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經濟解釋之十六:等優曲線不能推出需求定律

經濟解釋之十六:等優曲線不能推出需求定律

經濟類作品

  ***

  因爲每個人都願意替換,功用分析就創造了那有名的“等優曲線”(indifferencecurve——曆來譯作“無差異曲線”,既乏文采,也不正確)……

  回頭說以同一等優曲線來推斷行爲,內凸定理有一個結論,可惜用場不大。這結論是,如果某物品的價格下降,這物品的需求量就必定增加。……

  嘉芬物品能在邏輯上存在,是因爲我們單從個人需求那方面看,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

  第四章功用的理念

  第四節:替換定理與等優曲線

  在第一章我們談及,以理論解釋行爲,行爲一定要受到理論的約束。在局限下爭取個人的最大利益是一個約束,而有了功用的理念,就變爲爭取最高的功用數字了。這約束是一個定理或公理(postulate),但解釋不了多少人的行爲。說一個人做什麼都是爭取較高的功用數字,是套套邏輯,加以局限條件的變化,我們能推斷的只是一樣經濟物品增加而其他物品沒有減少這一類的選擇。

  替換定理(postulate of substitution)補加了約束,因而增加了解釋行爲的範疇。這個定理是這樣說的:每一個人都願意犧牲任何物品來換取任何其他物品。你同意不同意?你願意不願意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一碗魚蛋粉?這定理說你是願意的。只要你犧牲的夠少,而換得的夠多,你就願意。

  你走過馬路去吃魚蛋粉,是冒一點點生命之險而去的——車禍的風險不是零。像其他父qin一樣,我願爲自己的兒女付出很大的代價——這是愛。但爲了工作,我與兒女相聚的時間不多——這是愛與生計的替換。

  不要說因爲你是個有原則的人,有些原則上的事你半步也不退讓。人各有價,我自己的靈魂是可以出售的。叫價頗高,但假若你給我很大的“好chu”,而我只須放棄微不足道的原則,那我就跟你成交了。這是替換。

  因爲每個人都願意替換,功用分析就創造了那有名的“等優曲線”(indifference curve——曆來譯作“無差異曲線”,既乏文采,也不正確)。因爲願意舍甲而取乙,我們在甲乙兩種經濟物品之間很容易找到一條曲線,在這線上的每一點功用數字相同。“等優”是指功用數字相同,每一點不分彼此地同樣可取。這曲線一定是向右下傾斜的。此線于是成爲一條分shui嶺,凡是線之右上的每一點,皆比線上的每一點有較高的功用數字,較爲可取,而線之左下每一點卻相反。

  在約束行爲上等優曲線增加了用場。兩樣經濟物品,人的選擇不需要甲、乙皆增,或甲增而乙不減,才算是優勝可取:一增一減可能是優勝的。

  等優曲線有無限多條,二線永不相交,而右上的每一線的功用數字都必定比左下的每一線爲高。

  第五節:內凸定理

  我們可以安全地再增加行爲的約束。這就是等優曲線一定是內凸(向左下彎曲)的,像《shui浒傳》中的小李廣花榮的“彎弓如滿月”地向左下角彎之。(是打趣,不一定很彎,微彎也及格了。)這個約束(等優曲線不是直線也不向外凸)叫作“內凸定理”(convexity postulate)或“邊際替換意圖下降定理”(postulate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含意明顯不過。假若功用數字不變(在同一等優曲線上),一個人擁有的甲物品愈多,其願意以乙物品替換甲物品的意圖就必定下降。這個定理安全可靠,但替換要在同一的等優曲線上。要是這個人的財富或收入增加,跳到功用數字較高的等優曲線,邊際替換的意圖就可能改變了。這是功用分析對行爲推斷的一個大難題,使理論結構失卻了對行爲的一個最重要的約束。此是後話,按下不表。

  回頭說以同一等優曲線來推斷行爲,內凸定理有一個結論,可惜用場不大。這結論是,如果某物品的價格下降,這物品的需求量就必定增加。這是因爲價格永遠是相對的,說某物品的價格下降是指需要付出的其他物品的代價下降了。這樣,邊際上的替換意圖下降就會促使價格下降的物品增加了需求量。

  困難是等優曲線與其功用數字是空中樓閣,是經濟學者想出來的腦中之物,真實世界沒有這條曲線,所以我們無從知道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人的選擇是否還在同一曲線上。邏輯的推論是:價格下降,對一個消費的人來說,實質的收入會增加,所以這個消費者會跳到較高的等優曲線上去。更上一層樓,替換的邊際意圖可能改變了,那怎麼辦?

