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司湯達>譯序第2小節

譯序

第2小節
司湯達作品

  [續譯序上一小節]改。但司湯達生前未拿出發表。直到他死後十一年巴黎的《兩世界評論》才將它刊發。在司湯達的作其中,這是少有的描寫德guo人的作品之一。米娜·德·旺格爾出身于德guo大貴族家庭。她父qin因厭惡非正義的征戰,受到宮廷的監視,最終憂郁而死。她爲了追求自身的幸福,離鄉去guo,來到巴黎,墮入了愛河。爲了達到目的,這個愛幻想的德guo姑娘不惜纡尊降貴,喬裝改扮,來到她私下熱戀的人家裏做女傭,不料因高興過度,吐露了秘密,釀成悲劇,最後以身殉情。司湯達通過這個哀惋曲折的愛情故事,展示了德guo人與法guoxing格上的差異以及對待愛情的不同態度。小說的女主人公米娜·德·旺格爾在作者的人物畫廊裏,是一個有血有肉,光彩奪目的人物。

  《菲利貝》成于何時,專家們尚未得出定論。有人認爲是在1827年至1830年間。也有人認爲是在1839年。但法guo文學史家克魯才分析了菲利貝與《紅與白》中的主人公呂西安的xing格特征,覺得兩者相近,便認爲它成于1835年至1839年間。嚴格地說,這篇東西也許夠不上短篇小說,只能算一個短故事,也有點像中guo的筆記小說。內容也確如副標題,是一位膏梁子弟的幾個生活片斷,如經商、戀愛、搬家等,寫得比較粗放。在司湯達的短篇創作園地裏,它也許只能算一根小草,但對于我們全面了解司湯達的創作,終究是有益的,因此我們也把它收進集子。

  在收入《意大利轶事》的八個短篇裏,除了《瓦尼娜·瓦尼尼》成于1829年以外,其余的都寫于1833年以後。關于這些小說,有些情況需略作介紹。

  1833年,司湯達再次來到意大利後,在一個朋友家的藏書室裏,發現了一批“古代的手稿”。這些手稿真實地記錄了意大利十六、十七世紀的一些重大的“社會新聞”。司湯達在閱讀之後,大感興趣,認爲它們是“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意大利曆史的有益補充”;它們描繪了“孕育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一代天才的風土人情”,便花重金購得抄錄權,請人仔細抄錄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邊,反複閱讀,並以部分翻譯加部分創作的手法,將這些手稿改寫成短篇小說。他在世時,選出《艾蕾》、《維多利娅·阿柯朗波尼》(或譯作《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結集出版。在他去世十二年後,他表弟整理了他的脾氣據此改寫的短篇小說,並加上描寫意大利人愛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結成一集,取名爲《意大利轶事》出版。

  1829年發表的《瓦妮娜·瓦尼尼》,是一起短篇傑作。它通過燒炭dang人彼埃特羅與羅馬貴族小jie瓦妮娜的愛情,歌頌了意大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歌頌了爲民族解放而獻身的燒炭dang人。瓦妮娜是個傾guo傾城的美女。她雖然出身于閥閱世家,但視富貴如浮雲,心甘情願地追求一個出身低微,身負重傷,又被官方通緝的逃犯。爲了愛情,她甘願舍棄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名聲。但爲了得到彼埃特羅的愛,她竟然告密出賣了彼埃特羅手下的戰士,破壞了他們的起義。她當初愛上彼埃特羅,是欽佩他爲民族解放奮鬥的大無謂精神。但由于私心的支配,她的愛情到頭來變成了正義事業的阻力。

  作爲她的對立面,彼埃特羅表現了可歌可泣的愛guo精神。他愛瓦妮娜,愛她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但是當他必須在祖guo的命運和個人的幸福之間作出選擇時,他放棄了後者。爲了民族解放他甘于吃苦,當他手下的戰士被捕,起義失敗後,他毅然投案自首,以免被人疑爲叛徒。當他得知是自己的心上人告的密後,他憤怒地拒絕了她的解救,與她斷絕了情緣。他的凜然正氣和非凡的人格力量使他成爲文學史上一個光彩奪目的愛guo者形象。

  《岸邊的聖方濟各教堂》是一起描寫“意大利激情”的小說,教皇的侄媳康波巴索王妃表面冷漠、清高,謹守婦道,實際上充滿了不可抑製的情慾。她與法guo駐教廷的使館隨員,法guo攝政王的私生子暗通款曲。但她一心要獨享情夫的情愛,一旦得知他移情別chu,便與教會的野心家勾結,派人暗殺了情夫。司湯達在描寫這對青年的情愛波折時,附帶了幾筆,便把當時教會任人唯qin,編織裙帶關系,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互作私人交易的醜惡事實揭露無遺。

