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現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上一小節]的思(其中包括
民常右派戴季陶等的錯誤觀點),及時地給工農群衆指引半爭方向。
瞿秋白是中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也第一個嘗試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也是第一個堂試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
現代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研究中
革命的一般
和特殊
的人。他認爲20年代的中
,經濟上仍
于宗法社會的半自然經濟,政治上仍然是封建政權,中
又深受著帝
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侵略。這樣一種政治經濟地位決定了中
革命的
質是打倒帝
主義和軍閥統治的資産階級有民主革命。在這一革命完成,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他說,應當明白“民權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邏輯上曆史上的差別”,“並不因爲中
革命運動或所謂輯上曆上的差別”,“並不因爲中
革命運動或所謂新思想帶著一些社會主義
彩,便足證明現時所需要的革命是社會主義的。”瞿秋白又進一步分析了中
社地各階級狀況,反複指出,中
革命當時雖然是資産階級
質的,但革命主力卻不是資産階級而是無産階級和農民階級,革命主力卻不是資産階級而是無産階級和農民階級,革命的伉地階級更不可能是資産階級而必然是無産階級。他強調無産階級在革命的過程中要克服遏帛資産階級的畏怯妥協,逐步實現對革命的領導權。
瞿秋白是中共産
內最早指出武裝鬥爭的必更
的人。他指出,中
革命要將武裝革命和群運動同時進行,互爲促進。五卅慘案發生後,他從帝
主義對工人群衆的血腥鎮壓中迫切地感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就必須著手建立工農自己的武裝,要用革命武裝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他說:“有平民之軍隊而後有平民之政權,然後可以雪恥,可以立
,可以求得我四萬萬人夢想中之自由與獨立。”他還強調了革命軍隊必須在革命政
的領導之下才能取得革命政
的領導之下才能取得革命戰切的勝利。
瞿秋白在這一時期,還在共兩
創辦的上海大學擔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主講《社會學》、《社會哲學概論》、《社會科學概論》、《現代民族問題》等課程,使許多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後來他在對講稿進行修改的基礎上發表了《現代社會學》、《社會哲學概論》等論著。他還翻譯了蘇俄哲學家歌列夫的《新哲學—唯物論》一書。瞿秋白比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李原理,他是現代哲學史上第一次把辯證法與唯物論作爲一個整
進行宣傳,也是第一次把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作爲一個整
進行宣傳的中
哲學家,對于中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建設作出了在量開拓
和奠基
的工作。
主持八七會議 堅持革命鬥爭
正當民革命蓬勃開展、北伐戰爭形勢大好的時候,
共關系卻開始破裂。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爲代表的
民
右派先後發動政變,在肆屠殺共産
員和革命群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了,全
陷于一片白
恐怖之中。中
共産
決的半爭。
1927年8月7日,在漢口俄租界三教街41號(今漢口鄱陽街139號, 會議由瞿秋白主持。會議通過了由瞿秋白起草的《告全員書》,確定了武裝准了在湘、鄂、贛、粵四省發動秋收起義的決定。在這次會議上,選舉産生了以瞿秋白爲首的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這次全議在革命危急關頭,將打散了的隊伍重新團聚起來,使中
革命完成了由
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重大轉折,它與後來的遵議會議一起被視作是中
共産
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兩次轉折
會議。
“八七”會議以後,在瞿秋白爲首時臨時中央政治局的策劃組織下,全各地爆發了100多次武裝起義, 此後又上了創建農村革命根地的道路但由于對
民
屠殺政策的仇恨而加劇的革命爭
病使
的實際工作中出現的盲識到這個問題,便著手糾正。1928年6月,瞿秋白赴莫斯科出席在那兒召開的上共“六大”。 會後留在莫期科擔任中
