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謙和、細致、堅韌,幾乎所有見到徐向前的人都會得到一種與預想截然相反的印象,他們說:“徐帥像個教書先生。”好奇的人們細細地思索其格曆程,不由得生發出諸多感慨來……
人們都知道徐向前是一位貨真價實的軍人。可所有見過他的人,又一致認定他是一個知識分子類型的人,常常用“教書先生”或“小學校長”這樣的詞來形容他。的確,徐向前的外在形象和格特征,很難使人與他所建立的豐功偉業聯想到一起。然而,這種
格與職業的反差,正是徐向前作爲元帥所獨具的個
魅力之所在。那麼他是如何將“書生”與“武將”這兩種不同類型人物的
格特征統一于一身的呢?
每個人格的形成,都同自己的成長曆程與雙
格的濡染分不開。徐向前也不例外。
徐向前小時候,父多在外謀生,他整天跟著母
屋裏屋外轉。
他的母姓趙,名金銮,生于1862年,長在離徐家不遠的槐
村,家境與徐門相當。她中等個,眼近視,裹小腳,話不多,明事理,
格溫和,辦事穩重。她不是徐向前父
的原配。在她之前,徐父曾娶一妻,兩三年後病故,沒有留下子女。趙氏並沒有因爲是填房而降低她在徐家的地位,相反,由于她的善良和純正,博得了長輩的喜愛。婆婆信任她,放手讓她
持家務,她成了家庭生活的實際組織者。她信奉佛教,家裏的閣樓上,供著一尊木雕觀音,天天吃齋念佛。她憐貧惜老,施舍僧侶。冬天,街上來了乞討的人。她總是把他讓到屋裏,給吃、給喝、給施舍,淨手素齋,不吝布施。母
這種行爲,影響了徐向前。他幼小的心靈還理解不了那些難以捉摸的盲目崇信的意義。他是從人與人的關系中認識母
的。他朦胧地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愛護,平等相
。母
在他的心田種下了博愛的種子。
母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徐向前在母
身邊長大,伴隨著母
勞動,潛移默化地養成了他的勞動觀念。七八歲以後母
便開始安排他和哥哥勞動,規定他倆早起必須拾一籮頭糞回來。北方冬天的五更時分,人稱“鬼龇牙的時辰”,冷得透骨徹心。好強的銀存(徐向前的
名),要完成母
定的數額就得早起
,要得到母
的贊揚還得走在哥哥的前面。有時手腳都凍麻木了,要是拾不滿一籮頭,就不敢早回家。等回到家裏時,母
見他凍得縮成一團,很心疼。又給
鞋,又給暖手,可就是不說降低定額的話。徐向前到成年後才
會到,母
這樣做,也是一種對孩子的愛,而且是真正的愛。這對他吃苦而勞的堅強
格的形成,是一個直接的因素。
到了夏天,母安排他去割草,挖野菜,采榆、杏、桑、槐、楊、柳葉。受生活的逼迫,他小時候吃過許多種野菜和樹葉。這對他後來從事千難萬苦的革命事業倒很有好
。戰爭年代,長征途中,他這些生活經驗幫他度過了許多難關。紅四方面軍三過草地時,糧食極度缺乏,他帶頭采野菜充饑。
母的教育,使徐向前學會了許多適應社會的實際生存能力。他會做各種家務事,會做力所能及的農活,還學會了各種編織手藝。在他當上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時候,家裏還用著他編的笊籬。
毛澤東曾給他的摯友、同學鄒蘊真寫信說:世界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他母屬于第三種人。徐向前的母
也屬于第三種人。
在母的影響下,徐向前不僅勤勞、善良、能吃苦、講求實際,而且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一
格特征的形成,使他成年以後能忍人所不能忍,承受住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母是慈愛而又嚴厲的。父
同樣嚴格而慈祥。在徐向前帶兵打仗以後,他也繼承了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
徐向前的父徐懋淮,生于1857年。因家境艱難,從小在外祖母家就學。13歲喪父。近20歲時通過了清朝科舉製度的最低一級,獲得了能在縣學、府學讀書的生員學位。一般稱秀才。生員有應鄉試的資格,鄉試合格稱舉人。可是由于家境不濟,他一直沒有通過鄉試,到老還是個“窮秀才”。
“我父是個晚清秀才,教了一輩子書。”“爲人耿直,不阿不欺,辦事公道。”這是徐向前心目中父
的形象。
徐向前的父學字“次江”,號“遇豐年”。次江這個學名很少有人稱呼,“遇豐年”倒是村裏人經常叫的。村裏有大小事情,如打架鬥毆難解、家庭糾紛不平時,都願意找遇豐年評說;有分門立戶、割地買房的事,也要找他作中證。
村人信任他,不完全是因爲他有一點學問,主要是他熱心于村裏的公共事業。村裏設立學堂,他到奔走去請先生,學堂的房子壞了,他也率先出力維修。
父的行爲,是家風的
現,給徐向前以很大影響。他模仿著父
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不阿強淩弱,不媚富欺貧。但是,徐向前也不是對父
所有的行爲都效法的。父
在外對人很友善,在家盡管與母
感情很好,但放不下男人對女人的威嚴。徐向前總是站在母
一邊。維護母
在家庭中的地位。徐家的日常生活,雖然由母
安排,但家庭經濟的掌握和支配權是在父
手裏,母
手中很少存過一文錢,徐向前對此頗不平。他當了小學教師之後,每月有20塊白洋的薪
,父
要求他如數交給自己,不能給母
。可他看到母
手裏年年不進一文,心裏很不是滋味,有一回,他領到薪
,偷偷地交給了母
3塊錢。父
問他怎麼只有17塊,他只好撒謊說,一個同事成
,那3塊送禮了。這大概是徐向前從小到大唯一對父權的一次“反叛”。
徐向前是幸運的。他沒有生活在一個封建專製的家庭裏,這使他很少産生逆反心理,格中缺少反抗精神。就是他後來參加革命,也不是爲了反剝削反壓迫,而是爲了“救
救民”的革命理想。他這種本份、聽話、順從的“好孩子”
格,使他上黃埔軍校後很容易便接受了“軍人以服從爲天職”的格言,並恪守終生。
父看兒子,總是把眼光放在年齡的前面,給設計一條路,讓他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徐懋淮雖然沒有給兒子的未來“定向”,但他心裏清楚:兒子有了學問才會有前途。
徐向前很小的時候,父就教他讀《百家姓》、《千字文》、《莊農雜志》之類的書,並讓他描紅摹字,臨帖抄仿。這不僅是對徐向前,對徐向前的哥哥、
以及後來對徐向前的大女兒松枝,都是這樣的。由于父
的嚴格教導,給徐向前打了一個基礎。入村塾讀書時,學習成績不錯,先生經常稱贊他。徐向前說……
《奇特的性格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