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佛法的基本與要徑第5小節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

第5小節
佛教作品

  [續佛法的基本與要徑上一小節]來。常看看念佛之後,到現在爲止,自己的習氣是如何了,一不是點沒變呢?還是有所減輕呢?還有的人甚至是有所發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這是我們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覺覺他,發了大願的人就不避諱這個問題。就時時要觀照自己,所以。夏老師檢點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檢點一下,我這一身都是短chu。這才謙虛,才不會錯誤估價。這才會精進。貪,嗔,癡很難對付,不可掉以輕心。不真實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過程中貪,嗔,癡會爆發,這仍是自然的現象,不是出軌。有的人婬慾心猛增,脾氣越來越別扭,有的越來越糊塗,這都要警惕,不能退縮,要堅持,要祈願,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這一句佛號就是咱們數學上的無限大。總之,你真正依靠這句佛號,真正念得清淨了,你任何的習氣,任何貪,嗔,癡的毒都可以徹底消除。這個信心必須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經教,行解相資,要加上察過去習,綿綿密密的,使得自己對于塵緣日漸淡薄。這就是背塵的初步,再加上持戒看經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議的他力,這便是日 覺路,我們已經在背塵合覺的大路上。

  (六)覺路進程------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

  先師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十四個字,概括了將業行人背塵合覺,全部的用功下手chu。又以“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十六個字,指出了在覺路前進的,從始至終的全部過程。夏師所示文字精簡,義理深廣,實是無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ti,即“實際理ti”。“理”與“事”相對。從理顯事,從事表ti。譬喻:理爲shui,波爲事,波從shui現,波有千差,shui只一ti。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無相,現一切相。所以“青青竹葉,無非法身”。密宗觀音儀軌:“所見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如shui上之波,從shui所現,除shui以外,沒有自ti。于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谛,老實念佛,念念中暗契無住生心。念來念去,念到事一心,見思惑任運tuo落,便是進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便是真實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無明,明顯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便成正覺。

  “信深”。經教中說:“佛法如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足證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蓮池大師《疏鈔》中說:“信即心淨”,“唯有不信,自相渾濁 如極穢物,自穢穢他”。大師說:信心就是清淨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渾濁汙穢一團糟。這個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渾濁,它就像極髒的東西,誰接觸到它,誰就沾上了髒。所以大師總結說:“信爲急務”。禅宗碩德高feng禅師在語錄中說:“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無上佛菩提,信能永斷煩惱本,信能速證解tuo門。”又說:“從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轉大法輪,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個信字中流出。”可見“信”是關鍵當中的關鍵。

  一般人都會說,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這由于不知信有深,淺,邪,正之別。許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這個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極樂,有阿彌陀佛,只信到這裏,此信很淺,不是深信。《彌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極樂,是信事;信有彌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兩信,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淺。若要深信,就須明理。六信中的“理”與“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裏面。前已說明理是理ti,是法身。也就是當人的本源佛xing。極樂的一切事相莊嚴,都是理ti,法身,自心的流現。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ti會了事物的本ti,才認識事物的真實chu,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彌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師所示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師成佛時的開示,就容易了解《觀經》的經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這才能接受《觀經》的無上開示。不但信他佛,並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樣是信,邪,正,深,淺四種功德的差別,不是數字所能表示。

  “願切行專”。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ti又能深信,自然會發願,産生願力。一切衆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沈淪六道痛苦無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做惡夢,驚哧得大喊大叫,趕緊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別發夢癡了,何必受這罪。一醒就什麼事都沒有了。獅子,老虎都沒有,夢境就是這樣。你懂得這個道理願力就來了。衆生都是可度的,沒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執著,一時的顛倒。信能深,願就切。切就是墾切與切合實際。不墾切的願叫做虛願。不切實際的願叫做狂願。兩者都是徒勞,不能落實。若發切願自然行持就專一了。《四十二章經》說:“製心一chu,無事不辨。”《大經》三輩往生都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不是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東翻一翻,西找一找。東張西望一事無成。

  “功純業淨”。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實是修行的關鍵,信,願,行稱爲三資量,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願,願切起正行,非信不能專願,非願不能啓行。有願無行,只是狂願;有行無願,不是正行。以上四者關系密切,自然行專之後久久功夫純熟,乃到“功純”。由于念佛都攝六根,自然不造新業,又由于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自然“業淨”。

  “妄消真顯”。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來執著?所以“妄消”“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執著”既已消除,本有佛xing,自然顯現。《首楞嚴經》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淨心明,本來是佛。所以過程就這十六個字:“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這十六個字我們還不忙于後頭八個字,現在要抓前頭這八個字------“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就夠了。

  本文開頭尊師直指:“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結尾在夏師之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淨除了妄想執著,恢複個人本有覺xing,顯露如來的智慧功德之相。這就是聖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學佛者必須具有的對佛法的基本認識。有此知見,名爲正見。舍此別求,難出魔綱。

  衆生沈淪,只因妄想執著。恢複本覺,顯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執著。迷悟有天淵之別,關鍵chu只在回頭一轉。從背覺合塵,轉爲背塵合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更具ti的內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這兩句包括淨宗一切要行。貫徹始終,可從初步直到歸家。

  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循序進修,自然入軌。初機學人,必須從明理生信chu下手,信心既深,必發切願。願心墾切,必起正行。正行專一,自易純熟,功夫純正,無有夾雜,功力殊勝,速消業力,業淨功純,妄想自然不生,妄想執著全空,本有佛xing朗現,這就是全部修持的過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這兩句,這就是背塵合覺。在覺路上,從“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到“妄消,真顯”。就是殊勝圓滿。淨土行人,但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決定往生。前八個字就已能解決問題。下余八個字,則到蓮邦中繼續進修。若有人抱大丈夫沖天之志,誓願仿世破無明,見法身,那還有以下八個字,切盼您速成帶角虎,普爲人天之師。(本文結束)

……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佛教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