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既是橫刀立馬的將軍,又是對酒當歌的詩人,文武全才,于此觀止。陳毅的出現,如同爲神州大地增添了一首詩,一首英雄主義的贊美詩!
四川樂至縣複興場張安井村陳家是“耕讀傳家”、“義門世家”。陳毅出生時,陳家還有良田40畝,屬于上中農。但整個家室明顯的在敗落。陳毅的祖父、父輩們都憧憬著陳家的中光發達,對陳毅他們寄托著很大的希望。陳毅三歲背誦《三字經》,五歲由父課讀《千字文》,半年後,進入私塾就學。九歲隨家遷至成都,因爲祖父和父輩們都認爲時勢變了,科舉已經廢止,新學堂已經興起,陳家要重振家聲,只有學“聲光化電”,搞工礦實業,而這些,在鄉下遠不如都市便利。
在都市裏上學,每天都途經陸軍部四川兵工廠門前,裏面的機器都是德進口的,附近還有一座大鐵橋,加上來去利川途經重慶看到過的大輪船、大兵艦,使陳毅對科學和工業的神奇力量驚歎不已。他越發堅定了去走前輩所希望他們走的道路,學好“聲光化電”,重振陳家。
天有不測風雲,時局混亂。1911年秋,陳毅和胞兄孟熙回到樂至鄉下外婆家寄讀,這時,他遇見了一位終身難忘的老師——陳玉堂。在他的指點下,陳毅打下了堅實的詩詞格律的基礎。1913年,回到成都華陽縣德勝鄉高等小學就讀,該校校長馮湛恩是成都有名的古文家,在學生中倡導古文的學習,在此期間,陳毅讀了《古文觀止》、《古文辭類纂》、《千家詩》、《唐詩集解》以及《西遊記》、《封神榜》等書籍。傳說有一年中秋節,陳毅跟著母去
戚家,在那裏陳毅得到了一本一直想讀的書,便像得到了寶貝一樣,忘記了步行幾十裏路的勞累,一個人躲在小屋子裏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吃飯的時刻到了,主人三番五次地催他吃飯,他都象沒有聽見一樣,仍然坐在那裏看呀看的十分入神。主人和母
都知道陳毅見了書就著迷,所以也不見怪,就把一碟糍粑和一碗芝麻醬面條端到他的面前。
陳毅一面看書,一面吃著糍粑,由于心思全在書上了,本來吃糍粑應該蘸糖,他卻把糍粑伸到硯臺裏蘸上了墨,一連吃了兩口,還沒覺出來。當他還要再吃的時候,母走進來了,見陳毅吃得滿嘴都是黑墨,不禁啊了一聲,
友們聞聲趕來,個個樂的捧腹大笑不止,從此,家鄉的人們都
切地稱陳毅是“喝過墨
的人”。正是這些書籍的學習使陳毅認識並初步掌握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古老文明,奠定了陳毅的文化基礎。
由于陳毅刻苦學習,成績名列前茅,1919年10月陳毅從免費赴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畢業並到了法馬賽開始了留學生活。
初到馬賽,他覺的是到了天一樣,社會秩序安定,城市清潔繁榮,對法
文明佩服得五
投地,覺得中
古代文明是一錢不值了,再也不想讀古書、作古詩了。也就在這時,陳毅認識了蔡和森,不久,兩人成爲好朋友,陳毅開始接觸社會主義,但比蘇俄的成功更有吸引力的還是眼前的這個“天
”一樣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他崇拜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此時,他一心撲在補習法文上,也不想什麼“主義”、“思想”。
然而,現實是真正的教育者。陳毅在勤工儉學的工廠,看到了真正的馬賽,工人悲慘的生活教育了他,他在以後所寫的《我兩年來旅法勤工儉學的實感》中喟然而歎:“我才知道歐洲資本界是罪惡的淵薮。”此時的陳毅,思想進程發生了轉折。他想在法勤工儉學日後當個文學博士,要自己走出一條路子來,走出一條“文藝救
”的道路,做一個站在革命組織之外支持和參與革命的文學家,他認爲這樣來去自由,可以不受組織規定的約束。他讀了大量的法
以及西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巴爾紮克、雨果、盧梭那樣的名家作品,這使他不但進一步加深了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了解,文學修養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1921年底,陳毅等留法學生因鬧學被遣送回
。1922年春,他回到重慶任《新蜀報》主筆。這時,他已從法
學
中認識到個人奮鬥是軟弱無力的,經蔡和森介紹,加入了共産主義青年團。在當該報主筆期間,陳毅找到了一個爲共産
做有力助手的工作,認爲這是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文學才華的天地,心情極好,寫出了大量詩文,抨擊軍閥統治,在重慶知識界特別是青年學生中産生了積極的影響,此時,陳毅又結識了肖楚女,成了知交,由于談論文章,陳毅被四川軍閥“禮送出川”。到1923年10月,經陳孟熙介紹,進入北京中法大學學習,入學不久,由共産主義青年團員轉爲中
共産
正式
員,雖然事業的道路確定了,爲共産主義奮鬥的信念堅定了,但依舊熱愛文學的他的“文學家”之夢並沒有定。
入不久,經上級批准,陳毅擔任了中
共産
北京地方委員會西部區中法大學支部書記,這是陳毅在
內擔任的第一個職務。雖然已是共産
的支部書記,但他也是學生,他必須讀書,以便將來從事一定的社會職業。陳毅最愛的是新文化的一套書籍,科玄論戰的若幹文章他非常感興趣,報上一有他就收集。在中法大學期間,陳毅著重學文史哲,一面做
的工作,一面就“自己發展”搞文學創作。他繼續爲《新蜀報》及北京的各報刊撰寫了大量的詩歌、散文、雜文、小說,還有譯作和評論。逐漸同沈雁冰、鄭振铎、王統照等著名作家發生了聯系,後來還參加了他們組織的“文學研究會”。1925年春,陳毅與金滿城等人還組織了一個文學小團
“西山文社”。當時,共産
的經費困難,
員要資助
,還要幫助困難的同學,這也是陳毅只好經常賣稿子的原因。
在以後的歲月裏,陳毅逐步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但他始終沒有忘記文學,就是行軍打仗也不會忘記。有一次在行軍途中,他坐在馬背上看著書,信馬由僵地走著,路過一池塘,馬匹腳下一滑,“嗵”的一聲把陳毅抛入池塘中,大家慌忙把他拉上岸,手忙腳亂地幫他擦拭身上的泥。陳毅笑著說:“你們盡揀次要的,快,趕快先看看我的書搞壞了沒有。”
勤務員搶到書,原來是本列夫·托爾斯泰的《複活》,書的末頁上,寫著:“我們需要的不是聖,而是烈火”。
在陳毅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時,挺進茅山孤軍作戰,但走到哪裏都不忘本,回皖南向項英彙報工作時,有時還帶著法文版的小說。……
正是這位具有深厚文學功底的共産人,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的考驗和鍛煉,才成爲文武雙全……
《文武全才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