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抓黑馬的高手不一定是騎黑馬的高手,主觀設想“頂”或“底”的人,只能撈點“魚”而聞不到“熊掌”(褒義)的香醇。
人常想做他想做的事,但卻常常只能做他可以做的事,所以許多人就踟蹰不前。看似安全的後者,實則是一種禁锢;看似風險的前者,只要精誠所至,定可金石爲開,更何況,即使跌倒了也得爬起來,因爲一旦習慣躺下去,趴在地上,想做的事和可以做的事都會成爲空白。
魚我所慾也,熊掌亦我所慾也,兩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古人尚且如此!這個充滿動感的市,實際上是陶治
格的大熔爐,從某種意義而言,獲利是對人
優點的獎賞,虧損則是對人
弱點的懲罰,爲什麼甯願錯過一次次小機會的人,總能得到驚人的收獲?爲什麼總是匆匆忙忙騎上“烈馬”的人,會跌得眼青鼻腫?這就是魚和熊掌的本質區別。
世上的大道理其實都是最淺顯易懂的,只是沒有多少人真去實行而已。明明大市氣勢如虹,一比一
高地上漲,卻猜想“應該到頂”了,主觀設計一個“頂”,早早了結,這是分不清“魚和熊掌”的第一症狀——只能弄點“魚”的小集團主義;明明知道“上證30指數”顯示了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卻只顧埋頭買些“小魚”,這是辨不明“魚和熊掌”的第二症狀——不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精髓;明明已聞到了“熊掌”的醇位,卻天天在市場中打滾,結果連“魚”也溜掉了,這是理不好“魚和熊掌”關系的第三症狀——學不會不按牌理出牌的技巧。
王候將相,甯有種乎?滬指600—800點區域一向被市場尊爲“鐵律”。當初我等人士諄諄告誡800點以上區域的風險時,卻遭到“未來戰士們”的嘲笑;買票究竟是和過去比,還是和將來比?更何況,“陸家嘴”、“長虹”和“石化”三駕馬車共同成爲滬市的中流柢柱,已經贏得市場共鳴,那麼,百舸爭流的局面是指日可待的。也許,那些既不想失去可撈到的“魚”,但更想嘗嘗“熊掌”滋味的人,亡羊補牢,爲時未晚。
心是一面明鏡,看清別人做什麼,思考自己怎麼做,以智慧的成箍激素,往下紮根,往上結果……
《魚和熊掌》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經濟類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