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高手和短線庸手的區別就在于前者能捕捉並把握市場的共振頻率,與市場共振。
當多輛重型裝甲坦克雄赳赳地從大橋上駛過,大橋巍然不動,你不會覺得不正常;當一隊隊排列整齊的士兵邁著相同的方步,氣昂昂地從大橋上走過,你就應高度緊張,隨時充滿憂患意識,因爲大橋隨時都有崩潰的危險,這絕非聳人聽聞,這是自然界的共振現象。而我們研判的對象是它的波及效應——強大的力量只不過是一種威懾手段,而頻率的高度一致才是根本。
有人說:“市難捉摸,沒有大師,輸贏靠運氣”。這種頹喪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們在
市中不是輸掉金錢,不是輸掉心血,而是輸了也不知怎麼回事,這也許才是莫大的悲哀。有人說:“散戶很容易被主力‘三振出局’”,這種情況經常出現,但輪回告訴我們:愈受困,愈堅強;愈危急,愈奮戰。從中可以看出,主動出擊者才能克敵製勝。于是,
市中有了“共振派”,即不求力量,不求速度,而善于捕捉能促使共振的“頻率”。1996年4月“青島海爾”啓動,被主力當作試盤的對象來尋求共振的頻率,在大盤創新低過程中,其作爲低價績優
的代表,倔強地向上盤升,市場從迷惑到關注,主力發現“臨界點”已接近。“四川長虹”則被作爲共振的頻率進行試調,當其走至頸線位10元附近,已引起市場的亢奮,産生共振現象的初期症狀——大盤的日成交量從地量區域的警戒線8億回升至20億。共振現象的中期症狀即是産生有力度的攻擊波。能否形成就看該頻率是否真的共振頻率。事實已證明,1996年的“長虹”就是市場共振的産物。
未入市者想
市,一入
市怕
市。
市沒有奧秘,有的只是內在運行規律:當政策和市場的利益趨于一致,當目標和盤序正
于剛和柔的統一
,就能共振出大
流。當初的386、326、524點和近階段的1258點就是共振的産物,把握了
市的共振,就能言笑晏晏。
人生苦短,不是每個人都有輝煌。許多人急于表現自己。最終仍可能被市場所淹沒;許多人孜孜不倦地憧憬,最終仍可能默默無聞。如果把人生看作市,在沈浮中,去研判共振頻率從而把握共振,不就能和市場共鳴,與之共舞了嗎?
《共振》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經濟類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