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年投身革命一直到老年鞠躬盡瘁,葉劍英一生經曆過多少驚濤駭,可他總能撥開迷霧,把握方向,力挽狂瀾。特別是每逢革命的關鍵時刻,他運籌帷幄,轉危爲安的非凡膽略和智謀更是在世人心中留下了無數神秘的傳奇。
民
右派叛變,革命
于低
。但革命的火種並未熄滅,猶如星星之火,正在中
的大地上燃燒著。1927年7月,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同志正在醞釀舉行南昌起義。
7月下旬,暗裏已經倒向汪精衛、明裏打著“護”旗號的張發奎,突然下令第二方面軍“東征討蔣”。葉劍英根據
的指示,不動聲
,繼續當好張發奎、黃琪翔的“參座”,隨四軍于7月下旬南下進駐九江。
此時,九江城內外駐滿了軍隊,除了第四軍,還有賀龍的二十軍,葉挺的二十四師,以及朱培德等人的部隊。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和第四軍軍部就駐在甘棠湖的煙亭一帶。
一天,汪精衛偷偷上到了廬山。他到來之後,立即召集黃琪翔、朱培德等開會,告訴他們,他已嗅到了共産人的“火葯味”,要趕緊采取辦法應付!他們秘密策劃,決定以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的名義,通知賀龍、葉挺上廬山開會,命令賀、葉部隊到九江南昌之間的德安一帶集結,
謀以三個軍的兵力圍攻賀、葉部隊,企圖將革命隊伍中已燃起的革命火焰一舉撲滅。
但是,敵人作夢也沒有想到,共産就在他們的身邊。
軍情急如火。葉劍英察覺了敵人的謀,他與葉挺將軍本來有密碼聯系,但是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便連夜下山找到葉挺,將汪精衛等人的密謀悄悄如告訴他。
兩位老戰友異地重逢,心情格外激動。他們商定立刻通知第二十軍軍長賀龍,還有第四軍政治部主任廖乾吾以及高語罕,到甘棠湖煙亭附近碰頭。
風和日麗,波不興。甘棠湖上,一只小船在湖面上不引人注目地漂蕩著。幾個逍遙自在的“遊客”坐在其中。
葉劍英小聲告訴了他在山上偷聽到的消息。
“他們要我們上山搞什麼名堂?”賀龍一聽急了,搶先發問。
葉劍英沈靜地回答:
“說是要請你們上山避暑,商議軍情。很可能要把你們扣起來,罷掉兵權。”葉劍英並將他了解的內情和盤托出。
葉挺聽後首先問賀龍軍長上不上山,賀龍堅決地說:
“不去!這是黃鼠狼給拜年,沒安好心。”
葉挺接著說:“對,我們不能上當!”
經過短時間的磋商,他們決定了三件事情:第一,賀、葉不上廬山;第二,賀葉部隊不按張發奎命令,要開往牛行車站前往南昌;第三,葉挺的部隊第二天即開拔,賀龍第三天行動,先將火車皮讓給葉挺。
葉劍英最後對他們說:
“到南昌後有什麼行動你們要告訴我。”
小劃子會議後,部隊立即按計劃行動,賀、葉從此與民
反動派徹底決裂,汪精衛的反動
謀頓成泡影。
但是,敵人並不就此罷休,汪精衛又突然下令要第二方面軍實行“清共”,葉劍英事先得知這一謀,又秘秘通知廖乾吾、高語罕等同志迅速離開了九江。
“八一”起義的槍聲,劃破了黑暗的夜空,飛向了神州大地。葉劍英從賀龍的情報中,知道了起義成功的消息,格外高興。但沒有想到,起義隊伍很快就撤離了南昌。
張發奎聽說南昌起事,賀龍、葉挺“背叛”,立即召集二方面軍的高級軍官開會,研究對策。會議氣氛緊張,許多人都主張派兵尾追,捉拿賀、葉。
本來張發奎剛得到消息,就急忙從九江乘火車趕往南昌,想以“郭令公單騎見回纥”的姿態,鎮住起義軍,挽回敗局。
但中途被阻,已是非常氣惱。這時偏偏汪精衛也傳令追趕,更是火上澆油。他大發雷霆:
“賀龍、葉挺完全不顧公渲私情,我就是要追著他們的屁打!”他正要下令,一旁沈默多時的葉劍英說話了。
他朝著張發奎說:“向華公,依我之見,我們還是開往廣州不追賀、葉爲好。”
衆人的目光一下子都瞄准了他,想從參座智慧而英武的臉上找出答案。
葉劍英不慌不忙地從分析面臨的戰局說起,講出一篇“力主不追”的道理來:
“總指揮早就想南下廣東,重舉總理義旗,目前正是時機。
廣東是李濟深的天下,我們原想去,他是反對的。現在我們放賀、葉的部隊到廣東去,李濟深招架不住,必然要請我們回廣東相助,這時我們便可打起援師的旗號,直趨廣州。這樣比跟著賀、葉屁打,兩敗俱傷,要勝一籌。如果現在尾追賀、葉,消耗兵力不說,別說不一定能追上,即使捉獲他們,而我們在廣東仍無立足之地,何談北伐統一大事!”
張發奎一聽,覺得有道理。他原來奉命“求征討蔣”也不是出于本心,實則是想南下重返廣東,擴充實力,以圖大事。于是放棄了尾追賀葉的企圖,但怕人誤解有通共之嫌,仍虛張聲勢派小兵力搖旗呐喊,追了上去。後來,張發奎看到二方面軍基本瓦解,大勢已去,就讓黃琪翔代理總指揮,率領剩下的部隊朝著廣東南雄前進,而自己則意態索然地乘船去了香港。
正是葉劍英的機智,方使賀龍、葉挺免遭暗害,從而保障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得以順利實現。而南昌起義後又是由于葉劍英的妙計打動了張發奎,才使起義軍在沒有追兵的情況下,打開了南進的道路,直下梅,與彭湃的農民軍彙合。後來正是依靠這些革命火種,方在全
形成了熊熊的燎原之勢。

南昌起義軍撤出南昌後,葉劍英率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于8月上旬進駐南昌。
這個教導團的前身,是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內有許多共産員和進步青年。在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後,唐生智密令其嫡系軍長何健、李品仙、劉興軍率隊,乘軍校師生演習之機將其包圍在武漢洪山之上,企圖一舉全殲之。就在這個緊要關頭,葉劍英伸出了救援之手。他找張發奎趁機解圍,把軍校收編過來以壯大二方面軍的力量。
唐生智、何健懾于張發奎的壓力,不得不收回魔爪。這支革命力量不久被張發奎宣布解散而改編爲第二方面軍的教導團,有近3000人,其中有100多名沒有暴露身份的共産員。
南昌起義後教導團從武漢到達九江時,張發奎突然宣布“清”,要全團繳械。葉劍英心裏很著急。爲了保護這個革命武裝,他借機向張發奎“毛遂自薦”,兼任了教導團團長。
8月中旬,葉劍英率領教導團沿贛江南下。在中共産
的領導下,他在這個團既……
《屢立奇功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