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日本危機

日本危機

經濟類作品

  

  九十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增長的反常狀態

  在1984至1991年的11年中,日本取得了年平均速度4.58%的經濟增長。這在發達guo家中是首屈一指的。進入九十年代時,發達資本主義guo家先後觸發了最新一輪的周期xing經濟危機或衰退。按年度劃分,美guo進入危機最早(1990年),複蘇也較早(1992年),高漲時期也持續得相對長一些。西歐加入危機比美guo晚一年,危機持續的時期比美guo要長(1991至1993年)複蘇與高漲十分短暫,眼看著現在又要進入新的衰退了。西歐的經濟學們幹脆將九十年代以來這種獨特的現象稱之爲“增長衰退”,頗爲不少美guo的經濟學者們所認同。無論是七十年代的“滯脹”,還是九十年代的“衰長”,在我們看來,都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在六十年代與七十年代之交,由于戰後經濟增長“黃金時代”的終結,而引發的具有普遍xing的重要經濟特征。日本比西歐進入危機又要晚一年(1992年),自那以來它的表現竟一蹶不振。1992至1995年,日本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跌到了1%以下;投資率頭3年連續下降,1995年則幾乎是零增長,因此,當著北美和西歐都先後以九十年代初的一輪衰退中複蘇過來並即將跌出景氣狀態的時候,日本經濟卻tuo離了世界xing經濟周期波動的同步xing,仍然陷在蕭條中苦苦掙紮。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日本經濟九十年代以來的反常狀態。它曾使許多西方經濟預測家們跌破了眼鏡。諾大的一家英帝guo銀行——霸菱集團,也因其駐新加坡的一個交易員在日經指數期貸合約的投機買賣中,錯誤地把巨款壓在了日本經濟波動的guo際同步xing上,而最終導致200多年曆史老牌銀行的破産。人們也許還記得,剛邁入九十年代時,日本是唯一的一個在各級政府財政結算總額中(包括社會保險費用在內)有盈余的發達guo家。在此後的蕭條歲月中,從1992年夏至1995年秋,日本政府已製定與實施了7個刺激經濟成長的擴張xing財政支出計劃。其花費累計共達14.2億日元或9600億美元,約爲日本gdp的14%,其中已撥付6540億美元。預計1996年日本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將占gdp的4.2%,比美guo還將高出一倍多。與此同時,日本中央銀行將貼現率從1991年的61%直降到1995年第四季度的0.5%,實際利率已接近零。日本政府4年來使盡了西方經濟學教科書開出的關于反危機宏觀調節的所有解數,既大規模地增加公共開支與消費,又大力推行擴張xing的貨幣政策。無怪乎西方有人把這一時期的日本經濟,稱之爲“檢驗主流學派宏觀調節理論最理想的實驗場所”。然而,日本經濟走出蕭條的再起動卻一拖再拖,與付出的代價和期望相比,差距遙遙甚遠。這究竟是爲什麼呢?雖然日本“拳頭”産品部門的出口量占該部門生産量的比重一般都在近50%以上,但從整ti看,日本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並不高,只不過20%多。因此,日本經濟停滯的主要原因應當首先從其guo內經濟出現的問題中去尋找。日本銀行的運行狀態,是決定日本經濟命運的神經中樞。這當然是與當代西方經濟中,銀行消費信貸已成了支撐guo內市場社會消費購買力的主要條件分不開的。然而更爲重要的是,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靠政府産業政策“行政指導”下的銀行融資促成的,它遠遠超出了私人資本積累所能達到的速度和規模,也造成了日本企業不同于歐美其它發達guo家企業的高資産負債率。後者的企業負債率在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間,而日本企業資産的70%依賴于企業外部的融資,大部分來自銀行貸款,企業直接發行的債券與gu票,僅占次要的地位。日本法人企業的資産負債率更高。九十年代以來,日本銀行業累積了巨額的呆帳。這給在企業個數、雇工人數、産值和銷售額都幾乎占其guo內總額大多數的日本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困難。據日本民間信用機構的調查,目前日本銀行至少有80萬億日元的呆帳,其中有半數以上估計是無法收回的壞賬。西方金融界也認爲,日本銀行業呆帳總額可能高達6500億至8000億美元,爲美guo金融機構問題最嚴重的1990年前後呆帳數目的三倍。在日本大和銀行紐約分行虧損11億美元從事美guoguo債券交易的欺詐行爲曝光之前,日本大藏省曾公布過它自己對銀行呆帳總額的估計。總數約爲4900億美元,其中壞帳在980億至1470億美元左右。美guo利用大和銀行事件,沈重地打擊了日本銀行在guo際金融界的地位和信譽。爲了重建日本銀行業的guo際形象,1995年11月大藏省正式公布了據稱是嚴格依據日本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的報告而統計出來的有關呆帳總額的最新數字。截止1995年9月,日本銀行業的呆帳總金額爲3670億美元,其中壞帳額1796億美元(約爲1994年日本guo民生産總值的3.9%)西方金融界許多人對這一數字仍持懷疑態度。日本銀行的巨額呆帳,是八十年代後半期guo內泡沫經濟盛行的産物。由狂熱的證券投機和房地産投機造成的虛假繁榮,是市場泡沫經濟的一般特征。八十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將公共公司和長期嚴重虧損的guo營鐵路私有民營化的措施,是引發泡沫經濟的直接原因。當時每gu帳面價值五萬日元的公共公司gu標,被政府以20倍的溢價向私人抛售,進而在gu市上炒至300萬日元一gu。東京gu市迅疾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投機langchao。許多公司爭先發行新gu上市,在短期內攫取豐厚利潤後,又重新投入gu市購買其它公司上市的增gu。日經指數在八十年代後期一度升到40000。許多投機者在37個月中獲得百分之百以上的暴利。狂熱的投機風chao崩盤後,日經指數接連重挫,1995年7月跌至14000的谷底。在證券投機風chaolang尖上,guo營鐵路的私有化火上加油,又觸發了一場空前的土地投機langchao。原爲“guo鐵”所有的土地,被房地産公司和住宅建築公司等一次次地倒手炒賣。銀行則向土地投機商們毫無節製地提供貸款。一時間大都會地區的地價成了世界上最昂貴的地産,每3.3平米高達一億日元。土地價格的暴漲,順著鐵路沿線迅速向中心城市的外圍和地方市鎮漫延,使從事實業的企業無法在經濟上承擔,許多老年和低收入的房客成了無家可歸者。八十年代後期湧入日本房地産業的銀行貸款中,積累至今共有50萬億日元(約合4000多億美元)成爲呆帳。在泡沫經濟盛行期的日本,兩gu投機langchao相互推波助瀾,愈演愈烈。土地投機攫取……

《日本危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日本危機》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