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是一部厭世的書,
又或者是一部看透了人生的書?
《鹿鼎記》是一部奇特的武俠小說,或者可說是武俠小說中的異數。
它的主人公完全不會武功,而且也不是什麼俠義的英雄,只是一個亦正亦邪的頑童。
在戲谑的情節推演中,金庸要告訴讀者的是什麼?
以書名推測,這部小說的主題其實與家興亡有關。“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問鼎中原的“鼎”,還有東北的鹿鼎山,埋藏著關于大清
運的龍脈。
事實上正是如此,除了主人公韋小寶外,幾乎所有的人物都在拼命、厮殺,或爲了皇權,或爲了複興明室,或爲了龍脈寶藏,或爲了報仇雪恨,等等,等等。
然而,天地會總舵手陳近南的結局是被人暗算致死,一世英名,一身武藝,落得如此下場。大漢
吳三桂
心積慮,經營多年,仍被康熙剿滅。神龍教教主洪安通最終衆叛
離,在瘋狂中死去。康熙雄才大略,似乎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過得似乎也並不怎麼痛快。還有九難、沐王府衆英雄、李自成、鄭成功後人等等的遭遇,都是哀多樂少。
成功也罷,失敗也罷,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大家絞盡腦汁想得到的《四十二章經》,莫名其妙地,被不知所謂的韋小寶得到。
真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柳柳成蔭。這是曆史的荒謬,也是人生的荒謬。
曆史的神聖光澤,人世的莊嚴外表,在《鹿鼎記》中遭到了徹底的解構。
《鹿鼎記》寫的基本上是史實,只不過加了一個韋小寶,例如康熙謀殺鳌拜、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均爲真人真事,只有一個韋小寶是虛構的。
虛構的韋小寶參與真實的曆史,反映了金庸觀察曆史的一種獨特角度。由于韋小寶的參與,積澱在曆史記述之下的“真相”一一顯現。究其實,曆史不過是一連串的鬧劇,支撐著情節發展的可能只是一刹那的心理波動或某個人的一時沖動。
韋小寶與蘇菲亞公主偷情,並助她成功篡權奪位,令人發笑,也令人深思。一切權力的鬥爭,玩弄的難道不正是韋小寶的把戲?恰如小說中所言:
中立
數千年,爭奪帝皇權位,造反斫殺,經驗之豐,舉世無與倫比。韋小寶所知者只是民間流傳的一些皮毛,卻已足以揚威異域,居然助人謀朝篡位、安邦定
。其實此事說來亦不稀奇,滿清開
將帥粗鄙無學,行軍打仗的種種謀略,主要從一部《三
演義》小說中得來。當年清太宗使反間計,騙得崇祯皇帝自毀長城,殺了大將袁崇煥,就是抄襲《三
演義》中周瑜使計,令曹
斬了自己
軍都督的故事。
而韋小寶煽動俄士兵造反的汁策,實際上也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那就是:讓群衆的慾望之河決堤。
韋小寶心想:“滿清來中搶江山,鞑子兵搞揚州十日,殺人放火,
婬擄掠,老皇爺就此做成了皇帝。他
的,我叫他們搞莫斯科十日,搞得天下大亂,越亂越好。和尚打傘,無法無天!若不如此,怎搶得到皇帝做?”
于是,他對蘇菲亞說:“你叫大家進莫斯科城打仗,殺人放火,答應他們做將軍大官,有很多很多金子銀子,大家搶美女做老婆!”
接下來,蘇菲亞站在廣場上的演說,以及底下的群衆反應,實爲人類曆史上許多“革命”的縮影。在冠冕堂皇的旗幟下,驅動力是金錢與美女,人成了慾望的奴隸和打手。
蘇菲亞站在階石上,大聲說道:“火槍手們,你們都是羅刹的勇士,爲
家立過很大功勞。可是你們的饷銀大少了,你們沒有美麗的女人,沒有錢花,酒也喝不夠,住的屋子太小、太不舒服。莫斯科城裏有很多有錢人,他們有好大的屋子,有很多仆人,有很多美麗的女人,你們沒有。這公平不公平啊?”
衆火槍手一聽,齊聲叫道:“不公平!不公平!”
蘇菲亞道:“那些有錢人又肥又蠢,吃得好像一頭頭肥豬,如果跟你們比武,打得過你們麼?這些富翁的槍法難道勝過了你們?他們的刀法難道勝過了你們?他們爲家、爲沙皇立過功勞麼?”她問一句,衆火槍手就大聲回答:“牟特!”
蘇菲亞又道:“你們應當做將軍,做富翁!
你們個個應當升官發財……”
就是這麼幾句平淡無奇的話,卻將群衆煽動得熱火朝天。爲什麼?因爲抓住了人內在的願望,那種強烈的被壓抑的願望。如果仔細去研究一切的群衆運動,則會發現,運動的領導者總是激發了此一類的潛願望,群衆才可能“揭竿而起”。
因爲慾望,便有了革命,有了戰爭,有了人與人之間無休無止的爭鬥,有了曆史的進步。但最後,人人都成了慾望的犧牲品。
連韋小寶這樣一個在人世混得溜溜轉的“活寶”,也感到了厭倦,終于從心裏喊出:“老子不幹了!”
