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是弱者的表示。而強者則善聽人哭泣。
有友人死了父,覺得非常悲痛,然而哭不出。在父
的靈前,看
族皆放聲大哭,于是覺得爲人子的自己,也非一哭不可,然而偏哭不出。
越哭不出,越覺責任重大,應該哭;終于慾仿效別人哭聲,進而欣賞別人的哭聲,忘掉了自己的悲痛。
但這也許是那友人不甘隨俗,而爲同聲一哭;也許在潛意識裏,覺得對死人哭訴,根本無用;悲痛只有自知,大可不必向死人“示威”之故。
然而,中民族,是個好哭的民族。妻死其夫則哭之:抑揚頓挫,務使音韻悠然。母死其子則哭之:長短合度,務使聽者神往。但男子則大都嚎啕或暗泣。此風使然,千百年而未或更改。
一至今日,則有所謂跪哭團,哭谏團之事。
三四年前,我在武漢教書,教員欠薪,積七八月不發分文,于是有跪哭團之組織,而教育當局,爲妻兒生命請命。我看這辦法,不是路道:我既不能像我友人,在死骸邊欣賞別人哭泣,我又無鐵鑄膝蓋,匍匐于衙門之下,長跪于高堂之前。于是只好溜之大吉。現在,我又看到報上有哭谏團組織。
較之跪哭團,固然無勞膝蓋,但也頗費。然而有效與否尚未可必。
我以爲與其哭而谏,不如恨而立。事絕非私人玩藝,哭谏又何能動于人。
事本爲自己之事,只有自己起來,負擔一部責任,才是辦法。故善哭泣者,必爲惰
甚重者,乃將生者之責任托付死人之流也。
原載1936年12月24日《立報·言林》
《哭》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王任叔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