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聶绀弩>老子的全集

老子的全集

聶绀弩作品

  讀完了一篇向培良的近著:《出關》。

  老子心造了一些幻象,以爲到chu都有“儒家”在迫害他,于是一路“風聲鶴唳”,踉踉跄跄地跑出關去。過關的時候,關尹喜請求他,“留點教訓”,于是就著書,“要把從前所教給孔子的一並推翻”。可是後來卻感到“寂寞”,自以爲不過“拿後羿,逢蒙作借口,一齊都堆在孔子那個目標之上罷了”。

  “過去之拚命抗爭,拚命把敵人張揚得非常大,以便把自己也看得非常大,甚至于拚命幻想許多敵人而終于以幻想爲事實,都不過爲逃避寂寞罷了”。他自己說:“我難道終于只是從空虛走到空虛嗎?”

  這樣的一個老子,實在有點兒老而不死,自作自受;他著的書,既然專門在想推翻“從前所教給孔子的”,足見出爾反爾,一文不值了。

  無論把老子畫成一幅怎樣的嘴臉,都隨作者的尊便,反正老子已經死了,死了幾千年,放心吧,他不會從棺材裏頭爬起來回一槍的。

  不過說孔子以及儒家的迫害,全都是老子的“幻想”或“張揚”,似乎有點問題。逢蒙射死乃老師後羿的事是有的,或者現在也還有:“孔子那家夥曾經做過我的學生的,竟敢向我說這樣的話,什麼‘烏鵲孺,魚傅沫,細腰者化,有弟而兄啼’。他這簡直明明向我要挾,要我讓開……”也正是向培良的這作品裏的話;老子死了之後,那些“儒家”的蒼蠅們世世代代,男男女女,都有罵老子的大作;一直到現在,他還逃不了毛延壽一樣的我們的畫師向培良的手筆!那末,他生前的抗爭,果真是多余的麼?

  最不可解的是,從那作品裏,我們看不出作者對于孔子究竟取了什麼態度。假如老子應該奚落,那竊取了老師的本領,忘記了老師的“循循善誘”地傳“道”的情義,只棲棲皇皇,賣身投靠,甘爲奴才的奴才,稍稍得意,就要挾老師,趕走老師,如果不是跑得快,也許會像逢蒙一樣,飕地一箭射來的浮薄青年,莫非反而是應該容恕或者值得獎勵的麼?

  作品裏還有這樣的話:

  終于老子把他的書著成了。他齊理就緒,交給尹喜,說:“我的作品都在這裏,並且都編製好了,趁我在的時候看清楚,免得將來編不成全集本。”

  我們知道,老子的書,只有“五千言”,就是一篇文章 。

  一篇文章,不能成爲“集”,更不能成爲“全集”,這常識,向培良大概是有的;但是爲要奚落老子,就只好和他的常識告了別。——如果老子還有其他作品,被當時的“儒家”懇請“人主”禁止發行了,而向培良卻深知這種秘密,自然又當別論。

  如果創作不是等于造謠,在向培良的《出關》裏,就沒有老子的影子。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那“象”那“物”,不是別的,倒是向培良自己!

  一九三五,四,七 。

  選自《聶绀弩雜文集》

《老子的全集》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聶绀弩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