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從未領兵打仗的神秘將軍上一小節]第一天,這120名軍官擡頭四看,發覺置身在一片牽動情懷的標語之中:“停止內戰,槍口對外!”、“打回老家去!”……突然又響起了濃烈的鄉音,數十個小紅軍唱著魂萦夢繞的《打回老家去》。背井離鄉,抛家別妻整整5年,和少帥一起背著把東北拱手送給日本人的罪名整整5年,在民
軍被視爲雜牌
受排擠,又調到貧瘠艱苦的陝北來打紅軍……歌聲中他們感情的閘門一下子打開了,眼淚奪眶而出。
這第一課,李克農使他們縱情地大哭一場,他們麻木的心蘇醒了。
接著,李克農又請來博古、彭德懷、鄧穎超等人講課。
毛澤東也來講課了。他對這120名東北軍軍官說,拿著槍是敵人,放下槍是朋友!
一語千鈞。毛澤東的話字字打進他們的心坎。這120名軍官自發地成立了抗日同盟會。
李克農的第一步成功了。
許多人來找李克農,他們不僅要做朋友,還要加入中共産
。有的還要求回東北軍中去做工作。
李克農選擇了高福源。
高福源是張學良的愛將,任東北軍67軍107師619團團長。該團被張學良贊譽爲“尖子團”。但在1935年10月25日榆林橋一役中,高福源卻當了紅軍的俘虜。張學良聞訊,槌頓足,痛惜不已,一晝一夜不食不眠。
在訓練班中,高福源痛悔自己忘掉了家鄉三千萬父老在日寇鐵蹄下慘遭蹂躏,卻來打自己的同胞紅軍弟兄。他慨然要求去面見少帥陳情,請他和紅軍共同抗日。
李克農決定采取鄭重的步驟:先讓高去甘泉會見67軍107師參謀長劉翰東,提出面見少帥的要求,然後返回瓦窯堡等待下文。這個設想得到周恩來和彭德懷的批准。
高福源果然只身人城,守信而歸。回來後他提出了入的要求,李克農欣然地當了他的入
介紹人。
1936年1月底,通過67軍軍長王以哲的聯絡,張學良駕機到洛川聽高福源講述共産方面的情況,當即決定請中共派正式代表到洛川會談。
中共中央決定由李克農爲正式代表與張學良進行第一輪會談。
1936年2月25日,李克農一行9人身著便,騎著快馬,由高福源引路直奔陝北名城洛川67軍軍部。
原來約定與張學良會談,到了這裏卻被告知張學良去南京了,先由王以哲和參謀長趙鎮藩與李克農會談。
經過幾天談判,就一些局部的具問題達成了口頭協議。雙方還約定這個口頭協定自3月5日起各自秘密下達執行。中共中央批准了這個協定。
正在這時,李克農又得知張學良將于3月3日從南京趕回西安,3月4日即來洛川會談,心情爲之一振。
李克農見到張學良不禁一征,他一身中式便裝,鼻梁上架一副淺墨鏡,手拄文明棍,哪像將軍分明是一位商賈。雖是初次見面,握手之際李克農卻按捺不住诙諧的天
,開口就是一句:“張將軍,你解甲從商啦?”
張學良聽罷一陣朗聲豪笑,同樣以隱喻式話語作答:“我是來做大買賣的。”
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克農敏捷地以問作答:“是零售還是整銷?”
“我搞的是整銷,不是零售。”
在融洽的氛圍中,李克農依據中央瓦窯堡會議的精神,運用他雄辯的口才,將紅軍東征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觀點闡述得透徹、精當,使張學良聽得入了神,頻頻點頭表示理解和同意。
張學良也以政治家的懷陳述了蔣介石和
日派還是有區別的,因此聯蔣既有希望也有可能,統一戰線中應包容蔣介石。
會談很快達成了四項協議:
一、請毛澤東或周恩來與張學良面晤,進一步商談抗日救大計。
二、派我方一名代表常駐西安,由張學良掩護,以便推動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的組成。
三、紅軍和東北軍派代表出的路線,由張學良和新疆的盛世才聯系。
四、這次秘密會談,不登報不外傳,只在雙方部隊秘密實施。
正率軍東征的毛澤東、周恩來聞訊後,發電要李克農立即到山西石樓縣當面彙報。
李克農一行馬不停蹄地趕到石樓縣紅軍東征司令部,詳細彙報了洛川談判的經過和心情。毛澤東聽了口誇贊:搞得不錯,很有成績。
經中共中央幾天緊張的磋商後,一封密電飛往張少帥的面前:中共中央決定派周恩來爲代表,由李克農作唯一的陪同前往談判,地點在延安,日期定爲4月4日。
由于張學良突患喉炎,會談推遲到4月9日舉行。
4月9日,張學良按時到達談判的秘密地點。正式談判時只有周恩來、李克農、張學良、王以哲和共産派到張學良
挂著參謀名義的劉鼎5人。
圍繞共同抗日的一系列問題,周、張很快取得了共識。關于蔣介石參加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周恩來就中央聽取李克農彙報後針對張學良的建議,和他希望共産先作出讓步的願望所作的商討回答:中
共産
願意爭取蔣介石和整個蔣介石集團一起抗日。但蔣介石的思想實質是視人民爲死敵,因此采取“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做出了
者痛、仇者快,與日本走狗一樣的事情,不過爲了抗日大計,爲了挽救民族危亡,只要他幡然悔悟,中
共産
可以既往不咎。我們可以作一些讓步,但先讓步不行,讓步太多也不行。讓步太多,會使他認爲共産
軟弱可欺,在這方面我們是有曆史教訓的。所以,要讓步,先得要鬥爭,通過鬥爭達到真正團結的目的。
義正詞嚴又坦誠真摯,張學良頻頻颔首。
一夜的談判圓滿成功。4月10日拂曉,周恩來和李克農迎著朝陽踏上了返回瓦窯堡的大道。
中共産
由“反蔣抗日”變爲“逼蔣抗日”、“聯蔣抗日”,是政策上的一大變化。這個變化昭示共産
人的偉大襟懷,也昭示了周、張會談的曆史
貢獻。
蔣介石對日本侵略者的退讓妥協,加劇了日本獨吞中的野心,向蔣介石提出的條件越來越苛刻。依仗英美扶持的蔣介石與日本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他看到了中日戰爭已無法避免,于是決定“一面著手對蘇交涉,一面亦著手中共問題的解決”。于是有了雖在進行“剿共”戰爭,卻又布置陳立夫與中共聯系的行動。發展到1936年8月,
共合作抗日的形勢還是令人樂觀的。
但到了10月下旬,蔣介石卻突然嚴令大軍加緊進攻陝北根據地,並叫嚷“剿匪已達最後5分鍾成功之階段”,而且自到洛陽、西安督戰,以求畢其功于一役,其故安在?
問題出在蘇聯方面。
蔣介石在設法與中共聯系時,也在同蘇聯接觸。並派陳立夫秘密赴蘇談判,希望簽訂共同對日的軍事同盟。蘇聯談判代……
《從未領兵打仗的神秘將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