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情”“愛”之謎上一小節]!人家今天晚上要結婚,你睡在這裏算什麼事啊?”
幾句話,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到了晚上,政治部所有的同志都來了,大家高高興興、喜氣洋洋吃了羅榮桓一頓喜面。婚禮舉行得非常熱鬧,新房裏不時傳出陣陣笑聲,大家紛紛祝賀新郎新娘並肩攜手,爲民族解放,爲中革命的勝利貢獻自己的青春。
結婚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了。我把一批批幹部調往部隊,奔赴抗日前線。我西北紅軍主力改編爲
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中央決定成立三個師,一方面軍和十五軍團改編爲一一五師;二方面軍改編爲一二○師;四方面軍和陝甘甯的幾個團改編爲一二九師。羅榮桓也實現了他盼著上前線的願望,被任命力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即將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當時,因爲中央有規定,家屬不要隨部隊去前線,林月琴只好繼續留在延安。
有一天,毛澤東派人來請林月琴。林月琴感到很突然,她對羅榮桓說了一聲,便馬上趕到毛澤東的住。
毛澤東招呼她坐下後,切地說:
“啊,你就是林月琴同志,都做過什麼工作?打過仗嗎?”
“原來是四方面軍的,當過宣傳員,後來帶領一個營的婦女工兵哩。”林月琴回答道。
毛澤東笑著說:“噢,你還是個營長嘛!怎麼樣?蜜月度得好嗎?”
“嘿嘿!”她只是恬靜地笑了笑,沒有說話。
“你們結婚吃了些什麼?”
“吃了一頓面條。”
“怎麼,吃面條也不請我!”
林月琴忍不住笑了起來。
接著,毛澤東高興地向林月琴說起了羅榮桓的經曆和爲人。他說:“榮桓同志是個老實人,而又有很強的原則,能顧全大局,一向對己嚴,待人寬。做政治工作就需要這樣的幹部。我們共産
都要做老實人。”最後,說起了羅榮桓要去抗日前線的事,毛澤東風趣地問林月琴:
“你們新婚燕爾便要離開,我是不是有點殘酷?”
林月琴回答說:“那是革命需要嘛。”
毛澤東聽了,滿意地點點頭說道:
“好!長征路上你是宣傳員,提著石灰桶刷標語,動員人家送郎參軍,今天你自己也送郎上前線!”
林月琴又被逗樂了。
林月琴回到家裏,高興地向羅榮桓說了毛澤東見她的情景。羅榮桓和愛人一樣,也很受感動,他把毛澤東的關懷和褒譽深深埋進心底,更加緊張地投入了開赴抗日戰線的准備工作。
部隊要出征了,羅榮桓深情地對林月琴說:“我走了,你留在延安,要安心學習、工作。我們都是共産員,要記住毛澤東同志的話,永遠做老實人,忠誠于
的事業。”
這次告別後,直到1938年,他們夫妻二人才在晉西北敵後根據地團聚在一起。
羅榮桓的家,是個革命的家,他們的家庭一直過著樸素的生活。對于妻子、子女的要求,他曆來嚴格。
1938年林月琴從延安到山西孝義抗日前線一一五師報到,組織部長梁必業安排她在司令部做機關協理員工作。羅榮桓考慮再三對她說:
“我是相信你的工作能力的,但我覺得你還是參加地方工作爲好。一方面地方工作對女同志比較合適;一方面晉西北根據地剛剛開辟,有許多工作等著人去做;再則最好不要在我領導的單位工作,這樣對你的鍛煉好一些。”
她聽從他的意見到孝義區委去報到,參加了根據地的工作。到魯南後,也沒在部隊,分配到區委工作,直到形勢變化,部隊東進濱海時才回到師部。
平型關大捷後,一一五師1938年冬天奉命向山東進軍。
羅榮桓的第一個孩子,就是在東進路上生的,所以取名東進。
羅東進出生以後,就在挑筐裏和馬背上,長途跋涉到了山東。
到山東後,羅榮桓擔任了一一五師政治委員。當時環境很艱苦,帶一個嬰兒行軍作戰太不方便。羅榮桓和林月琴商量好,把孩子寄養在老鄉家裏,直到東進五歲,環境比較穩定了,才從老鄉家裏接回來。
孩子回到父母身邊,自然很高興。有一次,東進戴了一個破防毒面具跑到街上,又蹦又跳,學著日本鬼子大喊大叫:
“八格牙魯!大大的有!……”
一個老鄉的小孩,被嚇得嗚嗚地哭了起來。
羅榮桓正好路過,他先哄得那小孩不哭了,然後把東進抱回住,教育他說:
“東進!你太淘氣了!你到老鄉家的時候,還不會走路,是他們用高粱煎餅和地瓜把你喂養大的。老鄉待你像骨肉一樣,你怎麼剛回來就忘本了!你這樣對得起鄉
嗎?你知道不知道群衆紀律啊?”
小小的東進站在父面前,從父
眼鏡裏,望著嚴厲的目光,知道自己錯了,想哭又不敢哭,只得耷拉著腦袋不吱聲。
這件事,在小東進的心靈裏打下了烙印。二十年後,他回憶說:
“當時爸爸叫我反省,是要我牢牢記住這次錯誤啊!事情雖小,給我的印象卻很深。使我懂得了一條根本的道理,要愛護人民,永不忘本!”
1939年,林月琴又生了一個女孩,當時部隊正從抱犢崮山區向南面的郯馬(郯城馬頭)地區進軍,這女兒就叫南下。
1940年5月反“掃蕩”,有一天夜行軍,在過封鎖線以前,躺在挑筐裏的小南下,忽然哇哇地哭起來。在靜寂的夜空裏小孩的尖聲顯得格外刺耳,很可能被敵人聽到影響部隊轉移。
平時很少發脾氣的羅榮桓,這時卻惱火了。他嚴厲地對妻子說,一定要製止小南下啼哭!以免暴露目標。
林月琴抱起嬰兒,把她哄睡了,部隊才繼續前進,順利地通過封鎖線。
這個在炮火聲中出生、戰爭歲月長大的小姑娘,不幸在全解放後,十幾歲就得病去世了,這是後話不提。
建後,羅榮桓家裏又添了兩個女兒:巧麗和臘娜。羅榮桓擔任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部的部長,工作很忙,身
又不好。可是他對兒女們的教育一點也不放松。他經常對孩子們說:
“革命幹部的子女,千萬不要有優越感,才不會離群衆。
你們一定要平等待人,和工農子弟打成一片。要關心幫助同學,養成共産主義精神。”
羅東進和南下讀書的小學,在西郊,離家很遠。他們寄宿在學校裏,每星期六回一次家。有個星期六,家裏派小車去接,羅榮桓發覺了,把孩子叫到跟前,嚴厲地教育他們:
“這樣不好!小車是組織上給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你們上學的!”跟著,他吩咐家裏人:“以後不准用車接送,讓他們乘公共汽車,這對他們也是一種鍛煉。”
從那以後,羅東進和上學、回家,都自己乘坐公共汽車。他……
《“情”“愛”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