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金剛經》一滴上一小節]文字般若的會越深,觀照的境界就越高。這樣循環不已,將來有一天觸著碰著,契入實相般若。開始下手的地方,就是下面的四句偈:“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全經中最容易下手之
。也是人人首須下手的地方。像《金剛經》這樣殊勝的經典,我們不是把經念一遍就完了,而是在生活中要能把它貫徹,觀照起用。誦一遍也有好
,得到加持和熏習,很多的功德。但是更重要的,念一遍之後要依文字般若而觀照起用。這四句很好嘛,各個人都用得上。有爲法正與無爲法相對。經中“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至于“有爲法”,則“如夢幻泡影”矣。有爲者,有求有作有成有得,皆是有爲。大乘妙谛全是無爲法,但此無上勝妙甘露注入衆生心田,因衆生譬如垢器,汙穢含毒,甘露入內亦同混濁。所以不可不先破有爲法。初起步時,始于足下,萬裏之行,在于初步,故須先從最切己
下手。有爲法包括很廣,人們切身的是功名、富貴、妻兒子女,種種這些很粗的,都是有爲法。再高一點,名譽地位、學術成就、事業功勳,還是有爲法。再說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八定種種,還是有爲法。都是有爲法嘛。大家都存在問題,從這裏下手,如果都打通了,下面還有更深入的問題。有法可修、有果可證也是有爲法。這句經可以一直用下去。可以從幹擾你最深的地方入手。有人愛生氣,一句逆耳的話聽不得,這就是你下手的問題。有的人非常悭吝,稍微吃一點虧,很不愉快。有人情慾一關打不破,等等。每一個人有他最突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這一切是不是如夢如幻?實際就是做夢,轉眼成空呀。夢是很好的比方。夢裏明明有六趣,覺來空空無大千。在夢裏六趣都是有,朗然大覺時,本來無一物。例如害怕的夢,老虎咬自己,沒有人救,在叫喊啊,恐怖啊。你一醒,哪有這些恐怖啊,是個夢。現前一切,整個是個夢。是幻術所變。像肥皂泡,很好看的,五顔六
,但是沒有誰去搶這個肥皂泡,知道它當時就要滅。像人的影子,哪有實際的東西,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錯認。于是自然而然對所執著的東西就淡了。能把這些東西淡了,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們修行就是兩件事情,就是把生的東西變熟,熟的東西變生。貪嗔癡、煩惱,無始以來我們太熟悉了。這個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賺點錢,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誰教給他,很自然的。一百萬就想變爲一千萬,他是自自然然的,這個方面他就是很熟。嗔、癡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慈悲喜舍,自覺覺他,求菩提,發菩提心,無住清淨心,這一切一切我們都很生。這句佛號更是生。所以我們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變生,生的地方變熟。我們可以兩
一齊下手。佛號不是生嗎?多念啊。貪嗔癡我們不是熟嗎?叫它淡啊。兩
一齊下手,效果就快了。只從一
下手,就像一個輪子的自行車,不能快,也不穩當。兩個輪子的車那就好多了,誰都可以騎了。所以要把熟的地方變生,生的地方變熟。這些有爲法,貪嗔癡,人世間種種可留戀的,束縛自己的東西,我們看它如夢、幻、泡、影。這件事說來容易,做到也很不容易。有位受了菩薩戒的老修行,因爲一點小事,和鄰居生氣,誰知因此一病而亡。你若把這些看淡了,至少你自己少生點氣,對自己身
也好嘛,真的無所謂了,對方也就無所謂了。例如能海法師講《金剛經》,說了一個實事,他有一個修密的弟子很有錢,他有一個對頭,兩人仇恨很深。他天天按照密宗修法的規矩,要把六道衆生都觀想在自己周圍,有冤的衆生更是離自己最近,就在面前,自己在修法時加持他們,他天天這樣修法觀想,修了幾年以後,有一天在街上碰到這個人了,由于他天天作觀,已經很習慣了,他看見他,那生氣的印象已沒有了,只是天天修法時所見到的熟人,于是出乎自然的就招呼他,某先生,好久不見,你好,那個人就很感動,他想到對方的地位比自己高,自己過去的不對還更嚴重一點,現在對方這樣和顔悅
地招呼我,我當然也更應該如此,于是兩人從此就和好了。所以把貪嗔癡淡一點,世法上也有很大的好
。這些本來是很熟的,我們叫它生。很生的是發菩提心,持佛號,我們叫它熟。這樣我們就可以早生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
。
九、般若不可思議功德
經中多校量功德,把持經與布施等來做比較。但其中以下文一段比較最深刻。是拿舍生命來做比較。一個人最難舍的是生命,世人貪生怕死,誰不愛惜生命。但經中說:一個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上午是初日分,中間是中日分,晚間是後日分。)恒河有多少沙,以恒河沙那麼多的生命,早上以恒河沙那麼多的身
