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經濟解釋之二:經濟學常夾雜主觀感情

經濟解釋之二:經濟學常夾雜主觀感情

經濟類作品

  我坐在書桌前,拿起筆來,想著人類在科學上的驚人成就。科學是有系統地解釋現象的學問,這是很有意思的。人爲萬物之靈,一點不錯:我們腦子的發達,與其他生物相比,距離不可以道裏計。感情的表達是藝術;理智的分析,卻是科學了。但人的感情往往與理智混淆。這樣,科學上的推斷可能被感情左右,搞得拖泥帶shui,但也可以精彩絕倫,使人覺得妙不可言。是的,科學可以有藝術的美。

  向美追尋,是人之常情,所以科學也有“唯美派”。但科學的本質可不是藝術。前者是以闡釋現象爲主旨的。另一方面,人到底是人,不能冷若冰霜,半點感情也沒有。因此,說某一個科學理論是一件藝術作品,是恭維的話了。問題是,僅僅是美而不能解釋現象的,是美中的不足,失卻了科學的功能。科學家既然是人,我們不能期望他們是人類的例外,毫無感情,但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學上濫用的。原則很簡單:科學的著作可以將客觀分析與主觀感情結合、並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只要能這樣做,科學文字倒大可加上感情之辭,點綴一下,減少枯燥,增加其可讀xing

  以經濟學來說,主觀感情與客觀分析的清楚劃分是比較困難的。這並非說不能做到,而是比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等——困難。經濟學是解釋人類行爲的科學。困難是,經濟學者也是人,于是就難以避免地將自己的價值觀連帶在一起,甚至以主觀的喜惡作爲科學的結論。優秀的經濟學家在分析時有“忘我”之能;這是一心二用的本領了。天生有所不逮者,則要多加鍛煉的。

  第一節:現象必有規律

  我的書桌在窗旁。是深秋了。紗窗外,風搖翠竹。在人煙稠密的香港,窗外可以見到茂林修竹的環境是不容易有的。杜甫所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香港的人見不到這景象也會相信,那是爲什麼?是深秋,這裏的竹還綠得可愛,那又是爲什麼?今年的氣溫下降得較早,只不過十一月初,已寒氣逼人。兩個月前我在窗外還見到的蝴蝶,現在已不知所終。但我知道,明年六月蝴蝶還會再來。我怎能這樣肯定呢?

  窗是向東的。我每天在晚間寫作,沒有在書桌旁見到太陽的上升,已有好幾年了。但我不用看見,也敢跟任何人打賭,在早上我可以在書桌旁的窗外見到太陽。我見到海,知道海shui是鹹的,也知道chaoshui的高低與“月有yin晴圓缺”有一定的關系。少年時,我是釣魚能手。見到海,我就想起釣魚樂事。釣者負魚,但卻知道魚的品xing。月圓之夜,烏雲蓋天,是釣黃腳鱲的大好時機。這是規律。

  大自然的規律是任何識者都會同意的。人的行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向窗外遠眺,香港置地公司所建的置富花園的房屋,與政府所建的廉租的華富村,一左一右。後者比前者人煙稠密,任何人都會同意,不用調查了。在這些住宅區中較近我家的碧瑤灣,人口的密度比置富的還小一點。較高級的住宅,人口密度較低。這是規律。在更近的山坡上,木屋三三兩兩。這些木屋很簡陋,是僭建的。僭建的房子沒有地權,比有地權的房子簡陋得多了。這也是規律。

  是的,不管是大自然或人爲的現象,都有規律可尋。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找到任何現象,是完全沒有規律的——雖然有些現象,其規律要深入研究才能發現。現象有規律,自古皆然。我們知其然,但不一定知其所以然。既知其然,就很想知其所以然,這是人的好奇心。我們要作解釋,科學也就由此而起。

  科學的形成是基于三個重要的信念,是任何對科學有興趣的人都要遵守的。第一,凡是現象或行爲,其存在是靠主觀的判斷,而大家決不能在這主觀上有分歧。我說太陽正在上升,是我個人的主觀判斷,要是你不同意,認爲太陽正在下降,那麼我和你就不可能一起科學地解釋太陽的現象了。我看見的是花,你看見的也是花;我說下雨,你也同意雨在下著,是科學一般化的第一個條件。當然,世界上有一些人,什麼也不同意。這些人非與科學絕緣不可。

  奇怪的是,大家對主觀現象的認同,是莫名其妙地容易一致的。一個現象,就算是主觀不同,同意這現象的存在也不困難。例如,有se盲的人,會同意某一種他自己看不到的顔se的存在;失聰的人,聽而不聞,但也不會否認有聲音這回事。