  《維多利娅·阿柯朗波尼》寫的是宮廷貴族爲情愛和利益進行的兩次yin謀仇殺。小說是以記敘“社會新聞”的筆調寫的。盡管案情十分曲折,解決案件的方式驚心動魄,但最精彩的還是關于初爲紅yi主教,後爲教皇西利斯圖斯五世的蒙太托的描寫。菲利克斯是蒙太托的外甥和養子。紅yi主教視他爲掌上明殊。然而,他在聽到養子被人暗殺的消息後“面不改se”,一點兒沒有震驚的表現。第二天梵蒂岡召開紅yi主教會,人們認爲他不會到場,誰知他和往常一樣,第一批到會,而且在教皇本人流淚安慰他時,他也和平常一樣,十分平靜,並且要求聖上不要下令調查案情,說他已寬恕了殺手。他的這些表現,贏得了教皇和其他人的好感。大家都說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教士。此後不久,他當選爲教皇(他在外甥死後的表現無疑爲他當選脾氣了道路),臉立刻變了,逼得涉嫌與他外甥謀殺案有關的人逃離羅馬。他的種種表現,活tuotuo表現了一個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往上爬的高級教士的僞善心靈。

  《桑西一家》以哀怨動人的筆調寫了貝阿特麗絲及其一家的不幸遭遇。她是個美麗的少女,正值如花似玉的年齡,本該充分享受父母的憐愛。誰知她父qin是只yi冠禽獸,想方設法虐待她,糟蹋她。她忍無可忍,與繼母一起,叫人殺死了這個婬棍。這件殺人案事出有因,理當得到法官的同情,然而教會的裁判機構卻不顧天理人情,判決這位少女及其一家人死刑。作者在這裏對司法的不公正表達了強烈的義憤,對不幸的少女表示深切的哀憐。

  《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敘述了一起貴族家庭常有的事情:女主人與年輕的男侍從偷情。司湯達沒有過多地描寫偷情的場面,倒是對chu理這件事情的過程作了詳細的描寫,更費了不少筆墨,對教廷內部你死我活的鬥爭,作了逼真的展現。兩個偷情者當然被chu死了。甚至連腹中的胎兒都不放過。封建大家族裏,這種殘無人道的私刑製度令人觸目驚心。

  《艾蕾》是一出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貴族小jie艾蕾與“強盜”尤拉相愛,遭到父兄的極力反對。不幸在一次戰鬥中,她的兄弟死于尤拉刀下。傷心慾絕的父母爲斬斷她與尤拉的情絲,把她送進修道院;而尤拉攻打修道院失敗,爲了逃避追究,遠走他鄉,失去了聯系。在與情人生離死別,身chu惡劣環境,十分痛苦的情況下,艾蕾自甘墮落,先花費重金賄賂,當上了修道院長,後失身于道貌岸然的主教。最後,因懷孕事發,被判重刑。當她聽說尤拉率人前來解救她的消息時,留下一封長信,自殺身亡。這篇名作通過艾蕾這個大家閨秀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的門第觀念是扼殺青年人幸福的凶手;僞善的教會,修道院是使人墮落的根源。

  《血染風情》(直譯爲《寵愛過度反害人》)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兩篇的題材有類似之chu。雖然故事發生的年代不同,一起是1585年前後,一起是1740年前後,但兩篇小說都寫出了封建製度的慘無人道,和貴族修道院的黑幕。那些多子女的貴族家庭爲了保證家庭的財産不致分散,往往只把財産傳給長子,對于其余的兒子只給一定的生活費,對于女兒則一律趕出家門。或者嫁出去換一筆財産,或者把她們送進專門爲這些人開辦的貴族修女院。進了修女院則等于進了墳墓,與外面的一切聯系都要切斷。正如《血染風情》裏修女說的:“父母把我們送進修道院,家庭財産都被兄弟霸占,我們被關在這座活人的墳墓裏,沒有第二條生路。”但是少女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甘心犧牲自己的青春、愛情、幸福,想方設法與外面的情人幽會。然而這種行爲一旦被發現,便要被視爲渎聖罪,輕則打入地牢,終身監禁,重則chu死。《血染風情》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寫的就是貴族修女們的生活,她們對幸福的向往和對命運的抗爭。對受社會與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她們英勇反抗,追求幸福與自由的行動則予以熱情的歌頌,把這些“淳樸而富于感情的人”稱爲“現代文明的先驅”。

  譯者從事翻譯、教學,雖各有十幾二十年曆史。但面對司湯達這樣一位大家,譯者在翻譯時確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惟恐傳達有誤,對不住作者,也對不住讀者。但心願並不等于學識shui平。譯者自知學識淺陋,誤譯劣譯恐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批評指正,以使譯本不斷完善。

……

《譯序》全文在線閱讀完畢..
浏覽司湯達其他作品