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人物紀實>北宋改革思想家——範仲淹

北宋改革思想家——範仲淹

中國人物紀實作品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擡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範仲淹。

  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人。他的曾祖父範夢齡,曾任吳琥guo中吳節度判官(蘇州錢糧判官),祖父範贊時,曾任吳越guo秘書監。父qin範墉,任職于吳越王幕府,後隨吳越王錢 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甯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端拱二年(989 年)八月二日,範仲淹生于徐州,次年(990 年)父qin不幸逝世,範家失去了生活來源,範仲淹之母謝氏貧而無依,只好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家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姓朱的人家。從此,範仲淹改姓名叫朱說(音yue),在朱家長大成人。

  範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爲了勵志,21歲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慾曉,僧人們都起chuang了,他才和yi而臥。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範仲淹看不慣朱家兄弟奢侈lang費,無所事事,便多次規勸,不料,朱家兄弟聽得不耐煩,有次便tuo口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範仲淹聽了一怔,覺得話中有話,便追問爲什麼,有人告訴他:你乃姑蘇範氏之子,是你母qin帶你嫁到朱家,聽罷方知。這件事使範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下決心tuo離朱家獨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yi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qin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qin,離開長山,獨自前往南京求學去了。

  範仲淹爲什麼要投南京呢?因爲此地是人煙稠密的大都會,教育事業發達,這兒的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聚集了許多志cao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範仲淹求之不得。

  範仲淹入學後,皇帝來了也不出去觀看,晝夜不停地苦讀 ,五年未解yi就枕,疲乏到了極點,就用涼shui澆臉,來驅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 粥不充,一天只能喝上一頓,對于一般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這種情況被他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到了,回家告訴了父qin,于是留守就叫人給範仲淹送來許多飯菜。可是,幾天過去了,食物都放壞了,仍不見範仲淹嘗一口。那同學問他爲什麼不吃?範仲淹說:“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習慣于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後還能吃得下粥嗎?”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範仲淹終于成爲一個精通儒家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他通過科舉考試,在1015年考中進士,被任命爲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這時,他把母qin接來,贍養事奉。1017年,他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方恢複了原來的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幾起幾落 百折不撓

  範仲淹入仕後,最初十余年,一直擔任地方上的小官員。他每到一地總是踏踏實實地做一些有利于guo計民生的事,並且幹得很有成縛。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範仲淹到泰州(今江蘇泰州市)任西溪鎮鹽倉監官,掌管鹽稅。他看到泰州及楚州(今淮安)、通州(今南通)、海州(今連雲港西南)各州,因唐時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早巳頹壞,每年秋季海chao泛濫,往往阡陌洗蕩,廬舍漂流,人畜喪亡,鹽竈也多被沖毀,災情十分嚴重。退chao以後,過去的良田都變成了不宜耕種的鹽堿地,老百姓無以爲生,只好攜家外逃。這件事本來不屬範仲淹的職權範圍之內,但他積極向上反映,建議修複捍海堤。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朝廷任命範仲淹主持整個修堤。經過將近四年的努力,天聖六年(1028年)春,長達150 裏的捍海堤終于修好,解除了這一帶的chaoshui災害,保護了農田和鹽埸。2600戶外逃居民也紛紛返回家園恢複生産,原來葭葦蒼茫的荒地,又長滿了綠油油的莊稼,當地人民爲了紀念範仲淹的功績,爲他修建了祠堂,並將捍海堤取名爲範公堤,災區中心興化縣的人民往往以範爲姓。

  由于範仲淹有此政績,便調到中央擔任秘閣校理(秘閣是皇家藏書樓之一,校理是負責藏書的整理和校勘),到了中央,範仲淹更關心朝政得失和民間利病,又與朝廷中的腐朽勢力展開鬥爭,犯顔直谏。他看到劉太後獨攬大權,把宋仁宗當成傀儡,便批評這種不合理現象,奏請太後還政,有人勸他別這樣鋒芒畢露,他說:“我的官職很小,俸祿不算多,但每年也有三百貫銅錢,相當于兩千畝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祿米,不去爲guo爲民立功,那和專門糟蹋糧食的螟蟲又有什麼兩樣?人都說犯顔直谏會給自己惹禍,不是明哲保身之計,其實說這種話的人才是最沒眼光的,他們不懂得:只有朝廷內外的官員都敢于直言,君主才會不犯錯誤,百姓才能沒有怨言。政治上清明,才能禍患不生,天下無憂。這不正是遠離禍亂、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計嗎?”但不久,範仲淹因由此觸怒太後,被貶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有人認爲,範仲淹“甯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句話是爭取言論自由的宣言書,它比亨利. 柏得烈的“不自由,毋甯死”要早740 年。

  劉太後死後,範仲淹才被召回朝廷,任右司谏(谏官)。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明道二年(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爲了安定民心,範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在宮中仍然過著奢華的生活,範仲淹對此十分氣憤,他冒著觸犯虎威的危險質問道:“如果宮中半天不吃會……

《北宋改革思想家——範仲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北宋改革思想家——範仲淹》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