  主觀的現象被客觀地認同、共信,是科學的一個基礎。但有一些主觀的事,是不能爲大衆所認同,難以共信,所以這些事是科學以外的了。例如,中guo大陸常提及的特異功能,信者言之鑿鑿,但不相信的人也屈指難算。我在北京曾看過最有名氣的特異功能的表演,認爲是假得離譜,就不相信了。特異功能是科學以外的事,不僅因爲我不相信,也不僅因爲很多人不相信,而是因爲沒有人曾嚴格地以考證的辦法,使不信者信服。這好比一些人相信上帝,另一些人絕不相信,而從來沒有人成功地證實上帝的存在。這不是說基督教或其他宗教沒有意義,而是說宗教並非科學。

  科學的第二個信念,是前文提過的:所有被衆所認同的現象,都是有迹可尋,有規律的。某些現象的規律,是要經過很大的努力才能發現或被證實。經驗告訴我們,現象的規律一向都是那樣墨守成規,所以一個新現象的發現,雖然其規律不易找到,但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一定會堅信這規律的存在,百折不撓地尋求。

  爲什麼現象的規律是這樣重要呢?答案是:假若現象的發生毫無規律,完全是隨便或偶然(random)的,不可能知道與任何其他現象有聯系,那麼這現象就不可能被有系統地解釋了。無迹可尋的現象,事前既無迹象,事後也沒有根據,好像是耶稣升天似的,不能以邏輯推斷。科學之所以成爲科學,是因爲世界上沒有毫無規律的現象。

  這就帶來第三個必需的信念了。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一定要堅信任何事情的發生,決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推測(不是預測)與解釋是同一回事。假若我們推測在某一些情況下,由于某種緣故,某一種現象就會産生,那麼這現象的産生就算是被解釋了。例如,蒼蠅的飛行速度不及飛機快,但因爲牛頓的萬有引力,在機艙內蒼蠅可以向前飛。解釋蒼蠅在機艙內可以向前飛,與推斷蒼蠅在機艙外飛時則不及飛機快,是用同一理論。假若蒼蠅與飛機速度毫無規律,又或是這二者的速度在不同情況下無法比較,那麼我們就無從解釋機內或機外的飛行現象,科學又從何說起呢?

  主觀的現象要被衆所認同,得有固定的規律,而其發生或出現,是必有原因的。這些是科學的必需條件。

  第二節:事實不能解釋事實

  在科學上,現象(phenomenon)、事實(fact)、行爲(behavior)或觀察所得(observation)是同一回事——雖然有些現象是不能由肉眼觀察到的。

  解釋現象是需要非事實的抽象理論的。爲什麼事實的解釋要牽涉到抽象的思想那方面去呢?答案是:事實的規律不能不言自明,自我解釋。天下雨,天上一定有雲——這是現象的規律——但雨的出現不能解釋雲的存在。小麥在泥土中生——這是規律——但泥土不能解釋小麥。私有産權帶來經濟繁榮——這也是規律——但繁榮不能解釋爲什麼有私産;倒過來說,也沒有解釋能力。事實的規律只可以使我們知其然,但卻不能使我們知其所以然。

  假若甲種現象的發生會連帶著乙種現象的發生,而我們跟著說甲解釋了乙,或乙解釋了甲,我們就會有兩個困難。第一,世界上的現象規律何其多也。數之不盡的現象規律,假若真的能自我解釋,那麼在任何一門科學內,理論就汗牛充棟,各個不同,毫無一般xing的解釋能力了。一個現象若真能解釋另一個現象,那麼只要某一現象的規律被發現了,我們于是以爲這規律就有了自我解釋,那麼人的推理思想又有什麼用場呢?第二,有規律的現象,在不同的情況下,其規律可能會改變。例如,羽毛應該下降,但在風中卻可能上升。若以風解釋羽毛的上升,那麼有風而石頭不上升又怎樣了?我們應該以什麼原則來分門別類呢?我們要找的原則,是一個科學的原理或理論。我們可以說,科學的一個用途,是將現象分門別類,作有系統的安排。

  賓納(k.brunner)說:事實不能以事實作解釋。佛利民(m.friedman)說:事實的規律是要被解釋的。在經濟學界內,說得最好的還是馬歇爾(a.marshall):“這些爭議的經驗告訴我們,除非經過理智的考究與闡釋,我們不可能從事實中學得些什麼。這也教訓了我們,使我們知道最魯莽而又虛僞的,是那些公開聲言讓事實自作解釋的理論家,而或者無意識地,自己在幕後cao縱事實的選擇與組合,然後提出如下類的推論:在這之後所以這就是原因。”

  (《經濟解釋》之二)

……

《經濟解釋之二:經濟學常夾雜主觀感情》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經濟類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