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可能被事實推翻的重要
假若讀者問:在整個科學方法的結構中,哪一點最重要?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理論的推測一定要“可能被事實推翻”。不可能被事實推翻的理論,是沒有解釋能力的。可以說,所有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的主旨,是要創立一些可能被事實推翻的句子或言論來作推測的。換言之,科學不是求對,也不是求錯;科學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實推翻”!可能被事實推翻而沒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證實(confirmed)了。前文我說過,推測現象的發生與解釋現象是同一回事。推測可能被現象推翻,但卻沒有被推翻,現象的發生證實了推測,那麼現象就算是被解釋了。當然,一個現象可以有多個理論解釋。我將會在下文談及不同理論的取舍問題。
但這裏我要說的重點是:不可能被事實推翻的理論之所以沒有解釋能力,是因爲這樣的理論不可以被事實驗證。套套邏輯不可能錯。既然不可能錯,又怎可能被事實推翻呢?一個可能被事實推翻的理論,是一定要可以在想像中是錯了的。套套邏輯不可能錯,連在想像中是錯了也不可能,所以沒有解釋力。除套套邏輯外,我們還可以指出其他四種情況,可使理論不能被事實推翻,因而廢了理論的解釋力。這些是第五節及第六節的內容。
可能被事實推翻是重要的,但假若一個理論的推測被事實推翻了,我們只有兩個選擇。其一是將現有的理論放棄,另創理論;其二是設法附加條件以資挽救,但正如前文談特殊理論時提及過,這樣挽救理論須付代價,而代價是不應過大的。今天可能被事實推翻而沒有被推翻的理論,明天可能晚節不保——這是科學進步必有的過程。但今天還沒有被推翻,在今天也就有其用場。解釋現象的用場是衡量理論的最重要准則。理論是不應該以對或錯來衡量的。
以句子或言論作推測,是以可以被驗證的含意(testable implication)爲主。這些含意是由理論推出來的。在邏輯學上,最重要的含意規則很簡單:假若a的發生含意著b的發生(a→b),那麼b的不發生就含意著a的不發生(not b→not a)。這是最基本的驗證方法。舉一個例:假若下雨(a),天上就一定有雲(b),其含意是,沒有雲(not b)就一定沒有雨(not a)。假若沒有雲但卻有雨,那麼下雨(a)必定有雲(b)之說就被事實推翻了。
驗證一個理論含意的唯一辦法,是以事實反證。這點很重要。要驗證下雨必定有雲這個含意(驗證a→b),是要以沒有雲就沒有雨(not b→not a)的事實作反證。以沒有雨就沒有雲(not a→not b)來驗證,是一個很常見的謬誤(在邏輯學上,這謬誤叫做fallacy of denying the antecedent)。a的發生含意著b的發生,a的不發生完全不含意著b會怎樣。說沒有a就沒有b,是謬論,但在謬論中過日子的人何其多也!例如,經濟學假設每個人都會爲自己爭取最大利益(a),所以在某些局限條件下,每個人都會努力工作(b)。有些低手認爲人不一定爭取最大利益(not a),所以在同樣條件下每個人不一定努力工作(not b);這是謬論。
一九四六年,一個名爲納斯德(r.a.lester)的經濟學者,發表了一篇舉世矚目的文章。他調查研究波士頓的私營運輸公司雇用司機(駕駛員)的政策之後,就直指經濟學上大有名堂的“邊際生産定律”是錯了的(“邊際”一詞,過些時我才作闡釋,該詞于此並不重要)。根據經濟學的假設,每一個私營企業會設法爭取最高的利潤,所以在雇用貨車的駕駛員時,在邊際上一個駕駛員的生産貢獻所值,是會等于他的工資(這就是“邊際生産定律”其中的一個含意)。納斯德遍問波士頓的運輸公司的主事人,發覺他們往往不管“爭取最高利潤”爲何物,所以就說,邊際生産定律是錯了:駕駛員的工資,不會等于他們在邊際上的生産價值的。這就好像上文所說的沒有雨就沒有雲的謬誤。
我可舉一個有趣(而非事實)的例子,來說明“a→b,所以not a→not b”這個謬誤。話說有一群人,每個都是白癡,對世事茫然不解。經濟學者卻假設他們每個人明智地爭取最大的利益。事實上,這些人都是白癡,所以這個經濟假設顯然是錯了。這些白癡聽說汽油站很好玩,于是每個人都開辦油站了。因爲是白癡,他們之中有些把油站建在荒山之上,有些建在密林之中,也有些建在海上的。沒有公路汽車經過,油站怎可以生存呢?但他們當中有幾個同樣的白癡,卻糊裏糊塗地把汽油站建在公路旁。過不了多久,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只有在公路旁建油站的白癡能生存。事實上,他們是不知自己所爲的。經濟學者假設他們懂得怎樣爭取最大利益,顯然是錯了的,但留存下來的油站,卻剛剛與爭取最大利益的假設不謀而合。假設白癡懂得怎樣爭取利益雖然是錯了,但卻准確地推測了白癡建油站在公路旁的行爲,這些行爲于是就被解釋了。說他們不知所爲,所以油站不會建在最有利可圖的地方,是謬論。
中古代有一個傳說,認爲月蝕是一只很大的天狗把月亮吃掉。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但中
人曾以這無稽的假設,准確地推測了月蝕所發生的時刻!這個月蝕時刻理論是錯了的,但卻大有解釋(推測)能力,算是有用的理論了。我們今天的月蝕時刻理論代替了中
古時的,不是因爲今天的對而昨天的錯,而是今天的有較大的一般
,可以解釋天
中的其他現象。說不定到了明天,今天的月蝕時刻理論也可能被證實是錯了的。但對或錯都無傷大雅。套套邏輯是絕對的,但沒有解釋力。有解釋力的理論可能錯,但更重要的是可能被事實推翻。不管是對還是錯,有解釋力的理論就是有用的理論。說沒有天狗吃月亮,所以不能以此准確地推測月蝕的發生,是謬論。我們要將問題分得一清二楚。
(《經濟解釋》之四)
《經濟解釋之四:具解釋力重于斟酌對錯》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經濟類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