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人物紀實>亂世之戀

亂世之戀

中國人物紀實作品

  

——女作家張愛玲和胡蘭成的羅曼史
作者:長江

  臺灣女作家三毛的最後一部作品《滾滾紅塵》描寫了一對世間男女在戰亂年代裏悲歡離合、慾仙慾死的愛情,這部角逐金馬獎的電影劇本即是以女作家張愛玲和汪僞政府法製局長胡蘭成的愛情故事爲藍本創作的。時光雖已流逝半個多世紀,張胡之戀仍在紅塵裏亦真亦幻地流傳著,成爲令人扼腕歎息的人間佳話。

  張愛玲一生追求一種tuo離現實的純粹愛情——不問緣由,不問經曆,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階級和信仰。正是因爲如此,出身于大家閨秀的一代才女張愛玲,才有了和漢jian文人胡蘭成的亂世戀情。

  張愛玲的作品,纏綿悱側,淒豔哀絕,令人驚歎不已;張愛玲的身世,千回百折,跌宕起伏,更令人魂魄顫栗、感傷不已。

一、遭遇激情

  張愛玲出身名門,她的爺爺張佩倫是晚清翰林院學士,nainai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女兒。但張愛玲卻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早年父母失睦,終致離婚。

  家學淵博的張愛玲多才多藝,家庭的不幸又使張愛玲早熟。七歲時她就開始寫小說,中學時代在校刊上發表了散文《遲暮》、《秋雨》,小說《牛》、《霸王別姬》,發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一幅漫畫——她用這5元稿費買了一支chun膏。

  1941年,懷著“天才夢”的張愛玲終于掙tuo了家庭的樊籠,只身到香港求學。數年後,張愛玲掙tuo困境,嶄露頭角。

  1943年5月,張愛玲的小說《沈香屑·第一爐香》發表在鴛鴦蝴蝶派作家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雜志上。從此,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沈香屑·第二爐香》、《心經》、《傾城之戀》、《封鎖》等一大批小說、散文及影評陸續見諸報刊雜志。1943年5月至1944年底,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張愛玲共創作發表了1個長篇,6個中篇,8個短篇和40篇散文,總計50余萬字!

  正在這時,張愛玲遇到了胡蘭成。

  胡蘭成于1906年生于浙江嵊縣離縣城幾十裏地的北鄉胡村,自幼生活困窘,在杭州蕙蘭中學上二年級時考取了杭州郵政局郵務生,20歲時娶妻玉鳳。胡蘭成有幾分小聰明,1927年去北京燕京大學謀得一份副校長室文書職位,工作之余常到教室旁聽,因此豐富了學識。北伐時回到家鄉,先後在杭州、蕭山等地任教,之後南下廣西,輾轉南甯、百se、柳州等地,當了五年中學教員。

  1932年胡蘭成的發妻玉鳳病逝,給他很大打擊。當時胡蘭成家境艱難,四chu借貸無門,後來勉強在幹ma那裏借了60元錢草草葬妻,卻招致幹ma的奚落和冷嘲。早年生活的困頓潦倒給胡蘭成留下了很深的記憶,許多年後對這段生活他仍難以忘懷:“我對于怎樣天崩地裂的災難,與人世的割恩斷愛,要我流一滴眼淚,總也不能了。我是幼年時的啼哭,都已經還給了母qin;成年的號泣,都已還給了玉鳳。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不仁。”

  這個從生活底層爬出來闖世界的人,爲了自己的掙紮,爲了改變命運,對人格、尊嚴、道德的價值觀念已相當淡漠,鑄就了一副鐵石心腸。

  1936年“兩廣事變”後,時在廣西教書的胡蘭成因在《柳州日報》等報紙上發表文章鼓吹兩廣與中央分裂受到軍法審判。日後他曾自嘲地說:“我對于政治的事亦像桃花運一樣糊塗。”

  大漢jian汪精衛看中了他的文才,1937年3月委任胡蘭成爲汪派上海《中華日報》主筆,從此決定了胡蘭成一生的命運。上海淪陷後,胡蘭成調到香港任《南華日報》主筆,陳璧君到香港後,把他的月薪由60港元一下增加到360港元,另外還有2000元的“保密費”。從此,這個早就不顧人間是非黑白的自私者,徹底賣身投靠汪僞集團,1939年12月任汪僞政權宣傳部次長、僞行政院法製局長,成了以陳璧君爲首的汪的嫡系“公館派”的一員儒將。

二、一見鍾情

  自1943年1月,張愛玲的《中guo人的生活與時裝》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紀》四卷一期發表後,張愛玲的文章以其獨到的視角,清麗的筆調頗受滬上讀者好評,因爲稿酬優越,她也就樂于接受該刊約稿,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在《二十世紀》上相繼發表了《妻子、蕩婦和孩童》、《鴉片戰爭》、《中guo的家庭教育》、《中guo人的宗教》、《到底是上海人》等影評和介紹中guo文化和文章。

  但張愛玲並不以此爲滿足,她要繼續擴大她的戰果,便攜新寫的小說《沈香屑:第一爐香》、《沈香屑:第二爐香》等小說造訪了著名的鴛鴦蝴蝶派雜志《紫羅蘭》的主編周瘦鵑先生。周瘦鵑看後大爲欣賞,立即在《紫羅蘭》當年的五、六月兩期以頭條刊出。

  對小說的嘗試極大地鼓舞了張愛玲的創作激情,她開始對上海文壇狂轟濫炸。八月,張愛玲的小說《心經》在《萬象》雜志刊出,此後,她的《琉璃瓦》、《連環套》等小說也相繼在《萬象》上刊出。

  幾乎與《心經》發表同時,張愛玲的《茉莉香片》在《雜志》上登了出來,此後又刊出了《傾城之戀》。

  在小說贏來了滿堂彩之後,張愛玲又亮出她的另一樣拿手好戲——散文。她的《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yi記》等著名散文很快在名噪一時的散文半月刊《古今》和散文小說月刊《天地》上刊登出來。

  在1943年大半年的時間裏,滬上文壇幾乎所有重要的文學期刊每期都有張愛玲的作品。從五月份發表《第一爐香》起,短短幾個月時間,張愛玲迅速占領了上海灘幾乎所有最出名、最有影響的文學雜志,而且她最傑出的作品已在這一年相繼問世。在這年的十一月,《洋人看戲及其他》刊于《古今》,《金鎖記》刊于《雜志》,《琉璃瓦》刊于《萬象》,《封鎖》刊于《天地》。文壇登龍,雜志爲徑,文壇的金字塔正是著名雜志堆砌起來的。以此而論,此時的張愛玲如日中天。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淪陷區的大上海這個特定的時空裏,文壇的方方面面,代表不同政治傾向、不同文學趣味的各個文學圈子,似乎都順理成章地接納了這位文壇新人,而且褒獎有加。《紫羅蘭》代表了鴛鴦蝴蝶派的趣味,《古今》承襲了周作人、林語堂的“閑適”格調,而《萬象》堅持著新文學現實主義傳統,《雜志》則想走純文藝的路線,而它們竟一致對張愛玲嘉許和推崇,在新文學史上,這種情況即使不是僅見,也是極爲少見的。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1943年,是文壇上的張愛玲年!

  在1944年初,獲釋不久在家閑居的胡蘭成,看到了《天地》雜志第二期上張愛玲的小說《……

《亂世之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亂世之戀》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