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人物紀實>楚漢狂人王實味

楚漢狂人王實味

中國人物紀實作品

  

黃昌勇

  王實味,一個在中guo現代革命史和現代文學史上引起關注的人物。關于他的命運的結局、對于他的不實之詞的推翻和平反以及他的家人的情況,媒ti均有過報道。本篇以翔實的描述,並循其xing格發展的邏輯,向人們展示了在其漫長的人生中以獨異的xing格禀賦,在風雲際會的時代chao流中鑄就的生命之花的悲劇。

故鄉與家園

  在豫南大地,大別山北麓,淮河之濱,坐落著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潢川,這就是王實味度過童年的地方。這是一座美麗的小城,一條悠悠小河從城中橫貫東西流過,城池也被劃爲南北兩半,在這裏至今還有著很多神奇的傳說。

  史載,在春秋時代,這裏屬于黃guo都城。

  公元前704年,江淮大guo楚舉行諸侯會盟,黃guo雖是小guo,卻傲骨铮铮,拒絕參加。

  公元前656年,楚又會諸侯于沈鹿,黃guo仍不予理睬。

  盛怒的楚guo終于在公元前649年將黃guo吞並,從此黃guo歸屬楚地。

  黃guochuguo疆域的中心,春秋以後,中原文化漸爲楚文化所侵蝕,中原地區形成兩大文化系統,而黃guo恰成一個紐帶起著承轉的作用。

  這樣,楚文化的騒狂和中原文化的雄傲集于一身,構成黃guo百姓特有的xing格特征。

  1906年3月12日,當春天透出第一片嫩綠時,王實味出生于古城樊城鋪一個普通的耕讀人家。父qin王言炳,靠教書種田爲生,清光緒年間中舉,因而周圍城鄉百姓都稱爲王舉人或王孝廉公。王姓是鄉居當地的大戶人家,擁有大量的田産,但獨王言炳無一壟地、一畝田,隨著生齒日繁,家境漸入困頓,當時街上流行這樣一句話:“聽見呼噜噜噜噜,王舉人家喝稀粥。”

  王實味有兄弟jiemei共八人。

  王孝廉公雖然中舉後步入仕途,但他清正剛直,官職微小,並不能改變家境的清貧。他一生不忘教育,晚年仍任縣弋陽高中教職。

  王實味五歲喪母,在繼母和jiejie照料下生活,他自幼就發奮讀書,先隨父qin習誦四書五經,因此打下較爲深厚的guo學根底。父輩的教誨、家庭的熏陶和周遭平民百姓困苦的人生事實都影響著幼小的王實味。

  王實味主要接受的是新式教育,中學時期,他接受了進步老師的教育。他與同學徐智雨、戚宇凡後來成爲中共dang員,徐與戚還是潢川縣dang組織創建者。

  童年的困苦,中學時代的教育,都在王實味此後人生路途的抉擇中留下抹不掉的印痕。

  1923年秋,王實味拿到中學畢業文憑後,即考取設在開封的河南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這件事曾在這豫南小城引起一陣不小的轟動。

  十七歲的王實味從此別離qin人和故土,走向遼闊的人生舞臺,開始漫漫長路的人生之際遇。

苦悶的青春

  河南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是當時開封最好的學校,畢業生大都被送到guo外留學。但由于家庭經濟本來就不好,伯叔們又鬧分家,王實味經濟來源無著,因此他僅在此讀了一年英文,就不得不辍學。

  恰在此時,設在開封南關的河南省郵政局公開招考郵務生,考試科目是中文、英文作文和英語口語。待遇是月薪三十銀元,條件相當不錯。王實味毅然投考,揭榜時,王實味名列榜首。

  王實味考取郵務,在一般人看來是求之不得,可對這位不得不辍學就工的青年來說卻實非心之所願。他對一同考取的另一名派往許昌郵局的同行說,自己才十八歲,正是讀書的大好時光,此切斷一切前程,實在痛心;他憤激地表示在洋人鼻息下求生活,絕對不能忍耐。作郵務只是暫時解燃眉之急,一年後積蓄些錢以同等學曆報考大學。

  果然,1925年夏天,王實味辭去工作,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預科。

  王實味在駐馬店郵局一年的生活情況,我們無從知曉,但他後來留下一部中篇小說《休息》,卻以自傳xing日記ti的形式真實地記錄了他這一年中青春的苦悶。

  小說一開篇,王實味就寫道自己離開學校生活,“懷著滿腹鬼胎走向這黑暗龌龊的社會路上來。心頭不覺有種種疑慮與憂恐,不知此後的世界將向他呈現一種什麼狀態。”

  《休息》由假托名爲黃秋涵的友人寫給實徽的十一封信組成。全篇沒有明顯的故事情節,只任主人公用一支抒情筆致漫暢地寫來。敘說了秋涵從失學到求職做郵局職工再到失望自殺的經過。其情感思想也可見出王實味本人的思考。

  秋涵在信中解剖說自己有著“暴烈的火xing,急躁的xing情”,他不斷閱讀《創造周報》、《東方雜志》等進步報刊,自以爲是“自覺的青年”,這都可看作是青年王實味的實況。

  秋涵在第八封信中表示:“我們青年的使命就是要用我們的力去搗毀一切黑暗的淵窟,用我們的熱血去澆滅一切罪惡的魔火,拯救阽危的祖guo,改造龌龊的社會,乃是我們應有的唯一的目標與責任。”

  青年王實味對黑暗社會的憤激與痛恨,搏擊社會的理想和熱情躍然紙上。

戰鬥在北大的共産dang

  《休息》是王實味于1925年底完成于北京大學的。

  北大當年是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這裏荟集了中guo的一代精英。王實味同王凡西(王文元)、張光人(胡風)等編在一個小班。此時的王實味正值青春年華,滿身是雷是火,他仿佛置身于一個嶄新的天地,矚望到了理想人生的星光。他思想一天天開闊,在共産dang員和進步教師的引導下,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並請求入dang

  1926年春,王實味由北大dang支部幹事、自己的同鄉、河南洛陽人陳清晨(陳其昌)介紹加入中guo共産dang。陳清晨此時就讀于北大哲學系。王實味那時住在北大西齋學生宿舍,緊張的學習生活以外,他常滿懷激情,伏案創作至夜深人靜。20年代中期雖然已是“五四”落chao的苦悶時代,一批來自天南海北的青年卻在古都不時掀起文學新langchao

  1926年7月,王實味創作了近三萬余言的小說《毀滅的精神》,他將目光瞄向創刊已二年多的北京影響很大的《現代評論》。當時《現代評論》發表作者的稿件,除贈送刊物外,一律不付稿酬,可是王實味,這個無名作者在投寄稿件的附信中俨然聲明,要求稿費三十元,否則就請退還稿件,現代評論》負責稿件的陳西滢(陳源)爲這無名作者的要求躊躇起來,他爲此專門開了一次會,結果議決破例支付王實味三十元稿費,此事一時在京城文學圈內傳爲美談。

  一邊學習功課,一邊從事創作,還要參加地下dang的組織活動,王實味的生活充實而又忙碌。

  1926年秋,王實味所在的北大支部又吸收了兩名新dang員:來自湖南的李芬和劉瑩。就是這兩……

《楚漢狂人王實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楚漢狂人王實味》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