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是有勝于無的東西,不管是有形或無形,都是“物品”——“有勝于無”是經濟學上的“物品”定義。……“多勝于少”是經濟物品的定義,也是“缺乏”(scarcity)的定義。凡有價格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夠的。……有一些社會——比如極端的共産社會——市場不存在,沒有價格,但代價(sacrifice)還是要付出的。
***
第三章缺乏與競爭
要以理論解釋行爲,行爲就一定要受理論的約束——這是很基本的道理。經濟解釋的法門,與任何其他的實證科學一樣,那就是:一方面我們以一些有一般的行爲假設、公理或定律,來約束行爲;另一方面,我們又指出一些限製行爲的局限條件或情況。這兩方面的“雙管齊下”,使我們能推斷在怎樣的情況下,人的行爲必然會怎樣;而情況若有所變,行爲也就一定隨之而變。要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
,這推斷要說得肯定。(若不肯定,所推斷的怎可能會“錯”或被推翻呢?)對這約束理論融會貫通的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其作出對行爲的推斷的精確,是足以令人歎服的。這本書的主旨,就是要在這套理論的重點及其概念上作些頗爲詳盡的闡釋,多用一些例子,作爲這理論的推斷能力的示範。
我們在第二章談及兩個基礎假設:
(一)每個人的任何行爲,是個人的選擇,而這選擇是可以被推測的;
(二)在任何局限條件下,每個人都會一貫地爭取最大的私利。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其他的約束行爲的基礎假設。這些我們將于第四章及第五章分析。在本章內我們得打斷話題,先解釋缺乏(scarcity)與競爭(competition)這兩個在經濟學上不可或缺的概念。
第一節:物品的定義
“物品”是從英語“goods”這個字翻譯過來的。因此,“物品”這一詞有很廣泛的含義。它不僅可釋義爲産品(product)或商品(commodity),也包括服務(service)、友情、聲望、空氣、清潔、幽靜、愛人、愛,等等。凡是有勝于無的東西,不管是有形或無形,都是“物品”——“有勝于無”是經濟學上的“物品”定義。從個人的角度看,生的孩子、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都是有勝于無;美麗的相貌、可信的聲譽、動聽的聲音、溫馨的回憶、思考的能力,等等,都是物品。
物品可分爲兩大類:其一是經濟物品(economic goods);其二是免費物品(free goods)。物品的定義是有勝于無,而在有勝于無之中,有一大部分是多勝于少的。“多勝于少”是經濟物品的定義。這定義中的“勝”,是很客觀的。
假若我們將五兩黃金分爲兩份,一份三兩,一份二兩,由人隨意選擇,被人選取的那份是三兩,那麼黃金就是經濟物品了。兩相比較,被選取的那一份就算是較爲優勝了,究竟是好還是壞,是否有益身心,卻是無關宏旨的。因此,“勝”在這裏並無主觀或價值觀的內容。
“多勝于少”的經濟物品,在現實的世界中數之不盡。黃金白銀、葡萄美酒、鮑參翅肚、果蔬菜、
食住行、旅遊憩息、天倫之樂,等等,都是經濟物品,因爲這些都是多一點比少一點爲優勝的。
在所有的物品中,有一小部分是有勝于無,但卻不是多勝于少的。其原因是這種物品供過于求,即使再多一點也沒有用,所以多勝于少就說不上了。這樣的物品不多,而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空氣。在空氣清新的地區,空氣用之不竭,沒有人會爭取多一點空氣。空氣雖然是非常重要,但也只能說是有勝于無,不是多勝于少。空氣于是就成爲一種免費物品而非經濟物品。話得說回來,在人煙稠密之區,空氣汙濁,要多一點新鮮空氣就變得很現實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新鮮空氣就再也不是一種免費物品,而是一種經濟物品。
第二節:什麼是缺乏
“多勝于少”是經濟物品的定義,也是“缺乏”(scarcity)的定義。那是說,凡是經濟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夠的。“不足夠”從何而定?假若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真的是像蘇東坡所說的“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那當然是足夠了。這樣,清風與明月只能是免費物品——雖然在我們所知的真實世界中,清風難得,明月可貴,所以這些早已成爲經濟物品了。說得嚴格一點,所謂“不足夠”,其供應量的多少不一定有固定的關系。例如,好的蛋比壞的多,但好的不足而壞的卻有余。這是因爲好的
蛋,人們需求甚殷,故此不足;壞的呢,我們避之唯恐不及,沒有需求,所以就不缺乏了。
若物品沒有人需求,天下間便無“有勝于無”這回事;而若非供應有限,“多勝于少”就談不上。“缺乏”是因爲在需求下,供應有限而引起的。人的需求量增加,再多(但仍有限)的供應也會愈形缺乏;人的需求量減少,有限的供應可能被認爲是不缺乏的。那是說,缺乏的程度,是以相對的需求來決定的。
一種缺乏物品——一種經濟物品——其供應是不能完全滿足人的需求的。于是,這物品就變爲多勝于少了。既然多勝于少,人要爭取多一點,那麼他們就一定會願意付出一點代價。不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爭取多一點的,就不能算是多勝于少了——邏輯不容許我們反對這觀點。因此,凡是人願意付出或多或少的代價來爭取多一點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夠的,那就是經濟物品了。在市場上,我們要付的代價就是價格(price)。所以我們可以說,凡有價格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夠的。有一些社會——比如極端的共産社會——市場不存在,沒有價格,但代價(sacrifice)還是要付出的。所以我們又可以這樣說:沒有價格的物品也可能是經濟物品,它們是缺乏的——既然缺乏(既然人們需要多一點),代價也就無可避免。
(《經濟解釋》之十)
《經濟解釋之十:經濟物品必有代價》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經濟類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