慾望化的世界是一個立的世界。
好與壞,正與邪,是與非,忠與,不是能夠截然判斷的。在多元的視角裏,它們之間的界線若隱若現,有時甚至了無蹤迹。
就大的方面而言,康熙是滿清的皇帝,是全漢人的死敵,但他卻是一個“好皇帝”。他對韋小寶說:“明代的皇帝沒有一個能像他自己那樣勤政愛民。假定人民的希望是安居樂業,那麼,在他的統治下,人民達成了他們的希望。爲什麼還要無事生非,想把他趕出中原?只不過是名份之爭罷了。”
韋小寶將這個意思轉述給顧亭林這樣有學問的人,後者也是一時語塞不知何以對答。這就注定了壯烈的反清複明運動失敗的必然。
再就小的方面而言,同是反清複明,天地會、沐王府、九難各有所主,而李自成則完全是個“造反派”,吳三桂則是反複無常的“雄”。他們互相指責,自以爲是,在旁人看來,吵吵鬧鬧的,內裏卻不免荒唐。一個敗落了的王朝,居然還在爲“正統”、“名份”爭執不休。
在鄭成功的小政權內,宛如一個縮小的皇宮,骨肉相殘,權貴傾軋。在曆史風雲中飄搖的身影,那種跌爬的姿勢,同樣叫人不勝唏噓。
書中除了像吳之榮這樣明顯的反角,或像陳近南、吳六奇這樣明顯的正角外,大多數人只是生活中的真實的“人”,無所謂好壞。在這樣的環境,他可以成就好事,在那樣的環境,他又可以成就壞事。例如韋小寶手下的一些爪牙,或者像鄭克塽、海老公之類的人物,完全看你從什麼角度去判斷。
至于本書的主角韋小寶,則更是一個難以言說的人物。
有人贊韋小寶,說他聰明伶俐,辦事妥當;有人罵韋小寶,說他詐浮滑,不明忠義。幾乎可分成兩派,各有道理,互不相讓。
現實中是不可能有韋小寶這樣一個人物的:一個小小的孩童,竟然可以在皇宮、官場、異族、秘密幫會的爭鬥中,履險如夷,逢凶化吉。每一個成名的人物,都被他弄得貼貼服服,言聽計從。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小孩子呢?但當你讀《鹿鼎記》的時候,就覺得他是站在身旁,擠眉弄眼,精靈古怪,伺機向你惡作劇的小頑童。
相對比梁羽生關于同一曆史時期的作品,金庸的描寫顯然要深刻得多。他有意無意地將曆史的全部複雜,也包括人
的複雜
,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並沒有作出什麼結論,卻讓人久久地沈思。
不僅如此,在這部小說中,金庸對于道德的兩難有著獨到的會,並且將世間的虛僞假象昭示無遺。
韋小寶用下三濫的功夫去對付茅十八的敵人,救了茅十八。而茅十八則告誡他:“這等下三濫的行徑,江湖上最給人瞧不起,比之下蒙葯、燒悶香,品格還低三等。我甯可給那黑龍鞭史松殺了,也不願讓你用這等卑鄙無恥的下流手段救了命。”
韋小寶卻說:“用刀殺人是殺,用石灰殺人也是殺,又有什麼上流下流了?要不是我這小鬼用下流手段救你,你這老鬼早就做了上流鬼啦。你的大可不是受了傷麼?人家用刀子剁你大
,我用刀子剁人家腳板,大
跟腳板,都是下身的東西,又有什麼分別?”
這或許有點強詞奪理,卻也觸及到了關鍵問題。往深裏想,道德原是遊移不定的,而許多“美好”的幌子,也只是人類自欺欺人的把戲。
難怪到得小說結尾,榮華富貴、金錢美女俱一一得手的韋小寶會這樣感歎:
“天地會衆兄弟逼我行刺皇上,皇上逼我去剿滅天地會。皇上說道:‘小桂子,你一生一世,就始終這樣腳踏兩條船麼?’他的,老子不幹了!”心中一出現“老子不幹了”這五個字,突然之間,感到說不出的輕松自在……
行走在人世間,就是難、難、難!無論你做什麼,怎樣做,都不可能圓滿,不可能完美無瑕。那麼,最好就是不做,不做才能達臻圓滿。
《鹿鼎記》對于曆史,對于人世,充滿了諷刺,也充滿了洞察和懷疑,似乎是一部厭世的書。或者,換一句通俗的話,是一部看透了人生的書。所以,在《鹿鼎記》以後,金庸再也不寫小說了。
還有什麼可說呢?
……《人世空茫》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中國現代人物傳記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