共産
駐共産
際的代表團團長。在莫期科其間,他雖建康狀況不佳,但仍堅持工作10小時以上,十分關注
內的革命鬥爭。1930年7月, 他回
繼續主持工作,並糾正在他出
期間主持工作的李立三的工作失誤。但在1931年1 月上海召開的六屆四中全會上,瞿秋白遭到王明等人的錯誤批判,被排擠出中央領導機構。
瞿秋白被排擠出中央領導機構後,並沒有停止革命鬥爭,他隨即參加並領導了當時上海文藝戰線的鬥爭。瞿秋白自小多才多藝,尤其喜愛文學,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中也不時流露對文學事業的依戀情結。1931年5 月瞿秋白因上海中央某機關被破壞而避難到茅盾先生家中,與茅盾談起了創作問題。之後,他與妻子楊之華扮作鄉音新來到上海的人租了南市紫霞路68號一們愛好文學而又同情革的謝詹如的兩間樓房,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自此直到1932年冬天,他完成了大量翻譯作品和許多重林的論文和雜文。他並且與魯迅先生建立了
密的戰半的友誼。魯迅爲了表明他特別看重他們的友誼,將清代何瓦琴語書寫成立軸贈給秋白:“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當以同懷視之、”
瞿秋白的譯作有著明確的指導思想,就是借俄羅期革命民主主義文學、蘇聯新文學的翻譯介紹,喚醒中人民,推動中
新文學、革命文學的發展,做普洛米修期盜天火給人間的工作。他的譯作文筆流暢可觀。魯迅再三感歎說:“中文俄文教好,像他那樣的,我看中
現在少有、”後來,魯迅在談到《死魂靈》的翻譯工作時又說:“瞿若不死,譯這種書是極相宜的,即此一端,即足判殺者爲罪大惡極。”
瞿秋白創作的雜文明白曉暢,與魯迅的雜文合稱“雙璧”。如果說,魯迅的雜文是首和投槍,因爲它們鋒利無比地刺向敵人的心窩,深入事物的底蘊,那麼,瞿秋白的雜文就好比是照見魔怪的明鏡,因爲它們清晰地揭穿敵人的面目。他在題爲《沈默》的文章中寫道:“至于對付將要呼吼起來的聲音,那就有一切種種的武器,可以用來者住民衆的嘴和鼻子,割斷那些會呼吼的喉管。于是乎對人說:這些小百姓沈默了!但是,總有那一天—這些不中聽的聲音終究要掩沒不住的。……這種靜止和沈默之後,跟眷就要有真正震動世界的霹雳!”文章揭示了民
反動派封鎖消息,在于掩蓋其虛弱,說明了人民力量的強大和不可戰勝,預示了革命的勝利前景。
瞿秋白寫的大量論文論述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文學與人民的關系。他認爲,文學可以用作階級半爭工具,革命文學應當成爲革命爭的利器。革命文學的根本任務又決定了文學必須爲工農大會服務,與工農大衆相結合。他縱同曆史,認爲文原來就是屬于勞動人民的,只是由于剝削階級的長期統治他才喪失了享用的權利。因此把工農大作爲文學的主要的服務對象,讓文學重新屬于人民,是曆史的必然,是革命文學運動應當負起的曆史使命。瞿秋白以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平和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從思想路線上指導了30年代左翼文藝運動,成爲中
革命文學事來的奠者和開拓者之一。
獻身革命 英名千古
1934年1月,瞿秋白遵照中央指示,抱病離開上海前往中央共蘇區—瑞金, 擔任中央教育委員,並擔任《紅中華》報社社長兼主編。他還創辦了
立蘇維埃大學,擔任了較長,開學後,他對創辦了
立蘇維埃大學,擔任了校長,開學後,他對政治教育的每一門課程都作出具
指示,甚至對每一次學習的討論題目都予以原則指示。他還創辦了蘇區工農劇社與高爾基戲劇學院,並大力開展文化教育普及和掃盲運動。雖然工作相當勞累,身
又差,還時咯血,三天兩頭發高燒,而物質生活又很艱苦,勤奮工作,爲根據地文人教育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開始撤離蘇區,瞿秋白由于身患肺病留在蘇區,擔任蘇區中央分局宣傳部長。蘇區在民
軍隊的瘋狂進攻下,形勢非常危險,中央分局決定將瞿秋白、何叔衡、鄧子恢等轉移出發。1935年2月11 日瞿秋白一行從瑞金九堡附近啓程,前往福建,准備轉道廣東到香港或去上海。2月24 日他們到達福建長汀縣,被
民
軍隊包圍,瞿秋白不幸被捕。敵人逼他投降就範,但他堅決拒絕,並在獄中宣傳:“中
共産
的勝利,就是
家前途的光明。”6月18日,
民
宣布槍決令,他視死如歸:說:“人生有小休息,也有大
息,今後我要大休息了、”他高唱自己翻譯的《
際歌》走向刑場,慷慨就義,死時僅36歲。
瞿秋白提的一生,疾病纏身,日常事務繁重,但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許多重要作品收入了《瞿秋白選集》、《瞿秋白文集》。他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無論是他英勇獻身革命事業的光輝事迹,還是涉及政治、哲學、文學、史學、翻譯等衆多領域的重要思想,都值得中人民學習和珍視。他悲壯死去,他精神永存,他英名千古!
《現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中國人物紀實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