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好比“兵法”,掌握“兵法”的人就能領先一步,投資者應根據技術分析來保護自己。
(一)所謂的技術派,實際上是統計學的“概率派”
正因爲概率的某種不確定因素,市中某些投資人對利用技術指標作爲分析
價的方式常嗤之以鼻,並嘲諷使用者爲“線仙”或是“指標專家”,而甯願相信所謂的市場感覺或小道消息。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實際上。每一種投資項目,都是變化多端的。市(投資項目的一種)的走勢更令人難以捉摸。不花心機,不絞盡腦汁,不收集各種資料,不研究理論和投資、適度投機的方法,不在市場反複實戰,積累經驗,想在市場長久立足,永遠不可能。
技術指標或圖形的運用,真的只是個人知覺的一項臆測結果而不可相信嗎?
事實不然,技術指標或圖形分析,有其理論基礎存在,只是許多投資者並未真正了解其涵意,往往“斷章取義”從懷疑到産生誤解。
1、技術的普遍、重要
、實用
相信小道消息的人必然被小道消息所誤,靠小道消息生存的人,中能一搏,茁壯成長是不可能的,只能算“外行”。
市場上有三派人士。一派爲純技術派、一派爲純消息派、一派爲技術和消息相結合的市場有二派往往獨成一,且往往有互相排斥的情緒。辯證唯物主義認爲,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隨著市場的成熟,不是以某派來衡量市場,而是某派能否適應市場,市場派的誕生及成長是適合了這個
流,他們認爲:不懂技術的人好比“盲人摸象”:有一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大
,就斷定大象的形狀象根柱子;另有一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就斷定大象的形狀象老鼠。懂技術的人贏是必然的,輸是偶然的。
2、技術指標有三項理論基礎
(1)市場行爲能反映一切訊息
1996年度二次降息(實際上是三次,取消保值貼補率亦可算作一次降息),反映在市上就是
指反複上揚來客觀反映一切訊息。雖然市場行爲有一定的滯後
(或超前
)但它能反映一切訊息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市場分析人士往往通過動態行情來分析訊息的
質、力度、跨度等。
(2)價格呈趨勢形態變動
這一項理論基礎在實戰作技巧的“重勢不重價”中重點闡述。
(3)曆史經常重演
滬市大都以旗杆、旗面、再旗杆的走勢完成一波行情。
時間(年月) 型 態
92.11-93.7從386點迅速漲至752點,然後在593-784點之間進行旗面整理,而小盤績優的崛起,致使大盤從784點再度啓動,上升至1558點後,開始中級回調。
94.8從326點迅速飚升至752點,然後在597-772點橫盤16個交易日,此時“外高橋”的填權行情及“淩橋”的誕生,使大盤從719點上升至1052點後,開始中級回調
95.7大盤從612啓動至723點,然後在681-733點橫盤16個-95.8交易日由于外次控板塊新題材的介入,大盤從719上升至788點後,開始次級回調。
96.5-96.7大盤再度從630啓動至820點,然後在754-825點進行橫向整理,由于三線的再度發力,大盤從824直上894點後,開始次級回調。
(二)大盤的反技術
大盤的技術在“訊號的研判中”從十三個角度加以闡述,本章節重點談談大盤反技術的運用。
正因爲間諜的重要,反間諜就必不可少;正因爲技術的重要
,反技術就應運而生,反技術本身也是一種技術。
1、大秀的技術分析爲什麼有時候相當靈驗,爲什麼有時候卻相當遲鈍?
這可能就是小行情和大行情的區別。作爲小行情由于資金量有限,所以許多人根據技術指標在低檔承接,並在上檔封殺,成功率極大。但是作爲一輪大行情,有衆多的題材和興奮點,資金流量巨大,板塊輪跳此起彼伏,故而波動出乎大多數人想象。如果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想,一旦技術分析較准的話,往往是一輪小行情。因爲真正的大行情應該是反技術的,這從幾次大的行情中完全可以得到佐證。這並非說技術無用,恰恰是懂技術的作大資金者才能反技術。
2、那麼大行情又是如何反技術的呢?
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大行情同時具備沒有回檔的上升和沒有反彈的下跌。
在探討這個問題以前,我們首先應該明白借助消息進來的資金往往帶有急功近利的質,不然,爲什麼不早一點投資呢?如果大家認爲
指要回檔,而這種看法又深入人心的話,那麼,大戶、散戶都已出局,讓誰來接最後一棒呢?試想:市場主力集團資金希望短期內獲得最大利潤,不願耐下心來參加盤整,就只能製造無回檔的局面。一旦盤中走勢趨穩,他們迅速介入拉擡,從某種程度上産生火爆的軋空行情,沒有必要回檔是他們的信念,這種勢如破竹的上攻行情又會使人失去理智,從而耐不住高位追漲,互相擡轎的結果致使
指無回檔。如果大家認爲
指要反彈,不少大戶,散戶返身殺人,而此時大主力又是何種心態呢?這種想法也許早被他們預料到了,由于資金量大,即使在高位出貨也不會很順利,那麼市場中這種搶反彈的希冀不正好撞在槍口上嗎?更何況,大主力是不願做小反彈的。這就是大家都在等反彈,而遲遲沒有反彈的症結所在。
(三)個的“綜合技術”
“綜合技術”是“技術”的組合。“綜合技術”是“技術”的升華。
許多大主力往往依托十日均線,強調五日均線的作用,使其控製的票嚴格按照技術走,成爲技術派的典範,但筆者更強調“綜合技術”:即非常注重大盤基本面、個
基本面和其本身技術型態的融一
。以筆者在上證報的兩篇文章爲例,重點談談1994─1995年有典型的“淩橋、自貢東碳”的綜合技術。
例一:“淩橋份”1994年2月份粉墨登場,上市第一天就有驚人表現,在當日所上新
中(包括”東方明珠”等)
穎而出,受到市場主力斬全力追捧,開盤10.10元仍高走,以光頭陽線收盤,從此奠定了它良好的市場屬
。上海淩橋自來
份有限公司是爲適應上海浦東開發供
的需要而新組建的企業,其引進
外先進設備、自動化程度較高,公司在冊人數僅161從。1994年6月淩橋
廠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形成日供
20萬立方米的生産能力,爲進一步加快浦東新區的開發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公司引進日本最先進的apa……
《綜合技術和反技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