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人物紀實>軍事韬略之謎

軍事韬略之謎

中國人物紀實作品

  葉劍英文韬武略,智勇兼備,素有“儒將”之稱。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作爲最佳“參座”,屢出奇計,巧于用兵,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裏之外”,此之謂邪?

  

2.1 北伐初露鋒芒

  1926年7月,廣東guo民政府開始北伐。葉劍英隨軍由湖南來到江西。

  北伐軍攻占南昌後,敵人迅速組織優勢兵力進行反撲,北伐軍被迫退出南昌。這時蘇聯軍事顧問加侖將軍建議,停止進攻兩周,觀察一下形勢再打。但是第一軍總指揮王柏齡不聽加侖的勸告,爲爭奪攻占南昌的頭功趕到前線,急于攻城。

  葉劍英分析當時的敵我態勢,認爲孫傳芳部據守的人數比中路軍多;地形條件也于我不利,故力主不打。他向王柏齡建議:

  “南昌三面環shui,如果敵人斷了我們的退路,進去了也出不來;我軍剛退,城內局勢不穩,暫不進去爲好。”

  王柏齡拒不采納他的意見,孤軍突進,結果孫傳芳來了個兩邊包圍,部隊損失慘重,倉皇撤出,王柏齡自己也只身逃跑,險些當了俘虜。

  在最後攻占南昌戰役中,葉劍英和一師師長王俊援助李宗仁的第七軍攻打江西武甯縣昆侖山下的王家鋪。

  葉劍英隨師到達,觀察戰場,看到孫傳芳部下陳調元的三個師據守鋪南一列高地,頑強抵抗。第七軍全線向各山仰攻,很是吃力。這時,雙方都打得精疲力竭,戰鬥已近尾聲。

  葉劍英看後便向代師長王俊說:

  “他們已經打了三天三夜了,我們稍加點砝碼,敵人就退。”

  他建議將部隊主力迂回到敵人側後去,用一小部隊佯攻,命炮兵上山開炮,迫使敵人退卻,在運動中殲滅之,戰果必大。

  王俊不聽,說:

  “那不行,我不能分兵!”結果將部隊全部拉到山上去,剛打幾槍,敵人就逃跑了。

  王俊得意地喊道:

  “敵人退了,我們追吧!”

  看到這個不講戰略戰術的打法,葉劍英氣壞了,他強忍著憤怒說:

  “還追個屁!等你下了山,人家已經跑到幾十裏路外了,什麼也繳不到。”

  王俊不聽葉劍英的意見,在江西已打過一次敗仗,這次又打了個消耗戰,只繳到一個破炮筒。參戰的官兵都氣炸了肺。大家埋怨王俊的指揮無能,越發欽佩葉劍英的軍事才幹。

  後來,蔣介石聽到王柏齡逃跑和王俊作戰無能的事,立即將王俊、葉劍英和團長薛嶽叫了去,大發雷霆,罵王柏齡不是帶兵人才,並要撤王俊的職。蔣介石對葉劍英的才能很欣賞,想要拉攏他爲自己效力,只可惜打錯了如意算盤。

  

2.2 “絕非紙上談兵之可比”

  葉劍英不但是一位卓有遠見的政治家、戰略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教育家。從黃埔軍校時起,他就開始了軍事理論的研究和對軍事人才的培訓。

  1932年秋,葉劍英接替劉伯承擔任駐瑞金的中guo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那時,他還擔任軍委總參謀長、瑞金衛戍司令兼政委等要職,工作繁忙,但他仍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抓學校的建設。

  葉劍英對當時的形勢分析後認爲:“輪訓幹部,培養人才,是加強紅軍建設、保衛勝利果實的一項戰略措施,是頭等大事。我們紅軍學校重任在肩,一定要竭力爲革命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他堅持貫徹古田會議精神和毛澤東倡導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他qin自編寫教材,給學員講課,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提倡直觀教學,少講多做,組織模擬實戰的野外演習等。他強調用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學以致用、平時養成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

  在葉劍英精心組織領導下,紅軍學校出現紀律嚴明、刻苦學習,團結活潑的景象。第三、四期共爲部隊培養輸送了三千多名優秀的連以上幹部,爲紅軍的發展壯大發揮了重大作用。

  1939,葉劍英奉中央命令參加舉辦guodang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並任副主任(後改任副教育長),主任爲湯恩伯(後任教育長,主任由蔣介石兼任)。

  爲團結抗戰,葉劍英采用我dang的傳統辦校經驗來教育訓練guodang軍隊的軍官,使遊幹班與當時guodang其他軍校相比,具有很多長chu,如:較廣泛地實行民主;教授法部分采用了啓發式;實行“教”、“學”、“做”合一;教職員與學員生活打成一片;提倡自覺紀律;堅持做民衆工作等等。

  葉劍英除擔任領導工作外,也從事部分教學工作。他講解遊擊戰和時事政治等課程,深入淺出,談笑風生,頗受學員的歡迎。

  第一期學員畢業前,葉劍英組織全ti人員進行了一次軍事演習。由于准備充分,組織嚴密,動作逼真,近似實戰,獲得成功,學員們敬佩不已。就連guodang軍事委員會軍訓部學員程兆熊在對遊幹班的“視察報告書”中,也不得不承認:

  “學員曾向余言及遊擊戰術一課之實地演習情形,謂絕非紙上談兵之可比,該班訓練之切實,當可想見。”

  葉劍英爲動員群衆抗日,工作非常深入。在南嶽期間曾動員衡山佛門弟子參加抗日。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南嶽佛道教救難協會。”同時他還利用多種機會作報告,進行演講,傳播革命火種、當時的《雲南日報》曾稱他具備著“我們理想中一個青年革命將領應有的農民般的誠樸,書生般的冷靜和英雄般的勇敢。他的確還是一個具有天才的演說家。”他的文章“才華洋溢,脍灸一時”。

  

2.3 最佳“參座”

  葉劍英一生中大多擔當參謀長職務,智勇雙全,“參座”的名聲享譽中外。

  1941年葉劍英從重慶奉調回延安,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兼十八集團軍參謀長,協助毛主席、朱總司令領導和指揮全guo的抗日戰爭。

  葉劍英非常重視參謀部的建設,爲參謀部建立了一整套工作製度:定期彙報情況;編輯出版《作戰周報》;研究對敵鬥爭政策;建立情報網等。工作規範化,渠道暢通,對于保證中央、軍委首長准確及時地掌握情況,指揮作戰,起了重要作用。參謀部的工作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等領導的高度評價。

  43年6、7月間,guodang發動了第三次反共langchao。胡宗南在陝甘甯邊區周圍集結了四五十萬主力部隊,准備進攻我邊區。而當時我軍主力大都在敵後抗日,留在邊區的總共才四五萬人。面對嚴重局勢,葉劍英和參謀部一方面對敵人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情況了解得了如指掌,及時報告毛主席和dang中央。一方面經過分析後,他建議公開揭露guodang,作爲退兵之計。

  dang中央接受了他的建議,決定除從軍事上調兵作好准備外,還要緊急進行政治動員,大搞宣傳戰,公開揭露guodang頑固派破壞抗戰,……

《軍事韬略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軍事韬略之謎》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