  第六節:貧窮物品與嘉芬反論

  經濟學上inferior good一詞,香港的教育權威譯作“次選貨品”,錯!guo內譯作“低檔物品”,也錯,但比較好一點。我譯之爲“貧窮物品”,大爲不雅,卻是對的。

  什麼是貧窮物品呢?我的收入不高,喝啤酒,但昨天賭馬贏了十萬元,收入增加,就轉喝葡萄酒,不喝或少喝啤酒了。窮時喝啤酒,收入增加就轉喝葡萄酒,是某些人之常情。因爲收入增加而需求量減少了的,就是inferior good(貧窮物品)。但上述的啤酒可不是次貨,或是次選,也不是低檔。啤酒可能精美絕倫,但我就是賭馬輸了,或窮時才多喝一點。

  這是說,啤酒與葡萄酒的相對價格不變,但我的收入增加或減少時,邊際上的替換意圖改變了,有可能變到因爲收入上升而少喝了啤酒。

  上述的平凡現象及其正確邏輯帶來了經濟學上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在整個功用分析中我們只有三個安全可靠的定理假設:其一是每個人爭取局限下最高的功用數字;其二是替換定理;其三是內凸定理。這三個定理都約束行爲,但因爲功用或等優曲線非實物,可以推出來的驗證含意不多,所以解釋行爲的用途也不大。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約束行爲更強的定理,足以解決“功用”非實物所引起的困難。我們問:假若要獲取某經濟物品的代價減少了,一個人對該物品的需求量是否必定增加?這是經濟學的重心所在,而直覺的答案似乎是:當然啦!然而,用以上的三個定理,這個代價與需求量的必然規律我們怎樣也得不到。

  以價格作爲代價吧。某經濟物品的價格下降,依照內凸定理,其需求量必定增加,但那是假設停留在同一的等優曲線上,功用數字是不變的。某物品的價格下降,消費的人無形中增加了實質收入,其功用數字是會增加的。價格下降的本身會導致該物品的需求量上升,但收入或功用數字的增加可能導致該物品的需求量上升或減少——這後者是“貧窮物品”的作用了。

  一種貧窮物品的價格下降,這下降的本身使該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價格下降引起的實質收入增加,貧窮物品的需求量會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負,需求量可能還會上升。然而,在邏輯上這一正一負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這後者就是有名的嘉芬反論(giffen paradox)了。

  是馬歇爾(a.marshall)在他的名著的第三版(一八九五)寫出來的。一位名叫嘉芬的爵士(sir robert giffen,1827-1910)向馬歇爾提出如下的一個反論例子。面包是一種主要的糧食,如果面包的價格大幅下降,消費者的購買力上升,多吃了肉類,因而少吃了面包。面包之價下降,但需求量卻減少了。這反論使例子中的面包被稱爲嘉芬物品(giffen good)。在邏輯上,嘉芬物品不限于面包——任何物品都可能是嘉芬物品。

  嘉芬物品這回事,任何念經濟的大學一年級學生都耳熟能詳。他們不知道的——而所有經濟學者也奇怪地忽略了的——是嘉芬物品能在邏輯上存在,是因爲我們單從個人需求那方面看,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我認爲在邏輯上,嘉芬物品不可能在市場成交,而在沒有市場的製度下,這種物品也不會用作走後門,或私相授受,或用作政治交易,或以論資排輩來分配。換言之,嘉芬物品若在真實世界中存在,邏輯上它只能存在于魯賓遜的一人世界中。魯賓遜的世界不可能有市場或任何社會或製度的分配問題,但魯賓遜有需求,也要付代價。因爲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分配,在一人世界中嘉芬物品可能存在。分析市場運作時我再會把我對嘉芬物品的觀點加以補充的。

  (《經濟解釋》之十六;第四章完)

……

《經濟解釋之十六:等優曲線不能推出需求定律》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經濟類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