一條短褲和一件敞襟的農民布褂,露出膛。兩
光光的,腳上是一雙繩鞋。他還是那種習慣
的站法,兩
分開,雙手交叉在背後,滿臉輕松的表情。這是他和戰士們打成一片的典型鏡頭。然而,又有誰能夠透過朱德滿臉輕松的表情看到其背後隱藏著一顆不爲人理解的孤獨之心呢?在朱德極度謙恭的
格背後隱藏著一種深深的自卑感和負疚感,雖然這種自卑與負疚在後人看來或者從客觀上來講是多余的,完全沒有必要,但是它們深藏在朱德的內心深
,揮之不去,隱隱作痛,于是就形成了他
格中謙虛、忍讓甚至軟弱的一面。
海倫·福斯特寫道:“如果沒有‘朱毛’這兩位天才,中共産主義運動的曆史將是不可想象的。實際上,許多中
人都視朱毛爲一個人。毛澤東有一個冷靜的政治頭腦,朱德有一顆火熱的戰鬥之心——這給了他一生的動力。共産
對紅軍的絕對領導之所以能夠成爲一條最高的原則,原因之一就在于朱德對政治領導的忠實與服從。從朱毛直到全
軍官和政委之間都沒能任何勾心鬥角的行動。朱毛的合作不但不存在沖突,而且是相輔相成的。無論哪個方面朱德都沒有政治野心。他能聽從命令,因而也能發布命令——在革命軍隊的領導中,這是很有意義的素質。朱德的寶貴品格衆所周知。
他這種格源于他的謙虛,而他的謙虛又源于他獨具有堅強意識與坦然正直。”《紅
中
內幕》一山不容二虎,如果朱德不是那麼謙虛、沒有政治野心,那麼其後果也將是不可想象的。
1935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召開會議。在會上,朱德察覺到張焘的一些錯誤思想,曾同毛澤東交換意見。毛澤東囑咐朱德對張
焘須加小心警惕。後來,張
焘策劃召開了所謂川、康省委擴大會議,實際上是圍攻鬥爭朱德,迫他表態、寫文章、發表聲明反對
中央和反對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針。在這個會上,朱德坦然自若,堅定沈著,任他們怎麼鬥、怎麼罵,他總是一言不發,埋頭看書,就如後來他的一位戰友說他象“不沈的航空母艦。”等到他們鬥完、罵完,他才義正詞嚴……
《朱毛關系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