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臻同林彪先後共事三次,累計時間不到五年,分別任職、軍職第一把手。但兩人始終未能結成至交,直到分道揚镳。其中緣由何在?
聶榮臻與林彪相識,最早是在大革命時期的黃埔軍校。當時,聶榮臻是黃埔軍校政治教官,林彪(原名林育容)是第四期學生,學習上比較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躍,聶榮臻同他接觸不多,印象也不深。林彪由黃埔軍校畢業分配到葉挺獨立團實習,就是經過聶榮臻之手分配的。林彪到葉挺獨立團不久,就參加了南昌起義,以後又隨朱德、陳毅率領的起義軍到達井岡山,並先後擔任過連長、營長、團長,直至紅四軍軍長,時值1930年8月,當時林彪才二十四歲,在頻繁的戰鬥中,他指揮靈活,調度有方,身手不凡,仗打得很出,提升的也快。然而林彪的
格是內向的,除了失去理智的時候說說怪話,發發牢騒,把自己的心事暴露出來,在多數情況下,他能把自己一些見不得人的打算,深深地埋葬在心裏。
聶榮臻曾回憶說,林彪“平時又是一個不愛講話的人,和他共事,推心置腹地交換一些意見,有時感到困難。往好想他,這個人似乎很深沈,往壞
想他,又覺得他很
沈而又有些鷹鸷。”《聶榮臻回憶錄》林彪有帥才,有指揮才能,善于組織大部隊伏擊和突然襲擊。然而正是這一點,造成了另一方面,即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甚至目空一切,狂妄自大,認爲自己天生一副帥才的腦袋,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裏之外,而對匹夫之勇,對于打頭陣,向來不放在眼裏;由于自視甚高,所以一向和同事
不好關系,也就總想往上爬,軍事指揮時任
,不負責,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在當時惡劣的革命環境下,幹部的提拔,像割韭菜一樣,一批一批地倒下去,又一批一批地提拔上來,戰鬥打響時是個排長,等戰鬥結束時使成爲連長,甚至營長,這已經不是稀奇之事了。
據朱德、陳毅、肖克、曾山、鄧子恢等老同志講,林彪在南昌起義到井岡山這一時期,獨斷專行,排擠同級政工幹部,當連長時看不起營長,當營長時又反對團長。如果我們用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不顧全大局、本位主義等說法形容林彪,大概是絲毫也不過分的。這些素質對于一軍之將帥,尤其是比較有謀略、有才能的將帥來說,是害人害己的。南昌起義失敗後,起義軍轉戰到湘南大余,林彪動搖離隊,只是由于不認識路,才不得不折回部隊。他平時的沈默寡言加上一開口又會說好話,說嚴重一些是陽奉違,心口不一,這就掩蓋了他
格中的負面。林彪這種
格特
由來已久,並不是“文革”期間一時一地形成的。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環境困難時,他多次要求離開主力,自己拉人去打遊擊,甚至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問題。毛澤東1930年1月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就是爲批駁林彪的悲觀動搖而寫給林彪的一封複信,並且傳達到全軍,在幹部和戰士中進行討論。
林彪對毛澤東的批評很不服氣,他認爲是小題大作,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還向全軍傳達,這等于丟了他的面子。他只好忍氣吞聲。四十年後的1966年,林彪成爲中政軍第二號鐵腕人物時,仍然耿耿于懷,寫了《西江月·重上井岡山》一詞,言“四十年前舊地,萬千往事萦懷,英雄烈士啓蒿萊,生死難艱度外。志壯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輝煌勝利喜開顔,鬥志不容稍減。”這是報了毛澤東批評的一箭之仇。在作戰時,林彪又經常不顧大局,不服從命令,隨意
強,置別人的安危于不顧。他當團長時的團
代表何挺穎,就是在一次戰鬥中負傷時,林彪扔下他不管而犧牲的。
與林彪相比,聶榮臻襟情坦白,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與人爲善,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不居功,不自傲,毛澤東曾經說,榮臻同志是個“厚道人”,無論從他平時爲人還是從他撰寫的《聶榮臻回憶錄》來看,這一評價都是恰如其分的。
正是聶榮臻有著“厚道”和與人爲善的格,所以,最初他和林彪一起被派到一軍團工作時,聶榮臻認爲,林彪還年輕,世故也比較少一些,雖然氣盛,但只要做好工作,還是可以團結共事的。聶榮臻當時對林彪所持的態度是:盡量支持他的工作,遇到非原則問題,即使有不同看法,也不多爭論。但是遇到原則問題就不讓步。
聶榮臻與林彪共事史上的第一次爭吵發生在打下漳州以後。聶榮臻對林彪說:對一些不肯出錢的老財,給他們一定的懲戒是必要的,但我反對把他們弄到大街上去拷打的做法。
這種搞法不光不會得到一般市民的同情,甚至也得不到工人、農民的同情。其結果只會是:鋪子關門了,人也逃走了,籌款籌不到,政治影響反而會搞得很壞。林彪當時反問聶榮臻:
我們究竟要不要錢?沒有錢就不能打仗。聶榮臻回答說,我們既要錢,又要政治。我們是紅軍,如果把政治影響搞壞了,即使你搞到再多的錢,甚至把漳州所有老財的財産都沒收了,都毫無意義。經過爭論,林彪有所收斂。部隊經過教育,也杜絕了只顧弄錢不講政策的傾向。
同林彪進一步接觸共事以後,聶榮臻就發現了林彪的一些“特點”。例如,林彪不認爲紅軍勝利是毛澤東戰略戰術的指導和紅軍廣大指戰員流血犧牲的結果,而往往誇大自己的作用,把榮譽都記在自己的功勞簿上。聶榮臻剛到一軍團,就發現林彪口袋裏經常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記的盡是些曆次戰鬥的殲敵和繳獲的數目字。有一次,聶榮臻還碰到他向機要科的同志要第三次反“圍剿”殲敵多少的統計數字,又記到了他的小本子上。他那沾沾自喜的樣子,給聶榮臻留下了不良印象。
1934年6月17日,林彪突然發表一篇題爲《論短促突擊》的文章。聶榮臻看到這篇文章時,頓時大吃一驚,以前,他一提起短促突擊就牢騒滿腹,而且林彪本人的長在于打運動戰和大兵團作戰,怎麼一下子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呢?聶榮臻心裏很納悶,是什麼原因使林彪的思想發生這樣突然的變化?這一時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後來,聶榮臻恍然大悟,原來是在這之前,共産際派來的“欽差大臣”李德,在一軍團的幹部會上,曾經慷慨激昂地講過“短促突擊”的問題,當時不少幹部都聽不懂究竟什麼是“短促突擊”,“軍團長,你給解釋一下。”一個幹部問林彪。
“你們不懂,這種打法,我也不懂,”林彪不慌不忙地把兩手一攤:“不懂就學嘛!”
聶榮臻明白了,林彪發表《論短……
《聶榮臻與林彪關系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