都舍了,布施了。而中午還這麼做,晚上還這麼做。“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劫這個時間就很長了,一塊幾十裏的大石頭,天人以極輕的紗輕輕地在石上飄拂一下,幾百年一次,等把這塊石頭磨光了,這個時間叫一劫。這個時間的數字已經大得不可說了。但還不是一個劫,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一個人無量百千萬億劫,每天三段時間都拿恒河沙這麼多的生命去布施,這個功德真是不可思議的。另外一類,“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若人聞此經典,能生正信,心中沒有抵觸,所得的福報勝過前面無量劫以無量身命布施的人。這實是衆生情見所不能相信的事。但釋迦牟尼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哪裏能夠有絲毫不真實啊。“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更何況你還可以寫經、印經,自己信受奉行,念經背誦與爲人解說,功德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從以上的校量就可以知道金剛般若經的不可思議,也就是般若的不可思議。 《破空論》中根據經文以八種殊勝來顯示本經不可思議功德。(一)舍身是大事,無量劫是大時,雖然這樣大事大時的布施,還是不如持經功德。因爲這樣的大施,具有五神通的菩薩也能做到,比不上本經“正斷無明漏故”。以上菩薩雖得五通,能行大施,但未得漏盡,無明之感猶存,故不如本經正斷無明功德。無明斷盡才是菩薩漏盡通,其功德遠超于大事大時。(二)本經不是大小乘共同的般若,而是“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大乘中推仰爲圓頓菩薩的人,叫作“發最上乘者”。可見若人真能“信心不逆……爲人演說”,即同圓頓菩薩。(三)如是之人,就是荷擔無上菩提,他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這就是續佛慧命,長保佛種不斷。(四)樂小法的人,著于四相四見(我見…壽者見)對于本經不能聽受演說。(五)經在之
即是寶塔,具足法身舍利。(六)“受持讀誦此經……先世罪業即爲銷滅。”轉重爲輕,不再墮惡道。(七)當得菩提,夙業既銷,菩提之
,自然明淨。(八)釋尊在遇燃燈佛之前,雖遇多佛,但心中尚存有所得心,未達無相。所以持經超過釋尊昔時遇佛功德。(釋尊遇燃燈佛後,才恒與般若相應。)經說:“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那麼我們對于佛所開演的部份,實應衷心信受,不得狐疑。
十、信力圓時全成佛力
末後引證永明大師《心賦注》中一段,以鞏固增長我們的信心。賦中問:“初心學人,悟入此宗,信解圓通,有何勝力?”這正是大家關心的問題。答:“若正解圓明,決定信入,有超劫之功,獲頓成之力。”這四句中,前兩句是因,後兩句與以後諸句都是果。因:(一)需有決定信心,永不動搖。(二)應生正解,不但毫無邪見,而且所解圓融,明鑒無礙。這也非初學凡流造次所能行。只有以弘深誓願,作爲铠甲,奮力精進,才能真得如下妙果。于是頓超三大阿僧祗劫之大關,刹那圓成無上菩提之力。
“雖在生死,常入涅槃。恒塵勞,長居淨刹”。雖是凡夫,常在塵勞世俗之中,輪轉生死海內,然而不離生死,常在涅槃三德之中,塵勞堆裏無異清淨佛
。
“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真實悟心之士,肉眼可當佛眼用。(蕅益大師說自己是“名字位中真佛眼”,這比“當佛眼用”更進一步自肯了。)因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悟心的人不見得具天眼,但有法眼慧眼之用,所以說“開慧眼之光明”。開慧眼,便悟入佛之知見。即是佛知見,即此凡心便具佛智。
“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斷,菩提妙圓弗假修而自圓”。于是煩惱不斷自斷,菩提不圓自圓。不靠修持不曆階梯,頓出苦輪,刹那成佛。如是不可說不可說之力,“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無住力”。
《心賦注》又雲:“若于一心,有圓信圓修,乃至見聞隨喜,一念發心者,無不除八萬塵勞三障二死之病。”
由上可見,若于般若一心妙谛,能圓信圓解圓修,即得超劫頓成之力,刹那成佛。至于初機,于此妙法,只要有緣“見聞隨喜,一念發心者”皆可頓消塵勞業障。般若妙力真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前雲老實念佛,即暗合般若無住生心的道妙。所以贊般若就是贊歎老實念佛。
末後敬作一偈,虔誠祝願。
普願見聞者 同沾菩提露
頓契本來心 清淨無所住
一九九一年元月黃念祖校于京華方便關中
……《《金剛經》一滴》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佛教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