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傳習錄上一小節],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爲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葯。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
【6】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但 宋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似亦見得大略。但朱子之訓,其於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
』,皆有所證據。以是未能釋然」。先生曰,「子夏笃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於心,安可狃於舊聞,不求是當?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於心
,亦何嘗苟從?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 吻 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訓,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盡心知
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
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錯訓格物。只爲倒看了此意,以盡心知
爲物格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愛問,「盡心知
,何以爲生知安行」?先生曰,「
是心之
。天是
之原。盡心即是盡
。『惟天下至誠爲能盡其
,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盡也。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與天爲二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尚與天爲二。此便是聖 之別。至於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敢學者一心爲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爲善的心變動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壽夭,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事天雖與天爲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個困勉的意在。今卻倒做了,所以使學者無下手
」。愛曰,「昨聞先生之教。亦影影見得功夫須是如此。今聞此說,益無可疑。??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
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
,即事
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只是個誠意。誠意之功,只是個格物。
【7】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
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埋即是明明德」。
【8】又曰,「知是心之本。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複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9】愛問,「先生以博文爲約禮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請開示」先生曰,『禮』字即是『理』字。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隱微不可貝者謂之理。只是一物。約禮只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用功。如發見於事
時,就在事
上學存此天理。發貝於事君時,就在事看上學存此天理。發見於
富貴貧賤時,就在
富貴貧賤上學存此天理。發貝於
患難夷狄時,就在
患難夷狄上學存此天理。至於作止語默,無
不然。隨他發見
,即就那上面學個存天理。這便是博學之於文,便是約禮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10】愛問,「『道心常爲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以先生精一之訓推之,此語似有弊」先生曰,「然。心一也。未雜於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僞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三心也。程子謂人心即人慾,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今曰『道心爲生,而人心聽命』,是三心也。天理人慾不並立。安有天理爲主,人慾又從而聽命者」?
【11】愛問文中子韓退之。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儒也。後人徒以文詞之故,推尊退之。其實退之去文中子遠甚」。愛問何以有擬經之矢。先生曰,「擬經恐未可盡非。且說後世儒者著述之意與擬經如何」?愛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無。然期以明道。擬經純若爲名」。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劾法」?曰,「孔子刪迦六經,以明道也」。先生曰,「然則擬經獨非效法孔子乎」?愛曰,「著述即於道有所發明。擬經似徒擬其迹。恐於道無補」。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仆還淳,而貝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 於世也?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也。使道明於天下,則六經不必述。刪述六經,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義晝卦,至於文王周公。其間言易,如連山歸藏之屬。紛紛籍籍,不知其幾。易道大亂。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風??盛,知其說之將無紀極,於是取文王周公之說而贊之。以爲惟此爲得其宗。於是紛紛之說盡廢。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書詩禮樂春秋皆然。書自典谟以後,詩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婬哇逸蕩之詞,蓋不知其幾千百篇。禮樂之名物度數,至是亦不可勝窮。孔子皆刪削而述正之,然後其說始廢。如書詩禮樂中,孔子何嘗加一語?今之禮記諸說,皆後儒附會而成。已非孔子之舊。至於春秋,雖稱孔子作之,其實皆魯史舊文。所謂筆者,筆其舊。所謂削者,削其繁。是有減無增。孔子述六經,懼繁文之亂天下。惟簡之而不得。使天下務去其文,以求其實。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後,繁文益盛,天下益亂。始皇焚書得罪,是出於私意。又不合焚六經。若當時志在明道,其諸反經叛理之說,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刪述之意。自秦漢以降,文又日盛。若慾盡去之,斷不能去。只宜取法孔子。錄其近是者而表章之。則其諸 悖之說,亦宜漸漸自廢。不知文中子當時擬經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於其事。以爲聖人複起,……
《傳習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