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四、知識資産(8篇)

四、知識資産(8篇)

經濟類作品

  新勞力經濟學

  一位新相識的朋友,見我屢次爲文談及産權的問題,認爲我過于著重物質資産,忽略了人類知識資産的重要。但屈指一算,我起碼已有五篇用中文寫的文章是提及了知識資産的。我也曾指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比起文革期間中guo對知識的破壞,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不可相提並論。可能因爲我從來未用“知識資産”爲主題,我要強調的就不夠明顯了。

  在“中guo會走向資本主義嗎?”這本小書裏,我指出知識貧乏是目前中guo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也指出目前在中guo,人力資源——包括知識資産——並非私有。但舒爾茲(t.w.schultz)閱讀這論文後,竟來信說:“爲甚麼你不提及那最重要的知識資産?爲甚麼你說中guo沒有多量的私有産權,人力在中guo就不是私産嗎?”這指責令我莫名其妙!

  舒爾茲是因鼓吹知識資産(human capital)的重要xing而獲諾貝爾獎的。我若在文章內不是每段都提及這種資産,他就可能認爲我輕視了它!但舒爾茲怎可以認爲人力資産——這包括知識——在中guo是私有的資産呢?他曾到中guo講學,怎會連中guo人民沒有自由選擇工作或沒有自由轉換工作的權利也不知道?私有産權的定義,是包括自由轉讓,自由選擇合約的權利。在人力及知識的資産上,這些權利在中guo是沒有的。所以這些資産在中guo不能算是私産。

  缺乏了人力資産的自由轉讓或自由買賣的權利,知識的發展或增長就一定有極大的障礙。單就是這一點,中guo要實現現代化就言之過早了。這個重要的問題我會稍後向讀者詳加解釋。

  馬歇爾(a.marshall)是第一個經濟學名家認爲知識是資産中最重要的。我同意這觀點,且准備在下一篇文章以自己的見解加以分析。人力及知識到了費沙的手上,就被一般xing地歸納爲資産。以費沙之見,任何可以引致有收入的東西都是資産,而這些資産的市值就是資本。這個一般xing的概念,比起馬克思的資本論,相去甚遠。而馬克思的各種矛盾,到費沙以後就漸變成爲曆史了。可惜費沙的經典之作“利率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est )至今還未見有中譯本。

  近20年來,勞力經濟學(labour economics)漸被稱爲新勞力經濟學。究竟“新”在何chu呢?主要的就是加多了知識資産的投資(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除舒爾茲以外,這門學問的高手包括貝加(g.becker)、銘沙(j.mincer)、路易士(g.lewis )、雷斯(a.rees),及他們的多個得意弟子。在近20多年來新崛起的重要經濟學說中,新勞力經濟及産權經濟(後者包括交易費用)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是因爲它們有很強的解釋能力。

  既然遠在19世紀末期,馬歇爾就認爲知識資産最重要,爲甚麼“新”勞力經濟學要到近20多年來才盛行呢?我自己的答案是,知識及科技的進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突飛猛進,令人矚目。有人認爲近30多年來在科技上的進展,要比過去的3000年的總和還要大。姑勿論這觀點是對或是錯,近30多年進展的驚人是無可否認的。馬歇爾有先見之明,但新勞力經濟學的盛行,似乎是受了事實說服力的影響。

  在知識科技發展最快的30多年中,中guo不僅閉關自守;更爲甚者,就是中guo執政者在這期間內將知識加以慘無人道的摧殘!這是中guo的不幸。又因爲中guo有世界上1/4的以天賦馳名的人口,這摧殘是全人類的不幸!

  過去的畢竟是過去了,希望還在將來。在知識的問題上我應寫些甚麼呢?我還是重施故技,寫點知識資産與産權的關系吧。中guo的經濟困難是製度上的問題(這點中guo執政者似乎是不同意的);經濟製度是産權的問題(這點中guo執政者可能不同意):知識是一種資産(這點中guo執政者似乎是同意的):知識科技對中guo現代化是極其重要的(這點中guo執政者顯然同意)。且讓我在下一篇文章,先從“同意了”的一方面說起。

  1984年3月30日

  重要的知識資産

  在自由市場的製度裏,專業人士靠知識而得可觀收入的例子,比比皆是。縱使被一般人認爲是極平凡的專業,在香港要有安定可靠的收入並非難事;沒有專長而有良好普通常識的人,只要肯幹、有信用,何愁找不到雇主或想不出可以謀生的小生意。知識幫助生産,市場于是就獎勵知識,這是淺顯不過的道理。話雖如此,幾個古老相傳的謬誤卻把知識的價值大大地低估了。

  在19世紀初期,英guo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malthus)的人口論就大幅度地低估了知識對生産的貢獻。馬爾薩斯認爲,土地及其他天然資源有限,而人口日益增加,長此下去,僧多粥少,人民生活shui平下降是必然的事。這個見解,在20多年前的經濟發展學說中,仍是存在的。盡管今天還有小部分食古不化的學者繼續在做夢,但反證的事實卻甚爲明顯。30年前世界的人口是24億,現在是40多億。比起馬爾薩斯的時代,現在的人口總量增加了好幾倍,但同期內人民的生活shui准卻大大地提高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及天然資産雖然增長不多,但知識資産卻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我不是說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永遠是錯的,因我不敢肯定知識及科技會永無止境地增長。但馬爾薩斯低估了知識的增長率,低估了知識對生産的貢獻,卻是無可否認的。

  自18世紀中期的英guo工業革命以至現在的200多年中,支持勞工的人都有一個科技的神話。這就是科技的發展會使失業增加,所以科技對社會是有害的。這見解也早被事實推翻了。多了知識,就多了産品的種類,也就因而增加了勞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因爲缺乏知識而要每星期工作60小時才足以糊口的人,若能增加知識,工作時間可以減半而生活shui准仍可提高。

  當然,知識科技的增長對某些人在比較上是有所不利的。那些選擇了以時間勞力去爭取加薪而不將時間投資在知識的增長,或那些向勞工收費的工會主使人,都會因社會知識的增加而受到比較上的不利,甚至可能受損。跟任何投資一樣,知識的投資是要競爭的。不參加這種競爭的人,在一個因爲競爭而增加知識的社會裏,怎會不相形見绌?靠罷工或遊行示威來增加收入,在自由市場中實非善策。

  有些人認爲知識——尤其是書院裏所學的知識——不重要,因爲往往學非所用。這見解也是錯了的。讀化學,卻去做生意,……

《四、知識資産(8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四、知識資産(8篇)》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